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柞木皮 |
释义 | 柞木皮拉丁名为Xylosmacongestum(Lour.)Merr.CrotoncongestumLour.;X.japonicum(Walp.)A.Gray;X.racemosum(Sieb.etZucc.)Miq.异名孤奴、纳葛窊(《霉疠新书》)。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皮。采集贮藏《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图经》,《纲目》分布中国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 简介【拉丁名】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Croton congestum Lour.;X.japonicum (Walp.) A.Gray; 【异名】孤奴、纳葛窊(《霉疠新书》)。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皮。 【采集贮藏】《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图经》,《纲目》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 【植物形态】柞木(《本草拾遗》),又名:凿子木(《纲目》),凿头木(《本草求原》),红檬、柞树(《草木便方》),檬子树(《分类草药性》),葫芦刺、刺凿、檬榕、羊志木、鼠木、野棉花。 常绿乔木,高可达2~10米,多少有刺,尤以幼时为甚;小枝秃净或被微柔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长3~7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尖、钝或浑圆,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秃净,侧脉5~8对;叶柄长4~10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被微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淡黄色或绿黄色,直径约5毫米,有花盘:萼片卵圆形,长约1毫米;花瓣缺;雄花有雄蕊多数,长2~3毫米。浆果球形,直径3~4毫米,熟时黑色。种子2。、3颗。花期夏季。 生于平原、丘陵地或小山下部疏林中。分布我国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柞木根)、枝叶(柞木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酸,凉。①《嘉祐本草》:"味苦,平,无毒。"②《纲目》:"酸涩。"③《本草求原》: "辛,微寒。"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燥湿,除热。治黄疸,瘰疬,疮毒溃烂。 ①《本草拾遗》:"治黄疸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②《纲目》:"治鼠瘘,难产,催生,利窍。" ③《本草求原》:"平肝降火,益阴,堕胎,破块。" ④《分类草药性》:"治酒毒下血。" 5.《本草经疏》:柞木皮,主黄疸病者,盖黄疸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能燥湿,微寒能除热,兼得下走利窍之性,则湿热皆从小便出而黄自退矣。今世又以为治难产催生之要药,亦取其下达、利窍之性耳。同鱼膘、人参、千里马、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之药。 【用法与用量】煎汤,2~3钱;或研末。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鼠瘘: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外台》) ②治鼠咬伤:柞木皮二钱,当归三分,川芎三分,金银花一钱,大黄五分,甘草一分。水煎服。(《救急选方》柞木皮汤) ③治梅疮皮肤溃烂:柞木皮、土茯苓各三钱,银花、荆芥、地黄、芍药、防风各二钱,牛膝、木瓜、黄柏各一钱。上十味,呀咀,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半。去滓,温服。(《霉疠新书》)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柞木皮,主黄疸病者,盖黄疸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能燥湿,微寒能除热,兼得下走利窍之性,则湿热皆从小便出而黄自退矣。今世又以为治难产催生主要药,亦取其下达、利窍之性耳。同鱼膘、人参、千里马、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之药。"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图经》:柞木,木高一、二丈,叶细于栎,枝干多刺,文理坚实而黑。 2.《纲目》:柞木处处山中有之。