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鸠戛彝族苗族乡 |
释义 | 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纳雍县县城的西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1公里,总面积57.6平方公里,东经104度59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47分至26度52分,东南接猪场乡,西邻水城县金盆乡、赫章县,北连锅圈岩乡,东面接壤昆寨乡。 中文名称:左鸠戛彝族苗族乡 外文名称:Zuojiujia Town of Yi and Miao Peoples 别名:左鸠戛乡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贵州省纳雍县 下辖地区:上瓦房、下瓦房、龙口、苏戛 等 政府驻地:上瓦房村中心 电话区号:0855 邮政区码:553312 地理位置:纳雍县城西北 面积:57.6平方公里 人口:8297 方言:汉语、苗语、彝语 等语言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刘兴文烈士故居 等 车牌代码:贵F 地理气候整个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摩鼻梁子、唐家梁子、猫儿谷梁子、羊子坡山峰四条山脉呈南北走向,把乡内截为四条谷流地。有草场、煤炭资源,建有1000亩联户林场1个。建新河发源于西部白马冲,流程20余华里,乡内最高海拔2101米,最低海拔1462米,年降雨量1095毫米,无霜期238天,属四季分明的温湿性气候。 历史沿革左鸠戛属彝语,汉语意思是茶树盛产地。远在秦汉代古西南彝人移居耕织生息,元末罗甸国定都大定,始有定居,明朝洪武年间,水西诏所居此,遂开通驿道,清康熙年间属大定府所辖,民国3年大定设县,属悦服里,1941年前属大定,后划归纳雍。1953年建立左鸠戛乡,1958年建立左鸠戛人民公社,1966年与坡其公社合并为兴文公社,1972年分开为左鸠戛公社、坡其公社,1982年又建乡,1992年建并撤时,坡其乡、左鸠戛乡合并为左鸠戛彝族苗族乡,乡政府住上瓦房村中心组的庙子包包。 人口经济全乡所辖10个村,64个村民组,70个自然村寨,1995年有1950户,8297人,居住有汉、穿青、彝、苗、白五种民族。耕地面积为7280亩,其中田830亩,旱地6450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产量为2000吨左右,拖歪发仲两村的马血泥田所产的大米纯香可口,是当地的土特产之一。全乡有大小牲畜2000头匹,生猪存栏4000头,年肥猪出栏2000头左右。 社会事业近年来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民办卫生员5人。公办党校所,民办小学9所,公民办教师45人。中心完小开始兴办代帽初中班。全乡在校学生750人,入学率70%以上。公路由水城线路和纳昆线路修通乡政府所在地,全乡有6个村通公路,5个村安装上自来水。1989年10月架通纳雍至左鸠戛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现有4个村安上照明用电,1993年安上了地面卫生接收差转站,已初具集镇规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文景观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刘兴文烈士的故居在菜凯箐,他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归国代表参加国庆典礼,1952年在上甘岭战斗中光荣牺牲,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治昆“万古不磨”彝文碑篆刻在菜凯箐硝壁的岩上。 下辖村庄左鸠戛乡下辖村民委员会(共计10个): 上瓦房、下瓦房、龙口、苏戛、发仲、拖歪、条子场、坡其、兴文、白院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