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米鱼洋村
释义

米鱼洋村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桃花岛南端。距普陀区沈家门镇19公里。由米鱼洋、长坑底、王家、仙人桥、仰天盘5个自然村组成。因附近海域产米鱼而得名。村内有座青山庙,传说清顺治十三年朝廷下令沿海居民内迁时,米鱼洋有个村民躲避搜查,孤身留了下来。他在渔汛季节为大陆来的渔民提供方便,后人敬其爱岛爱村,尊奉为青山夫子。清末与民国时期属定海县桃花乡。1953年属普陀县对峙乡。1958年为对峙人民公社米鱼洋大队。1983年为对峙乡米鱼洋村。1992年属桃花镇。2002年3月与乌石子、龙洞、水坑、磨盘撤并成立对峙村,

传说故事

古时候,有一姑娘从郭巨要乘船到桃花岛的“米鱼洋”,那个时候没有地名,也不叫“米鱼洋”。姑娘要求船老大让她乘坐渔船过去。可是,过去女人是不能随随便便乘船的。当时,流行一句俗话,叫做“女人乘渔船船得翻。”老大当然不会让她乘坐,可船上的伙计看她生得蛮漂亮,也向船老大求情,让她搭乘过去算了。可是,船老大还是不让她乘坐。这姑娘会硬磨:“侬好人有好报,侬心肠好,侬生点好心,让我过去吧。”她磨来磨去,老大总算同意给其乘坐了。姑娘还是千恩万谢。船到半港中,这姑娘蛮蹊跷,说是从没看过捕鱼咋样子,要老大捕一网让其开开眼界。开头老大当然不同意,她又开始跟船老大硬磨,“老大呀、老大呀”地叫,磨来磨去,老大就同意捕一网给其开开眼界。可是在捕鱼当中,她却困着了。一边困觉,一边汗流满面,原来,这姑娘是郭巨龙女的化身,她为报答船老大和伙计们让她乘船的恩情,在海里把鱼往网袋里赶。她在海里赶了一阵,她游上来后就醒了。可是,捕上来的只是一眼眼大,象米粒的小鱼,伙计们把鱼倒在渔舱里。船靠岸拢洋,姑娘道了声谢,跳上岸就走了。姑娘一走,老大翻开舱板一看,全舱的小鱼头全都变成了一条条大米鱼。他们开心煞了,把船撑到宁波去卖鱼。在卖鱼时,这么小的舱口的鱼咋样卸也卸不完。伙计们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其中有一位伙计说:“这鱼咋会介多,卸也卸不完。”奇怪的是这话一出口,舱口里的大米鱼忽地一下就全消失了。后来,渔民把捕到米鱼的海面叫做“米鱼”洋,姑娘上岸的村庄叫“米鱼洋”村。

环境特点

米鱼洋村东临洋鞍鱼场,南为石甏港,背靠舟山群岛最高的对峙山(海拔539.7米)。坡陡,露岩多,土质瘠薄,全村68亩山地。林地面积2476亩,森林覆盖率57%。村区山势险峻,海岸线曲折,洞幽莫测,奇岩怪石遍布,形成景观多处。对峙山主峰海拔482米处有座圣岩寺,系利用天然岩洞建成,顶部为巨石覆盖,洞内面积16平方米,清泉不断,供观音像。传说秦时安期生曾隐居此处炼丹。米鱼洞高3米,宽4米,深10米,潮水涨时小船能进入。仙人桥,两座小山头顶上有一石条相连,相传曾有仙人过此桥,故名。由于对峙山阻隔,陆上交通不便,需跋涉五、六公里山路才能抵达桃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宫前村。1971年建成对峙至桃花沿山公路,现可通汽车。1972年开通至桃花、沈家门的航船,上、下午往返。1978年兴建混凝土结构的?头130米,航船扩大为103吨位,载客量200人,为村民外出提供方便。1992年,村内设初中1所,小学1所。

