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谕旨
释义

释义

词目:谕旨

拼音:yù zhǐ

基本解释

[imperial instructions] 皇帝晓示臣下的旨意

详细解释

1.

晓谕帝旨。 宋 孔平仲 《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 真宗 将立 明肃 作后,令 丁谓 谕旨於 杨大年 ,令作册文。”《金史·宣宗纪中》:“庚戌,皇后生辰,诏百官免贺,仍谕旨曰‘时方多难,将来长春节亦免贺礼’。”

2.

皇帝的诏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谕,立皇太子。伊等即假传谕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用人行政,明降谕旨。”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

简介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谕和旨原为两种文书。 谕原为以上告下的通称, 君臣都可以用。《左传》载有周天子谕告诸侯之词,《宋史·职官志》有“官吏用榜谕以告谕人民,皇帝作戒辞以谕百官”的记载。到了清代,凡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从此上谕成为皇帝专用文书。旨义为意指,唐宋时期把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叫圣旨,宋代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所布命令称台旨。元代把白话诏书称为圣旨。明代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称圣旨,也称谕旨。清沿明制,谕旨成为皇帝日常发布命令的主要文书。

分类

清代谕旨按发布渠道分为两种:

1.谕旨(明发)

谕者,天子施于臣下之文也,清制,谕旨的颁布,有明发及寄信二种方式,据《枢垣记略》记载:「军机处缮写谕旨之式,凡特降者曰内阁奉上谕,因所奏请而降者曰奉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曰内阁奉上谕,各载其所奉之年月日于前,述旨发下后,即交内阁传钞,谓之明发,其令军机大臣行,不由内阁传钞者,谓之寄信。」内阁奉上谕即明发上谕,例由内阁大学士撰拟,自军机处设立以后,改由军机大臣拟写,见乾隆元年(1736)二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一道,着该部晓谕护持僧道。

2.谕旨(寄信)

清制,谕旨的颁布,不由内阁传钞,而令军机大臣行者,是为寄信上谕,据《枢垣记略》记载:「寄信,外间谓之廷奇。其式,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将军、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大臣、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曰军机大臣字寄;其行盐政关差藩臬,曰军机大臣传谕,亦皆载所奉之年月日,经由军机大臣封交兵部捷报处递往,视事之缓急,或马上飞递,或四百里,或五百里,或六百里加紧,皆于封函上注明。」见军机大臣字寄大学士曹等,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二十一日奉上谕审办习教传徒案内人犯事。

谕和旨的区别及格式,《光绪会典》卷三载:“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其式:谕曰‘内阁奉上谕’,旨曰‘奉旨’,各载其所奉之年月日”。谕和旨均为折叠式,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

皇帝亲自用朱笔书写的谕旨称为朱谕,用于一些机密要务,如告诫臣工、指授方略、查奸除恶等。朱谕的书写不受任何格式约束,皇帝信笔直书,密谕某臣查办某事,办事既密且速。此外,由大学士等代拟奏呈御览后再用朱笔誊写于黄折纸上的谕旨,也称为朱谕。这种朱谕用于处理日常政务,颁发各衙门官员执行。谕文开首直书谕某某部,接叙所谕之事,文尾以“特谕”结束,末书发出年月日。谕旨载体通常用折式,称为谕折,每幅6 行,每行12~24字不等。另外,皇帝用朱笔批于臣工奏章上的谕旨,称为朱批谕旨;皇帝口授某大臣传达施行的旨意,称为面奉谕旨;清末用电报拍发的谕旨,称为电旨。

谕和旨稍有区别

A.谕又称上谕,是皇帝主动颁发的命令;

B.旨又称圣旨,是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