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罪与罚 |
释义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小说罪与罚,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二是韩国和粤语歌曲的名称;三是中国香港的同名电影名称。 ◎ 内容简介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 图书信息书名:罪与罚 著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编译者:岳麟 译 丛书名: 译文名著精选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32752485I.3012 版次:01版01次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532 定价:26元 ◎ 作者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 作品欣赏《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 内容解析“罪”是全书的开头,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 “罪”: 作家以相当大篇幅写“罪”的动机和“罪”的准备。对罪的胆怯,使他时而打消念头,但是,自己的贫困生活和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公,被逼的犯罪和冠冕堂皇的犯罪又不断推动这个动机。作家细致地写出了主人公作案动机发展演变的一切细枝末节,其细致的程度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作家切身的贫困经验和苦役经历,其描写能使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情绪压抑、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状态。在种种动机的推动下,拉斯柯里尼科夫终于抄起斧子杀死了贪婪无耻、盘剥别人的阿廖娜,整整一章,作家详细地描写了杀人的全过程和杀人后的躲藏。这样残酷的场面,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其描写效果格外逼真,甚至能引起读者的某种生理反应,让人恶心,让人惊魂难定。这既是现实主义的伟大笔法,又是后来现代主义文学专门刻划恶的写作特征的鼻祖。 “罚”: A、逃避惩罚。拉斯柯里尼科夫杀人之后,很快被列为重要嫌疑人,然而,他一方面把罪证掩盖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利用反侦察的知识,与此案侦察员周旋,一次次度过险关,最后,案情突变,另有人自首,承认是此案的元凶。然而,拉斯柯里尼科夫心里一直明知自己才是此案的真正凶手。 B、 罚的含义。犯罪之后,拉斯柯里尼科夫从精神到肉体从未间断过“罪”的折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这种思考的折磨比侦察员的盘问要沉重得多。与侦察员周旋,甚至有一种斗智的愉快,而与心灵问题争论却让他精神崩溃。除了精神上的折磨外,罚还指自首后的服刑。 C、 罚导向救赎。索尼娅遭受商人卢仁陷害,她更有理由否定社会、否定法律、否定道德、否定良心、否定上帝,果真如此,拉斯柯里尼科夫便有了一个佐证,认为自己的杀人是合理的。但是,索尼娅在命运的不断打击下,仍然坚持信念,坚信天理不灭。索尼娅的选择让拉斯柯里尼科夫彻底缴械,于是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 总之,在小说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杀人的行为。拉斯柯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以及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 艺术风格小说结构方面(因果-历史叙述模式的退场和以对话和独白为中心的新的结构的建立);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推进:尽量不脱离人物自我意识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潜意识的心理描写;以“复调”对“独白”的超越。 创作背景1866年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其中一些具有转折意义,包括《罪与罚》的写作.《罪与罚》的最初构思可以追溯到50年代,小说家对中心人物形象酝酿了大约15年.早在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给长兄写道 :"你是否还记得,我曾对你讲过一部忏悔录式的长篇小说……我将把我的全部心血倾注在这部小说上.早在服苦役期间,当我躺在通铺上,愁肠百结,发生思想裂变的时候,我就开始构思它了……这部忏悔录将最终确立我的名声 ."散见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和笔记中的一些记载均证明,他所说的《忏悔录》就是指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在服苦役期间,在那些被抛弃的人们中间,他对人的个性有了新的理解.他周围那些杀人犯完整的内心世界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使他感到吃惊."看来此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苦役犯奥尔洛夫曾这样描写道,"可以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也藐视一切苦难和惩罚,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使他感到畏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力量 ." 作家就这样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一个容易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有权犯罪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伦理问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现代个人主义者和否认道德规范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去干任何事情,尽快地攫取权力,大发横财,行凶杀人的想法在他身上已经成熟.《茨冈》是普希金长诗中最酷爱自由的一部,在这部长诗中,特别有力地响彻着诗人对当时专制国家的奴役制度的抗议.阿乐哥的行凶杀人和被人抛弃,是拉斯柯尼科夫行凶杀人和孤独生活的主要根源之一."阿乐哥杀了人……他意识到他本人配不上他自己的最高理想,那种理想折磨着他的心.这就是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无限度地追求自由解放,不可遏制的反抗意向,导致普希金的主人公在残酷报复和行凶杀人之后精神彻底崩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这就是犯罪与报应的悲剧事实,这种悲剧也把他笔下的拉斯柯尼科夫给毁了.1860年在阅读法国刑事案件汇编时,一篇题为《拉赛内尔诉讼案》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皮埃尔-弗朗索瓦 拉赛内尔是里昂市一个商贾的儿子.