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亓秉轩
释义

亓秉轩,1941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研修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泰山东岳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孔子泰山书画院荣誉院长,泰山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

坎坷的命运,丰富的阅历,造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其作品呈现出构图严谨,笔墨精到,意境深邃的艺术格调。尤其对家乡泰山宏幅巨幛的描绘,有着非壮丽无以壮伟的豪气,着力体现泰山的博大、雄浑、庄伟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揭示出泰山所具有的“稳如泰山”、“重于泰山”、“泰山安则天下安”的吉祥寓意,激起人们的共鸣和喜爱,被誉为泰山画家。

2007年应邀赴北京主笔创作稳如泰山(8×3米)巨幅国画,获得北京奥组委组织的“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书画大展”特殊贡献奖。该作品将由北京奥组委赠送国际奥委会永久珍藏。

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亓秉轩”《大红袍画册》。

曾先后出访过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其个人传略及部分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家博览大典》、《中国艺术博览与收藏指南》等辞书典籍。

泰安市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选用亓秉轩先生的画作来宣传宏扬泰山文化。其作品参加一、四、五届全国山水画大展,荣获“新世纪中国山水画四百家”称号。在“国画家”,“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与画”等众多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中央电视台、郑州美术馆、浙江传媒学院、泰安博物馆等一些艺术馆堂和收藏家收藏。先后在哈尔滨,郑州,青岛,泰安,莱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出版“亓秉轩画集”,“亓秉轩泰山系列国画作品选刊”。

名家点评

稳如泰山

——亓秉轩山水画小议

王鲁湘

亓姓很少,且地域分布集中,鲁国古姓,后人亦主要居住于泰山东南,即《诗经·鲁颂·閟宫》所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之鲁邦境内。亓秉轩市山东莱芜人,自小习画,因家庭成分问题报考中央美院未果,后入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未及结业,受“文革”洪流冲击,竟只身闯关东,沿着当年祖辈的足迹,来到黑龙江腹地尚志市,在莽莽林海雪原艰难谋生,直至“文革”结束,才就职于文化馆获得一个美术工作职位。80年代始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并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进修鲁迅美术学院,当选尚志市美协主席。90年代回到老家,在泰安、莱芜、青岛、潍坊等地举办画展,并开始以泰山为主题进行山水画创作,直至2001年退休定居泰安,被聘为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泰山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泰安市美协艺术顾问。中国泰山东岳书画院副院长。年近古稀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受聘中国孔泰山书画院为名誉院长。

亓秉轩的山水画创作,同他的人生经历高度吻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两大类。从1967年至1991年,他主要生活在黑龙江,他的生活感受、山川记忆都来自于这片北国的黑土地。从1991年迄今,他由“梦回齐鲁”到定居泰安,主要精力是“望岳”、“朝岳”、“|画岳”,题材相对集中于东岳泰山。

著名美术史论家邱振亮十几年曾这样评价亓秉轩:“博大、雄浑、壮伟的泰山和深邃、恢宏、苍茫的白山、黑水磨炼和塑造了画家的魂魄和个性。尤其是在他客居黑龙江尚志市的数十年中,他对东北那重重叠叠的苍山林野、气象万千的冰雪世界以及四季分明的恢宏自然景观和关东人粗犷彪悍的生活风情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热爱,这是他浑厚、朴实、刚毅、雄壮画风形成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情的潜在影响,在他那些为名山造像为大川写神的巨幢大幅之中,饱含着画家对养育自身山川沃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充满着一种对自然河山有着真挚情感时才能获得的激情与灵感。”

邱振亮对亓秉轩的评价,揭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一个基本规律:天人相生,天人合一。

山水画创作同风景画创作有许多相似处,但最根本的不同是前提需要养气。这气由山川所灌注,既非主观,亦非客观,而是天地人通道为一。一个好的山水画家,不是简单地画景,甚至也不是一般地写境,而是把所养之气沛然充塞于楮素之上,如造化般“杂然赋流形”。一个中国山水画家游目骋怀的同时,还要澄怀观道;他面对的不是视力所及的感官空间,而是超感觉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宏伟时空。这种超感受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他养气之充沛与否,气盛则取诸怀抱,丘壑在胸,宇宙在乎手。这样浩荡的云水襟怀,得之于“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