高者丈余,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丫皆有针刺,经冬不雕,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形态柞木(《本草拾遗》),又名:凿子木(《纲目》),凿头木(《本草求原》),红檬 、柞树(《草木便方》),檬子树(《分类草药性》),葫芦刺、刺凿、檬榕、羊志木、鼠木、野棉花。常绿乔木,高可达2~10米,多少有刺,尤以幼时为甚;小枝秃净或被微柔毛。单叶互生, 革质,卵形,长3~7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尖、钝或浑圆,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秃净,侧脉5~8对;叶柄长4~10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被微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淡黄色或绿黄色,直径约5毫米,有花盘:萼片卵圆形,长约1毫米;花瓣缺;雄花有雄蕊多数,长2~3毫米。浆果球形,直径3~4毫米,熟时黑色。种子2。、3颗。花期夏季。生于平原、丘陵地或小山下部疏林中。分布南部、中部、西部及华东等地。本植物的根(柞木根)、枝叶(柞木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功效燥湿,除热。治黄疸,瘰疬,疮毒溃烂。 ①《本草拾遗》:治黄疸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②《纲目》:治鼠瘘,难产,催生,利窍。 ③《本草求原》:平肝降火,益阴,堕胎,破块。 ④《分类草药性》:治酒毒下血。 选方①治鼠瘘: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外台》) ②治鼠咬伤:柞木皮二钱,当归三分,川芎三分,金银花一钱,大黄五分,甘草一分。 水煎服。(《救急选方》柞木皮汤) ③治梅疮皮肤溃烂:柞木皮、土茯苓各三钱,银花、荆芥、地黄、芍药、防风各二钱,牛膝、木瓜、黄柏各一钱。 上十味,呀咀,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半。去滓,温服。(《霉疠新书》) 《本草经疏》:柞木皮,主黄疸病者,盖黄疸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能燥湿,微寒能除热,兼得下走利窍之性,则湿热皆从小便出而黄自退矣。今世又以为治难产催生主要药,亦取其下达、利窍之性耳。同鱼膘、人参、千里马、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之药。 药方来源《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所撰的总结唐代药物学的一部名著。《唐本草》编撰时新增药物只有114种,而本书载药比《唐本草》新增药多六倍。书中收罗广博,内容丰富。明代李时珍曾评价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书于739年编成,原书早佚。本书是我国本草文献专家尚志钧教授根据《证类本草》、《医心方》诸书中所辑的本书资料,加以归类排比,编辑恢复此书旧貌。书中对每个药物条文来源均标明出处,对于辑录中诸家文字上的增减参差作了校勘,而对古本草中较生僻的地名、物名则加以注释,以方便读者。 《辑释》基本恢复了这一唐代药学名著的原貌,弥补了佚书的空缺,而且在辑复过程中考订校正了诸书在辑录传抄中的衍误,对研究药物发展史和研究本草文献,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宋盛世的两部本草名著《本草拾遗》和《大观本草》近由中国著名的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教授辑释、点校完成,于2002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继卫生部1982年规划的11部重点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之后的又两部重要文献整理研究新成果,诚为中医药界的一件大喜事。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所撰的总结唐代药物学的一部名著。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性质的《唐本草》编撰时新增药物只有114种,而《本草拾遗》载药数比《唐本草》的新增药要多6倍。该书收罗广博,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大,世人对之评价很高,用明代李时珍的话来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书于739年编成,但原书早佚。此次尚教授根据《证类本草》、《医心方》诸书中所辑的该书资料,加以归类排比、编辑,恢复此书旧貌。书中对每个药物条文来源均标明出处,对于辑录中诸家文字上的增减参差一一作了校勘,可贵的是对古本草中所列重要药物的品种,必要时加以考证,阐明其科属,使之更富科学性。又对原书中较生辟的地名、病名等则加以诠释而显现诸多特点,这比以前一般文献整理只限于辑复、点校又大大深入了很多,可视为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一大跨越。