他面孔清臞,风度优雅,嘴角上总是挂一丝嘲讽的微笑,他曾想埋头于研究法律.1829年,在一次决斗中,他杀死了著名政治演说家邦雅门 孔斯坦的儿子.这次决斗结束了拉赛内尔生活中的第一幕,并成了他尔后与一些性格罕见的特殊人物呼朋引类,互相勾结的起因. 狱中释放出来以后,他打算从事文学活动-- 写诗.但文学活动也不能使拉赛内尔感到满足;他又跟那些狱友们来往.由于饥饿,由于对金钱和享乐怀有无法遏制的欲望,他开始参与他们的盗窃活动.时过不久,他决心干更大的犯罪勾当:行凶杀人,抢劫财物.在蹲监狱期间,他出版了一本诗集.他在一大群作家,法学家和医生们面前,尽情地发挥他关于文学,道德,政治和宗教的思想.他那精辟的见解,清晰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使所有的听众惊诧不已.这类喜欢发表抽象议论的罪犯或满口空洞理论的杀人凶手,以其心理上的各种矛盾引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极大兴趣.在他看来,若能对这类人物加以浪漫主义的体现,是会大有成效的.艰难困苦,严峻可怕的1864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艺术构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长兄死后,为了摆脱物质上的困境,他像发热病似地到处寻求资金,他经常在各种借据上签字,偿还债务,他随时都有被关进债户监狱的危险,他不得不经常同区警察所所长,彼得堡的高利贷者,各种各样代理人和生意人打交道. 在物质状况极端恶劣的这一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向他那位年迈的莫斯科姑妈库马宁娜借过1万卢布的债.作家在自己家中也十分真切地感觉到了拉斯柯尼科夫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孤苦无靠的年轻生命,已故长兄的孩子们,另一方面是一位年迈昏聩的老太婆,她掌握着库马宁家不可胜数的资本,并立下遗嘱要捐献一大笔钱给教堂,以备将来超度她的灵魂. 《罪与罚》是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无路可走,这是小说的主旋律.穷人连自杀都是一种奢侈,正是这种情况推动人们对自己进行道德的犯罪,破坏道德是犯罪,不破坏道德在对亲人的关系上也是犯罪.整部小说充满着大城市日常生活的普通的悲惨的景象,这种生活的平日的司空见惯的噩梦.拉斯柯尼科夫梦见的被人一边笑一边往眼睛上抽打,打得几乎送命的,痛苦的,禁不起过分的重荷而疲累不堪的驽马的形象,是小说中的一个具有概括意义的,抒情的与悲剧的形象.卡杰琳娜 伊凡诺夫娜临终时听说的几句话 :"把驽马给骑累了!……力气用尽了呀"与此相呼应.在引导拉斯柯尼科夫犯罪的动机里,交织着"拿破仑式"主题和无业游民式的绝望反叛主题,作者倾向于第一种主题,可是毕竟在小说中保留了第二种方案的许多东西,他向索尼娅阐明第一种方案,向索尼娅阐明第二种方案.拉斯柯尼科夫全部理论的最重要一点即是:所有的人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种.平凡的人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没有犯法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平凡的人;而不平凡的人就有权利从事各种犯罪行为,形形色色的犯法,归根结蒂是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波尔菲利这样阐明拉斯柯尼科夫的思想,而拉斯柯尼科夫认为这样阐述是完全正确的.这一切完全符合后来尼采的"超人"思想.第二种方案在拉斯柯尼科夫与妹妹的谈话中得到集中的体现,"拿破仑气质" 和拉斯柯尼科夫的资产阶级无政府性的抗议原来只是个人主义的放纵的各种不同形态而已.这种放纵总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害怕.他在小说中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真理: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出针对它而发的资产阶级形式的抗议,这些形式是在无出路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一些社会抗议和革命斗争的真正的形式,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不想看到,并且力图用自己的小说去诬蔑他们. 《罪与罚》的题材的意义及其内在的感动力究意在什么地方呢拉斯柯尼科夫进行着奇怪的"实验", 要解答: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能不能够"破坏原则 "他是不是一个不平凡的,特选的人,能够毫不感到良心责备而去完成为获得统治权,在他生活的社会里获得成功--包括罪行在内--所必需做的一切 他是不是用真正的统治者,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赖以造成的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件事,应该会回答他这个问题.犯罪后得出的结论:他不是,不是用那种材料造成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说 :"人是必须征服的 !" 《罪与罚》的题材意义和内在感动力却可以用以下的话来表达:不,人是不可征服的!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罗季昂 拉斯科尼科, 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 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给卡特科夫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为了纵然死在狱中,却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和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 《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罪与罚》 对黑暗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如他揭示的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利己主义,对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淫无耻的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动说教,闪耀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光芒.因而,这部作品才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 推荐序文译序 文 / 曹国维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为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 这是一部以刑事案件为框架的思想小说,触及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生活的最深处”。在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剧命运中,作家展示了人间苦难的极至。