山水画同风景画还有一个不同点,即风景画是微观地表现,纵使是美国开发西部时出现的宏伟的风景画,相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咫尺万里之势”,仍然是一时一地的微观表现,而中国山水画从来就是“以大观小”,以高远、深远、阔远取势,是典型的宏观叙事,它要求对一个地理单元的山川岁月有概括性的表现,所以山水画会以较大的地理单元来指称其地域性特征,如江南山水,河朔山水,关东山水,齐鲁山川,云贵山水等等,画家要对这种较大的地理有深入的了解,既了解其他(地理、地质、地貌),也了解其天(气象、物侯、四季),还要了解其人(民族、民俗、生产、生活),在这般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宏观把握、抽象提炼,把该地理单元的精气神灌注到自己的身体上、意识里和情感中,把自己化身为该地理单元山水的魂魄,就像石涛所说“吾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神飞扬,思浩荡,这就是我说的天人相生,天人合一。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可能在作画时达到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这不是什么东方神秘主义,而是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规律。

亓秉轩的山水画创作,遵循的也是这么一条规律。他所衷情敬绘的山水,一是东关雪原,一是齐鲁泰岳,都是养育他的故土,不仅从生命意义上养育了他,更重要的,对一个山水画家而言,是从气韵上涵养了他,孟子所言“居移气”。关东雪原之厚朴,齐鲁泰岱之雄浑,两者气质相近而相互补充,成就了亓秉轩其人,也就成了亓秉轩其画。

亓秉轩笔下的关东雪原,不管怎么画,都有童话般的梦幻感觉。你看他的《猎归》,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两架爬犁正在雪地里疾驰。不远处,屯子里的灯火已经穿透窗户,将暖暖的灯光洒在了雪地上,真是“风雪夜归人”啊!还有《风雪骤起》,漫天鹅毛大雪,林涛怒吼,三头梅花鹿——显然是一家子——却在这极寒的天地里撒欢奔跑。《雪原无垠》: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两只矫健的的山鹰在雪谷里振翅翱翔。《明月无声》:一场大雪给山岭、树林、屯子都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世界已悄然入睡,惟有一轮圆月,温情脉脉地把银辉洒向大地。我特别注意到,亓秉轩在画雪原时,喜欢月夜,喜欢那种月夜下冰雪世界的宁静。当然,我想他更喜欢的是这极寒世界里的温情。“多情只有中天月”,他只身漂泊关东时,一定多次感受过这种足以融化一切世态炎凉的人间温情,尤其在寒冷的雪夜。我可以说,亓秉轩是以感恩的心情在画着这一幅幅关东雪原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这位重情重义的山东汉子对他难忘岁月的一次温馨回忆。这片在他生命中最困厄的时期敞怀接纳过他的黑土地,确实是他这个成年人的童话世界。

