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谑郎 |
释义 | 谑郎的来历旧时婚姻风俗的一种。与“戏妇”相对。也属“谑亲”的范围。即新郎至女家亲迎或谒拜岳父母,女家亲友戏弄刁难或多所需索,甚至施以鞭棰之苦,以为初婚女子受婆家轻侮的示威报复。人类学家认为,此俗或起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对于男性以暴力掠夺成婚的反抗。南北朝时,北方此俗尤盛。 谑郎如今习俗后世沿之,安徽、湖北等皆有。如合肥亲迎之际,女家于新郎押花轿抵达门前时,必闭门峻拒,多方推阻,及至进门,则要他拜遍姻亲戚友,必使其疲于奔命而后快。到坐席时,众多女眷躲在屏风之后,偷看新郎人品举止,议论纷纷,甚且吹毛求疵,蜚语讪笑,稍一不慎,则哄然大笑,使新郎面红耳赤,情面难堪。广东则在新郎初谒丈人之时,新娘归宁,新郎接踵前来,岳家飨以盛馔,称为“待新女婿”。席间,新娘女伴及姑表叔伯姊妹群集,多方戏谑新郎,或故出难题,让其作答,答不出或不满意时,则由众姐妹议罚。近代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也有此俗。如西北新娘出嫁,女嫁亲属多人追随,入洞房时环立于新娘之侧,一人拘新郎作阶下囚状,令跪于新娘之前听审,女家亲属则从旁多方刁难困扰之,必待新娘说“请起”,方始罢休。 谑郎的记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又:“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覆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引《黄陂风俗志》:“婿偕媒同至女宅,女宅闭门,请知宾立于户左右迎婿。婿下舆,鼓乐齐作,佑以炮仗,烟雾迷慢,迟之又久,女宅启门纳婿。婿逢门必行跪叩礼,所谓门下子婿是也。至厅婿行谒岳礼,铺以红毡,毡 下必实以三角磁瓦等类以戏之。岳虽不欲,诸姑伯叔不从焉。拜已升座,进三元汤,取八股时连中三元之意,其三元,鱼圆、肉圆;汤圆焉,必重油汤圆,心必重糖,使难于下咽而以笑焉。食已,新娘上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