发展历程

艰苦创业立根本

这里港深水急,适宜鱼类觅饵产卵栖息,常年可捕海水鱼类不下百种,除?鱼外,还有乌贼、鳗鱼、黄鱼、鲳鱼、鳓鱼、毛?鱼以及海蜇、蟹、虾、小杂鱼。当地民谣:正月玉鳎鲜又鲜,二月鲨鱼味道好,三月小鲜黄如金,四月乌贼是旺汛,五月黄鱼正发旺,六月马鲛肥又香,七月鳓鱼背板阔,八月鲳鱼特别壮,九月鲥鱼宜清炖,十月带鱼两头尖,十一月风鳗最得时,十二月闷蟹肥又鲜。

镇海等地渔民来此定居后,渔业随之逐步发展。初期生产工具落后,主要作业为小对船和拖乌贼舢舨,以及捕笼、扳罾,至今海边岸上尚留有拴桩的石孔。当时全村五、六十个渔业劳力,10多只小渔船,正常年景小对300来担,拖乌贼船50来担。民国初期,已有大对、中对船投产。1949年,全村有1只大对船,20多只中小对和舢舨,年产量5000担左右。

依靠集体渔村变

50年代后,人民政府引导渔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3年组织渔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9月办起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邻村联合组成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成为人民公社的渔业大队。从此,依靠集体力量与政府扶持,建造渔船,发展海洋捕捞,产量逐步上升。

实行合作化以来,米鱼洋村的作业经历了中小对船--大捕船--打洋船--机帆船的转变。1954年集资建造第一艘大捕船。1956年底,有大捕船1艘,打洋船5艘,小对船9艘,舢舨11只,年产鱼9294担,劳均收入501元。1958年集资建造第一艘机帆船。1965年,全村有机帆船8艘,木帆船14艘。1974年全部实现机帆船作业。1975年,机帆船发展到14艘。由于机帆船抗风力强,作业地域较广;同时化纤网取代线结网,对讲机、定位仪、鱼探仪等投入使用,改善了生产条件,渔业产量较快上升。1975年总产量达26920担,劳均收入548元。

在米鱼洋安家的渔民,历来无望族、富户。原来全村住草屋者约占20%,住平房者约75%,极少数人住楼房。50年代后经过20余年的努力,村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吃穿基本得到保障。60~70年代,全村修建楼房20余幢,草房全部改建成瓦房。

外海捕捞夺高产

70年代后期,舟山渔场鱼类资源衰退,渔场逐步往外洋扩展。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米鱼洋,生产不稳,收入下降。1976年总产25403担,年终分配时,劳均收入293元。是年底,集体欠国家71万元,个人欠大队劳均700元。

1977年冬,大队党支部与村民商定,开展学先进,赶超"龙洞"(龙洞是当时普陀县的先进大队),尽快改变米鱼洋后进面貌。

1978~1982年,在带头老大胡金标带领下,全大队的渔船勤出洋,多下网,有4对渔船连续年产鱼超万担,大队成为普陀县高产单位之一。1979年,全大队产鱼58285担,平均单产9446担,创村产鱼历史最高记录,被评为普陀县先进集体。

从1977年开始,全大队增加投入,致力于发展大型机动渔船。1977~1986年间,共投资326万元,先后增添88.2千瓦功率以上的机帆船12艘,所有渔船都配置对讲机、鱼探仪等助渔导航设备,为进一步开拓外海作业创造条件。

1980年投资192.37万元,兴建350吨级冷冻厂,当年投产。同时兴建蓄水量3万立方米的鹿高场水库作为配套。冷冻厂、机械厂、织网厂3家村办企业为大队转化了部分劳力,增加了集体收入。

随着作业结构的调整和外海捕捞能力的增强,生产有了转机。1986年,全村9个生产单位,渔业总产量43607担,比1976年提高71.6%;总收入575.34万元,比1976年增加近2倍;劳均收入3113元,比1976年增加9.6倍。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米鱼洋渔业社"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人民生活大改观

1992年底,全村拥有机动渔船20艘、1712吨、2973千瓦功率,固定财产806.51万元,比1976年增加1倍。近几年来,米鱼洋村出现建房热,60年代建起来的平瓦房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取代。1988年,全村90%以上村民住进新楼房。据1991年统计,全村电视机201台,电冰箱112只。大多数人家都购置了高档家用电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