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传·昭公十三年 |
释义 | 原文十三年春,叔弓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翻译十三年春天,鲁国叔弓包围费邑,没有攻克,打了败仗。季平子发怒,下令见到费邑人就抓他们,作为囚犯。冶区夫说:“不对。如果见到费邑人,挨冻的给他们衣服穿,挨饿的给他们饭吃,做他们的好主人,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费邑人来(我们这里)像回家一样,南氏就灭亡了。百姓将要背叛他。谁和南氏住在被围困的城里?如果用威严使他们害怕,用愤怒使他们畏惧,百姓痛恨而背叛您,这是替他集聚百姓了。如果诸侯都这样做,费邑人没有地方去,不亲附南氏,还会到哪里去?”季平子听从了冶区夫的话。费邑人背叛了南氏。 字词解释叔弓:人名,春秋时鲁国大夫。 费:鲁国邑名,今山东鱼台县。 克:攻克。 平子:季平子,春秋时鲁国正卿。 令:下令。 以为:以之为,把费人当做。 冶区夫:鲁国大夫。 衣:给衣服穿。 食:给食物吃。 共:通“供”,供给。 乏困:所缺乏的东西。 南氏:费地统治者南蒯(kuai第三声)。 惮:使......害怕。 惧:使......畏惧。 疾:痛恨。 皆然:都这么做。 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