亓秉轩的上世纪90年代从尚志市退休后才定居泰山的。他有一幅大通景的山水巨幛,画的是晨曦中山影朦胧的泰山,题写“梦回齐鲁”四个字。我想,在关东林海雪原,亓先生一定经常梦回齐鲁,梦回这座“鲁邦所瞻”的东岳神仙。中国人素有“家山”的观念,家山就是故乡的标志。亓氏祖居邹鲁,世世代代瞻仰这座鲁国的镇山。在齐鲁大地,有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民俗,叫“拴子”和“拾子”。奶奶、母亲,那些职掌生育之责的女人们,是一定要上泰山祈子的。她们在拜过了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之后,会在山上拾一块石子(“拾子”),用红布条裹起来再拴到山上一棵树枝上(拴枝,偕音“拴子),这就等于从泰山要回了一个孩子。所以,齐鲁大地的儿女都是泰山的子孙,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泰山的神明佑护,他们的命也硬得像泰山石子。亓秉轩退休后定居泰山,只不过是泰山上的一颗石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泰山是不好画的,因为泰山浑然一气。这种元气包孕的浑沌气象,既体现的山形、山势上,也体现在山石甚至松柏等林木上。如果画家是一个支离的人,肯定没办法画出泰山的精气神来。好在亓秉轩其人秉赋浑厚,他笔下的泰山,不管是横看成岭,还是竖看成峰,都能安稳如磐,一团元气包孕不散。《诗经·鲁颂》所赞颂的“泰山岩岩”气象,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形象地再现。泰山的阴晴雨雪,春夏秋冬,是气象万千不可方物的,但亓秉轩都能“以一管之笔而拟太虚之体”,总是那么飞扬浩荡地写画出来。他画的泰山,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观,但如果套用杜甫名篇《望岳》来解读他所画的泰山诸作,正好也可以分为四个境界。一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是远望,泰山像一片连天的青云,浮现于地平线上,其壮观的存在已令人敬畏。亓秉轩许多泰山巨幛可以说表现了这一境界:巨大、神秘、朦胧,一切天地宇宙间的伟大事物给初识者的印象都是这样。二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走进泰山,万千气象,目不暇给,亓秉轩那些表现泰山各处景观的作品可以说描画的都是这一境界,展现了泰山内涵的丰富性。三是“荡胸生层云,决 眥 入归鸟”。这一境界一般是站在中天门或云步桥上,泰山已经登了一半,是一个上可仰望,下可俯瞰,平可极目的最佳视域,泰山山体之雄壮,山势之崔嵬,堂奥之广大,意境之深邃,内涵之丰赡,都在这一境界。亓秉轩所画泰山,大部分作品展现的是这一境界。四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一境界上,只有天作岸,我为峰,天地苍茫,云海浩荡,是一种登峰造极的巅峰体验,画家站在泰山之外俯瞰包括泰山在内的众山,大有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超越胸襟。亓秉轩的《旭日云海》、《一览众山小》就表现了这一境界。

有趣的是,亓秉轩画关东雪原喜作月夜的宁谧,而画泰山却每每喜欢选择旭日腾空的辉煌瞬间,这其实有泰山文化的依据。泰山又称东岳,东岳在五岳体系的德配中主生,季节中与春天相应,五色属青,是历代帝王祭天的首选之地。帝王祭天告成,必须选在东方日出的时辰。因此同,泰山日出在中国文化的解读语境中意义是十分深邃的。再由于自西汉明确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祭祀五岳的国典系统以后,泰山升格为国家镇山,大一统的国家,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国泰民安,因此,泰山安稳沉重浑然一气的形体特征,便赋予了国家社稷的政治寓意。这样,泰山的美学形象,也就有了某种两千年来固化的文化要求。画泰山,除了画出“泰山岩岩”的圣贤气象(这也是一种文化要求),画出元气包孕的生命特征(也是一种更原始更久远的文化要求),还必须画出安稳沉重的精神气质。亓秉轩多幅巨幛,均以《稳如泰山》为是,可见其对泰山美学形象的把握,同中国文化对泰山的解读是完全一致的。

亓秉轩有较为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山石树木的勾勒结实有力,皴染浑厚,泼墨泼彩时见奇趣,透露出他性情中浪漫活泼的一面。构图能开能阖,于充塞满幅中,或一泉飞漱,或一阶凌云,总能于四围山色中开出一线生天。这种构图经营,应与他长年在泰山中的生活经验与细心观察有关。他还喜欢用大片的泼墨营造出灵动的气氛,使结实的山岩出现生气煊腾的动势和云蒸霞蔚的幽邃意境,更显得泰山丘壑幽深。他还好用重色渲染岗峦,有时大段泼彩,这都反映了他在转益多师方面的心态很开放。

很高兴看到一个专门画泰山的齐鲁画家这么多结构雄伟的作品,使我再一次重温当年的拍摄电视专题片《中华泰山》时那些铭心刻骨的审美体验。因此,我很乐意为亓秉轩的画集写下这篇序文,因为我们都是泰山的儿女。

