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亳都 |
释义 | 亳都是商代第一个都城,商汤灭夏前后便定都于此,是商代早期的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今郑州商城遗迹据考证即为商初亳都,是中国建都史承先启后的里程碑。 中文名称:历史名城 商汤,子姓,名履,卜辞称太乙,高祖乙,灭夏后又称武王、武汤、成汤或成唐,是商朝建立者。商人最早的活动区域在黄河下游,公元前十七世纪,夏朝末期,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生活腐朽奢侈,经济上残酷剥削,政治上残酷压迫,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汤从商丘迁徙居亳(山东曹县)作灭夏准备。今曹县应为商都亳城的王畿之地,也就是说商汤把曹县做为推翻夏朝统治的根据地。汤灭夏后,定都于亳,文献记载“故亳城在县南20里,曹南山之阳,其旁为蒙城”,“大蒙城在县北四十一里”,“今蒙与北亳相去三十里”。按此记载的数字距离上推算,商丘北四十一里,又西北三十里,恰在今曹县土山集一带,《太平寰宇记》记载,“济阳界梁国有二亳……北亳在蒙城西北”。据论证,济阳、梁国分界线应在今曹县土山集一带。《曹县志·疆域志》记载“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亳,一名北亳,即此。”由此可以看出,曹县城南的亳即北亳,又称景亳,景亳因景山而得名。景山在县东四十里,楚丘北,所谓“景员维河,涉彼景山”即此。也就是今曹县侯集镇梁固堆村,《左传》记载“庄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说,奔亳”,历史学家公认,汉魏时期薄县为商的亳都,薄县在曹县境内“薄故属山阳,汤所都”,又云“蒙县西北有薄城,中有汤冢”。薄、亳古字通,汤的都城皆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北亳亦曰景亳,又名蒙亳,为汤受命之地。 《辞海》曰:“亳社犹言殷社,社以祀土地之神,建国者必先立社;殷都于亳,故曰亳社。盘庚迁于殷,亳之别名,亳是殷地大社”。《公羊传》作蒲社,皆同音通假字,蒲通薄,薄社与蒲社同。《公羊传》“哀公四年六月辛丑,蒲社灾,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洪颐煊曰:“蒲是薄字之省。薄、亳古字通,薄社亦作蒲社。蒲社、殷社,殷始都于薄”。“景员维河”也就是说景山外围之大河,就是济水的南支,也叫黄沟,也叫黄水。《水经注·济水》曰:“黄河支流北经己氏县故城(今曹县之楚天集)西,又北经景山东,此山离汤所都之北亳不远,商丘蒙亳以北惟有此山,《商颂》所咏当即是矣”。 据文献资料记载,商汤见九夷既稳,消除了后顾之忧,就开始行“景亳之命”,自东向西灭夏。《左传》记载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史记·殷本纪》上说:“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也,因景山名”。《曹县志·山川》又说:“在曹县东四十里,故楚丘北,商所谓‘景员维河,涉彼景山’,即此。”如果说“景山会盟”是商汤革夏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么景山就是一处千古不朽的“商汤革命”纪念地。商汤的亳都在曹县,为古今众多的史学家所公认。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说:“汤从商丘徙居亳(山东曹县),作灭夏的准备。”《辞海》“亳”词条上说:“北亳……为汤受命之地。汉于此置薄县,故城在今山东省曹县,曹南山之阳,与河南省商丘县北境接界处。”《后汉书·郡国志》上说:“薄县属梁国,汤所都也。”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说:“今曹县左山之阳,是古济阴郡治,县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汤都地。”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说亳》一文中说:“蒙之西北即汉山阳郡薄县地也(今山东曹州府曹县二十余里),其为汤都有三证。 商汤灭夏,定都“亳”。亳都作为商代第一个国都,遗址就在今河南郑州,而不是前面文中所说的山东曹县。郑州市区现今仍保留着3600年前的商代城垣,规模之大,功能之完善、内容之丰富均彰显出王者气魄。商汤定都郑州之后,10代商王均立都于此。所以郑州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