怎样造福人类?俄国思想界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改造社会;(二)完善自我。拉斯科尔尼科夫憎恨社会的不公,决意改造社会。在他看来,历史由“超人”创造,“超人”什么都可以做,他们通过流血建立的秩序便是“常人”遵守的规范。他想试试自己是不是超人,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杀人后,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杀人的阴影笼罩了他的全部生活。“难道我杀了老太婆?我杀了我自己。” 在主人公的“罪与罚”的背后,蕴藉著作者对人类永恒主题的思考:生和死,善和恶,上帝和魔鬼。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不是他本性的罪,而是他思想的罪,他从沉湎幻想回归现实生活的历程,标记着他的复活,他从“改造社会”走向“完善自我”。拉斯科尔尼科夫相信杀老太婆是为社会除害,然而“逻辑只能预测三种情况,实际情况却有千千万万”。他想不到在杀死老太婆的同时,还不得不杀死无辜的莉札韦塔,想不到他的行动会导致母亲的死亡,导致索妮亚的惊恐和悲伤,导致斯维德里盖洛夫用他的罪孽胁迫杜妮亚就范,导致漆匠尼科尔卡的磨难……作者认为,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把它们分开,不能为了行善而去作恶。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信上帝,接受了魔鬼的诱惑。这里诱惑并不表现为享乐,而是形诸于自信:自信真理在握。尾声的梦境是作家对暴力结合自信必然造成灾难的警示。 探索灵魂的奥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毕生的艺术追求。他强调人的天性的独特,拒绝环境决定一切的主张。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帮助马尔梅拉多夫一家和他杀人及杀人前后思想斗争的反复交叉中,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两重性格。同时人性的复杂又表现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周围人物的关系上: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主人公的影子。索妮亚为了拯救全家,毁了自己,杜妮雅为了哥哥的前途,决定嫁给市侩卢任,这些也是犯罪,尽管犯罪的物件只是她们自己。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卢任的经济思想里听出了“可以杀人”,斯维德里盖洛夫则在第一次见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时就发觉,他们是“一块田里的浆果”。 《罪与罚》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二、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和他们对话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和作家的声音处于平等地位,构成小说的复调; 三、运用象征、梦境、典故、暗示等艺术手法,扩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例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几乎一直处于病态,神志不清,象征他思想的病态。又如:村民打死瘦马的梦,凸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良知,梦中他是清醒的。又如:姓氏拉斯科尔尼科夫含有分裂的意义,暗示主人公分裂的人格;姓氏卡佩尔纳乌莫夫源于古城迦百农,在他家发生的一切使人想起圣经对于这座城市的记载。 连绵的悬念,跌宕的情节和急促的文字,使小说始终具有紧张感、压抑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对文学的开创意义举世公认,现代派作家把他尊为先驱。 原文序 皮沙烈夫(一八四○--一八六八),俄罗斯著名评论家,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 HIJKLMFNIOPFQRFSNQTIL,一八二一--一八八一)的名字对我国读者绝不是陌生的。他的主要作品《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白痴》、《少年》、《卡拉马卓夫兄弟》等早已译成汉语。他的代表作《罪与罚》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高尔基曾经说过,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那些震撼人心的悲惨画面,他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的那些庄严的、悲剧性的痛苦形象,都深深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心中。“如果说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的所有其他感情……那么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时间却会创造不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正是世界文学中这种不朽的作品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与文学道路是一种最深刻的悲剧,其实质是:敌视天才、自由和艺术之美的现实,压制和摧毁人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在莫斯科一个贫民医院医生的家庭里。一八四三年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不久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一八四六年发表的《穷人》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穷人》显然受果戈理《外套》的影响;在思想上他也接近当时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人物。他曾参加空想社会主义者彼特拉舍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六六)的小组,为此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改判流放,在鄂木斯克监狱服四年苦役(一八五○--一八五四)。后来他根据狱中的经历写成了《死屋手记》。 四年流放使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反抗毫无意义;他只看到压迫、道德基础的崩溃、资产者的胜利、贫穷、卖淫、饥饿……而看不到出路何在。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上只有两种可能:压迫和被压迫;只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和第三种力量。他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他创作的题辞。