泰山不朽 艺术长青

——记亓秉轩先生的艺术

邱振亮

1996年春,亓秉轩先生来青岛举办个展,朝夕相处,谈心说画,舌无留言。此后的十多年间,尤其是他从东北举家回迁泰安后,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交往更加频繁。人到了老年,有这么一位志趣相同性情相近的挚友,是一件幸事。

亓秉轩先生一生经历坎坷,也可说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1941年出生于山东莱芜,自幼酷爱绘画。曾就读于山东艺专,渴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来回报社会。但从三年自然灾害到60年代一次接一次的政治运动,就读于山东艺专,渴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来回报社会。但从三年自然灾害到60年代一次接一次的政治运动鞋,一直发展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他这个出身于“黑五类”家庭的后代,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便已失去了实现自己的机会和自我生存的立足之地,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远涉千山万水只身来到黑龙江省腹地尚志市。一个文弱书生,一双稚嫩的拿画笔的手,去干最重最脏最累的活,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茫茫的林海雪原,肥美广博的黑土地,还有那些敦厚、勤劳、豁达的东北乡亲,慢慢激发了他内心深处艺术创作的冲动。他在有限的条件下,用画笔美化大家的生活环境,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他无私地奉献和出人的艺术才华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拥戴,并就职于尚志市文化馆为美术干部。以后又到鲁迅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为他在日后艺术上的攀登奠定了基础。亓秉轩先生在四十岁以后,也进入到他艺术创作的盛期,他创作了一批表现东北林区和关东名山大川的作品,并屡次获奖。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使他成为黑龙江省美协会员,并担任了尚志市美协主席、尚志市书画院院长。他的声望走出林区,走出大山,更广阔的艺术平台为他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铺平了道路。

对亓秉轩先生在东北时期的创作,我曾进行过比较深入地研究和观察,也从他的那些作品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冲动与感奋。他笔下关东大地那重重又叠叠的苍山林野、气象万千的冰雪世界,还有东北人那粗犷彪悍和生活风情,展现的是一种带有悠悠荒古情调的幽邃与寥廓,他用疏阔豪放的笔墨渲染出关东大地的厚重与苍茫。通过交流,我知道在这些作品中他融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挚爱,其中更不乏他对自己坎坷人生路的回味与追忆。他的作品就象他那坦荡、达观、笃厚、率真的人品一样,没有那种刻意求变的肌理与笔墨技巧,而是在极其质朴自然的挥写中展现出东北大地特有的神韵与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塑造了他那浑厚、朴实、雄阔而奔放的艺术风格。我曾为亓秉轩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我对他作品的一点感想:“亓先生作品中表现出的山川之神和云水之韵,也当是缘于他心灵体悟大千世界的结晶。我从未到过关东大地,也无缘去领略享受黑水白山的雄伟自然,但读亓先生的作品,我却能获得一种真实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自于他画面所表现的壮美与深沉,更是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画家那吐纳大荒的宽博胸怀所具有的深邃与朴实”。说实在话,这种感受不仅至今未变,反而随着与亓先生的熟悉愈加强烈,就象一杯下肚的美酒,愈醇愈美。

上世纪90年代,亓先生全家从东北迁回山东泰安,在创作题材上也从表现苍茫深邃的东北河山转向五岳独尊的泰山。泰山那隆崇雄伟的山体、蓊郁繁茂的翠柏、流动舒卷的云海,峭拔跳跃的岣岩,涤荡着他的心胸。他面对泰山有一种象他乡游子忽然回到母亲怀抱一样的冲动与惬怀,他怀着对泰山的敬畏,将泰山作为一个有灵性与有魂魄的审美对象加以关照和感悟。在他回到泰山的这些年中,泰山成为他创作激情的本源,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为他精神的皈依。