举例言之: 对药物品种的考证(1)五叶莓:尚教授据《唐本草》注、《蜀本图经》、《大观本草》等记述,考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 (2)通草:在考证《神农本草经》、《药性论》、《食性本草》、《本草图经》诸书之后释云:“古书之通草,即今之木通,今之通草,即古之通脱木。”说明了古今时代不同,药物品种有所变迁,进一步证实了“药材品种变迁论”的正确性; (3)木蜜:释为鼠李科植物枳的木; (4)对女萎、萎蕤二物同传的问题,《辑释》一书论述深透; (5)蓝蛇:释为有毒的土公蛇、蝮蛇科动物。并对难以理解的“有约”二字诠释为“颈细如约”。 地名、国名的考释(1)西国诸番:释为在中国西境有多种兄弟民族居住,当时统称之为西国诸番; (2)康国:疑为《汉书·西域传》中康居国,在今新疆以西; (3)佛逝国:指古代东罗马帝国; (4)婆罗门:指古印度; (5)牙门:四川峨眉县西南有二山突起,为大峨、中峨、小峨之之秀峰,《博物志》名牙门; (6)巴西(甘露条):指四川绵阳(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65-66页)。 对中医病症的考释(1)心黄:释谓《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谓黄疸有二十八候,有汗黄、无心黄。汗为心之液,疑汗黄即心黄; (2)三虫:见《诸病源候论》,为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 (3)蛊毒:出《肘后方》、《诸病源候论》,症状复杂,变化不一,可见于一些危急病症,恙虫病、血吸虫病、肝硬化、重症痢疾; (4)飞尸:出《肘后方》:“飞尸者,游走皮肤,洞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也”; (5)痰痞:指痰气凝结所致痞症。 再者《本草拾遗》辑释不仅首次辑复了失传千年的本草名著,弥补了佚书的空缺,而且还对本草文献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疑团予以解决。如《本草拾遗》和“陈藏器余”的关系问题,《辑释》通过海马和水马二条的研究对比,结论是海马为海龙科动物多种海马的通称,海马条与水马条文同,水马是《开宝本草》所引陈藏器本草文作为?鼠的释文,海马为《证类本草》唐慎微所引“陈藏器余”之文。由此可见“陈藏器余”即陈藏器《本草拾遗》。这一新的论证,前人未有任何报道。 综上对全书的考释,涉及古代历史、地理、博物、医药、文字学等诸多学科,非博学之士,难以担此重任。 除此以外,尚教授通过全书的辑释,还发现了《本草拾遗》原文有个别关键的错字而予以纠正,如蚱蜢条,文中的“石蟹?,实为“石斛?之误,为此将该条中的“蟹?字改为“斛?字。主要是根据《证类本草》卷六石斛条有陶隐居注云:“石斛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蜢髀者为佳”。尚教授对文献钻研之精深,治学态度如此之严谨,令人赞佩不已。回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见过尚教授最初对《本草拾遗》辑复的油印本,而此次见到的则是辑释本,辑复与辑释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后者对书质量的提高,则极为明显 ,何况《本草拾遗》又是积本人数十年对多部本草辑复的经验而出版的新书,使古老的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增加了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大观本草》这次出版的新版本,是尚教授以1211年刘甲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底本点校而成的。《证类本草》对长期以来的手抄本草资料进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成为北宋以前本草渊薮,它的学术价值和对原始文献的保存价值,早为人所共知,毋需多述。 此前尚教授曾辑复过《本草图经》和点校过《证类本草》,积累了丰富的本草资料,且《大观本草》就是《证类本草》加陈承的《本草别说》内容而成。故此次对《大观本草》的点校,更是轻车熟路,其质量必然较前更有提高,何况《大观本草》国内仅有少数木刻线装本,尚无普及本,因而能见《大观本草》者寥寥无几,且《大观本草》比《证类本草》内容丰富,则此书现时公开出版,其实用性因而也就更大,定会受到中医药界人士的欢迎。 《本草拾遗》和点校的《大观本草》用纸精良,版面设计、印刷和装帧均属上乘,前者为32开本,后者为16开本,书后且有药名索引,便于全书检索。全书对研究药物发展史和研究本草文献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爱读此二书,故乐为之评介。 相关知识定气散 加味遗粮汤 金箔散 柞木 长瓣金莲花 沉香内消丸 乌发丸 应痛乳香丸 滋阴宁神汤 四顺散 天王补心丹 貒骨 补肝丸 滑石粉 金沸草散 起伛汤 桑白皮饮 蛇蜕丹 内补汤 霹雳汤 破毒雄黄丸 马蓝 鳗鲤丸 摩挲石散 骨碎补丸 狐胆 宽肠丸 兑金丸 甘麦大枣汤 利水益元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