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傩面具 |
释义 |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简要介绍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去灾纳详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艺术风格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制作时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不同的造型面具来刻画每个面具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是和尚还是道人或是丑角。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品种分类天子傩·国傩·乡傩中国古代有三大祭祀。腊祭,也称“八腊”,祭典神农氏,保佑农事风调雨顺。雩祭,也称“打旱魃”是干旱之年的求雨祭祀。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是中国古代三大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有“天子傩”、“国傩”、“大傩”之分。“天子傩”为天子专用,仅限于太社的范围之内,诸侯与庶民不得参与,“国傩”不得越出国社的范围,供天子与诸侯共同享用,“大傩”下及庶民,举国上下共同举行,故又称“乡傩”。 赣傩是属于“乡傩”范畴。“天子傩”或“国傩”较早进入“雅”文化范围,步入宫廷成为礼制,逐渐走向封闭僵化。而“乡傩”则一直活跃在“俗文化”范围,成为民间礼俗,延绵几千年,仍有遗存。 赣傩和南丰傩面具赣傩 赣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但赣傩又是地域傩文化,而且经历数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独具物色的鲜明特点。 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极为罕有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除了规模、规模之外,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宫傩基本方面相似得令人瞠目。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充溢着古代乡人傩的意蕴,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这在当今中国傩文化中实属鲜见。南丰傩面具 南丰傩木雕面具按神的属性来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正神类:如傩公傩婆、和合二仙等。他们都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祗。雕刻艺人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将其塑造成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的形象。色彩柔和协调,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享受人间香火的神祗,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 凶神类:如开山、钟馗、魁星等。他们都是一些勇武、凶悍、威严的神祗。雕刻艺人以头上长角、嘴吐獠牙、竖眉暴珠等,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印象深刻。 世俗人物类:这类傩面具又可按人物性格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少有神气和鬼气。正面人物如唐僧、关公、赵云等,五官端正,眉目清秀,显出淳朴忠厚的个性。丑角人物如猪八戒、孙悟空等,翘嘴皱鼻,细眉小眼,给人以幽默滑稽之感。在傩舞,扣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增添喜剧色彩。 苗族的还傩愿在苗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多则五六场,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还傩愿,苗语称为“冲奴”。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知后,就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衍的是始祖傩公傩母。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但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消灾愿和求子愿。这些愿戏的设祭、搬演方式和程序基本相同,只在个别细节和祭词上作一些变动,其大致情况是: 请水→扎灶→回奉→ 开坛→请师→发功曹 →交猪羊→行堂接界→ 铺傩下盏 →封傩→会兵架桥→开光点像→立五营→散花红→下马→讨卦→ 上表 →开洞→(先锋)→(开山)→ 《金宝》→(师娘)→《黄河造船》→(算匠)→禳星赦土→(和尚)→和标→腾牲→(秦童八郎)→上熟→游愿→(土地)→(判官)→找八弟八兄→送神。各个傩班都供奉傩公傩母两尊神像,但在整个傩祭活动,傩公处于“不管事,只坐一边喝酒”(巫师语)。的从属地位,而傩母在傩坛上 “管全盘”——巫师要请主家的舅辈打着伞去傩母那里替主家接儿接女(求子愿);在傩母神座前架寿元桥以求主人延年益寿 (长寿愿);请傩母为主家病人治病(冲大傩);最大的供品(猪)和最精美的供品(鱼)均祭献于傩母座前 (各种傩活动中的“交牲”、“上熟”仪式)等现象,是苗族人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在傩文化中的积淀和遗存。 傩文化信仰傩作为一种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其变异的纷纭、文化内涵的丰厚,生命力的顽强是惊人的。中国傩文化的丛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动。 由于傩文化的存在和长期传承,使傩文化区(圈)的其他文化,如口头文艺、神话、传说、语言、文字、绘画、雕刻、彩画、音乐、以及衣食住行,均受不同程度影响与制约,从而呈现出某些不同的色彩。如此庞大的文化丛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其广阔度更难以估计。 从掌握的资料看,在中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过傩戏、傩文化的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传承着,形成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冀、内蒙、新疆及东北的傩(巫)文化、傩戏圈。 有学者将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广大的傩文化圈,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傩文化圈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地域和民族。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民众的系统宗教观念相对薄弱,许多人对鬼神命运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对民间宗教信仰采取一种世俗化很强的现实态度,对大多数的信仰者而言,寺庙只是他们烧香、祈神求财解厄的场所,至于这些神明属于什么教派并不重要。“见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是一般民间宗教信仰者的心态表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