亓秉轩先生表现泰山的作品大多采用全景式构图突出表现泰山的雄伟与崇高,作品又多巨幛伟制,在整体上给予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如果说亓先生的山水画前期多是注重表现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与东北大自然独特风韵的话,而在他的泰山系列的创作中则是力图将汉代艺术的沉雄博大、唐代绘画的舒展辉煌、宋代山水的磅礴大气与静谧远尽力融入到自己的艺术表现中来。自然,这一切均来自于他对泰山所情有的至高至崇的敬畏与景仰,因而他的作品具有一般传统山水画所少有的庄重感与崇高感。或峻峰雄峙,拔地倚天,或峰峦叠幛,远岫联绵,均气象雄古高华,意境幽邃充实。山水的取势走位,从大局着眼,不拘泥于文人山水画的萧散简远与含蓄隽永,而是从宏大气势的营造走向,表现出泰山所独有的雄浑壮伟的博大气势。

亓先生的泰山系列创作,在突出气象营造的同时,又不忽略质的表现,对细节的深度刻画对细微之处的恰当表现,同样展示出他精到的笔墨功力与物象刻画的驾驭能力。宋代画家郭熙有一句关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著名论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在亓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得相当充分。我们看到亓先生作品中的山体常从近似几何形状的山石叠加表现出山势龙脉的走向与结构,用笔准确而灵变,勾勒中与 皴擦紧密结合,形成北方山峦所特有的质感与力度,在层层的山体迭加中苍松的渐远渐淡,呈现出山体清晰的跃动与变化,层层落落,大整大臼。而在那些表现泰山云海或日出的景观画作中,既便是空阔淡远之处,他也是数遍甚至数十遍地加以烘染,在干湿、浓淡、厚薄、涩润的对比互动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骄阳初蒸,晨光欲动,晴山如翠,晓烟交碧,乍合乍离,变态不定的微妙景色。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亓先生有意降低了画面色彩的纯度与墨色的饱和度,在没有强烈对比的色墨运用中力求淡而深沉、厚重,朴实中显丰富,浑然中见运思。满纸的笔痕墨渍,既创造出一种苍茫、幽迷的意境,又使画面保持着透明感与纵深感。深邃处气象氤氲,神秘悠远,空灵处苍茫浑沌,浩渺无限,在大气象的笼罩下,画家追寻的是一种自然生命的永恒和泰山久经风雨的历史沧苍感。

在当代山水画风格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中,对画家来讲,要做到风格独创、面貌独特,是一种在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亓秉轩先生他客居关东时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沧桑与悲凉感,古塞明月,劲草萧瑟,茫原洪荒,很明显画家追寻的是他饱受创伤的精神世界能得以慰藉的净土。他运用的笔墨技巧朴实无华,极少唯美的修饰或笔墨技巧的故弄玄虚。而在他的系列泰山创作中,他仍然保持了以朴为美的风格追求,但在这一阶段的质朴中已少了些悲涩和灰暗,凸显的是爽朗和阳光,朴中有实,朴中有厚,率中存真,舍弃藻饰,返璞归真,他把生命情感与形式语言在新艺术对象表现中,结合得更加完美,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也更加突显和成熟。

更值得一提的是,亓先生爱泰山如命,画泰山如痴,实质上,他的作品已成为他的生命激情与泰山精神的共存体。他在创作中倾注了他对泰山独有的情思与关照。他追寻的已不仅仅是泰山这一客观自然的雄伟或高大,而是在表现中实现了自己生命的向往和与泰山的神交,从物我交融到物我两忘,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寻求到梦寐以求的大自在与大境界。

一位朋友曾问我对亓先生艺术创作的看法,我说:“就我个人来讲,对亓先生作品不是用“喜欢”两个字所能说明,更重要的是尊重。这种尊重首先来自于对他人格精神和人品的敬重,他重情重义,至诚至孝,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其次,他是一位创作态度极其认真的艺术家,他对自己的每幅作品都会倾注真情,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作品的完美与充实。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作态度。这样的作品怎能不令读者尊重?已届古稀之年的亓秉轩先生至今仍以充沛的精力在艺术中探索,不倦地博击和寻觅。他给我说他面对承载千年中华文明的圣山,他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在对泰山的艺术表现中,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纯净和升华。

愿亓秉轩先生的艺术象泰山一样长青。

代表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7: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