这句话表现出他主要作品中主人公们的苦闷,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主子的道德”是与人性相抵触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后者:宁做牺牲者,不做刽子手,宁被践踏,也决不践踏别人。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知道有任何别的可能。 《罪与罚》最早发表在一八六六年的《俄罗斯通报》上。 一八六一年废除了农奴制。这曾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希望。他觉得,对于俄罗斯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天真的幻想,同样也使一部分正在寻找改革道路的青年感到失望,使他们又落进了怀疑的深渊。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往往促使某些知识青年进行个人主义的、毫无结果的反抗。《罪与罚》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但最初作者构思这部小说时,主人公却是马尔梅拉多夫,主要谈酗酒问题,书名也不叫《罪与罚》。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故事是后来才产生的,这时马尔梅拉多夫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 作者设想,《罪与罚》的主题是: 一、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的。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做牺牲者,宁愿被压迫,被践踏)。 二、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思想:攫取统治这个社会的权力--不择手段。“在小说里,通过他的形象,表现过分的骄傲、狂妄和对这个社会的蔑视。”“支配这个社会。”他想“赶快抓住权力,发财致富。杀人的思想是作为现成的东西来到他头脑里的。”他幻想为人类造福,但是他选择的“斗争” 道路却是首先保证个人的“自由”。 他力求站在社会之上,对这个社会的“反抗”是个人主义的。这样的“反抗”失败了。 但是在写作时,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现实主义思想却占了上风。《罪与罚》成了揭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显示出:如果停留在这个社会基础上,停留在它的现实和意识的界限之内,就绝不可能找到任何出路。整部小说中响彻了被这个社会碾碎的人们怎么也压抑不住的绝望的呼喊:不能、不可能这样活下去。无路可走成了小说的主旋律。 法律系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无法维持最起码的生活,他被迫辍学,躲进那间与其说像房屋,不如说更像大橱或棺材的斗室,房东已经不再供给他饮食,还威胁要把他赶出去…… 于是拉斯科利尼科夫产生了要杀人的“思想”,--因为“统治者们”、“拿破仑们”都是不择手段的。然而这还仅仅是一种“思想”。从“思想”到“行动”,必须经过另一次“飞跃”。他第一次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那里抵押东西以后,在一家小饭馆里听到了一个大学生的议论。那个大学生也有类似的想法,然而他并不想真的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现实却迫使拉斯科利尼科夫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 拉斯科利尼科夫认识马尔梅拉多夫的场面决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立刻把小说的主题提高到了对人类命运进行凄恻深思的高度,使读者立刻感觉到自己置身于千百万人受苦受难的悲怆气氛之中。让父亲讲给人们听,他的女儿怎样和为什么不得不沦为妓女。世界文学中很少有人能对人生的哀痛、苦难、羞辱与悲惨作如此深刻的暴露。只有深深同情颠沛无告的下层民众的悲哀的艺术家,才能够创造这样震撼人心的形象和画面。后来,拉斯科利尼科夫对索尼娅说:“投水自尽,一下子结束这一切,倒更正确些,正确一千倍,也明智一千倍!”索尼娅对他的话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而只是问了一声:“那他们(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和三个孤儿)呢?”对于穷人来说,就连自杀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也许,索尼娅也能投河自尽,可是即使她投河,还是无法把三十个卢布放在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面前的桌子上。生活里的确有这样一些情况,能使一个公正无私的观察者相信,自杀是生活获得保障的人才能得到的权利,才能享受的奢侈。而像索尼娅这样的人却连自杀都不可能。她们的处境诚所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摆在她们面前的现实是:破坏道德,是犯罪;不破坏道德--在对待亲人的关系上也是犯罪。索尼娅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孩子们就会饿死。马尔梅拉多夫说:“得让每个人至少有个可以去的地方”。可是马尔梅拉多夫、索尼娅、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都无处可去。“上帝啊!难道就没有公道了吗!不来保护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人,你去保护谁呢?……世界上还有法律和正义,肯定有,我一定会找到!”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绝望地说。然而无情的现实却是:“上帝”并不来“保护”他们;她至死也没能找到她心目中的“公道”和“正义”。可见在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并没有什么“正义”,“上帝”也装聋作哑,对穷人的悲惨命运视而不见,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事”(索尼娅的话)在他面前发生……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这个艺术形象是十分感人的。读者仿佛看到了这个跌落到社会底层、被生活折磨“疯”了的高傲的女人,仿佛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看到了她咯到手绢儿上的鲜血,听到了她一阵阵的咳嗽声,听到了她那绝望的呼喊。“什么?请神甫?……用不着……我没有罪!……不用忏悔,上帝也会宽恕我……他知道我受了多少苦!……即使他不宽恕我,那也就算了!……”临终前她这样说。当然,她始终念念不忘自己“高贵”的出身,那张能证明她的身份和幸福过去的“奖状”,始终伴随着她,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然而这些并不让人感到有损于这个悲剧性人物的形象,恰恰相反,倒使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真实可信。 “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听了马尔梅拉多夫讲的故事,拉斯科利尼科夫想。可是“如果我想得不对呢?如果,总的来说,整个人种,也就是说,全人类,当真不是卑鄙的东西,那么就意味着,其他一切全都是偏见,只不过是心造的恐惧,任何障碍都不存在。”对一切都会习惯,对什么全都顺从,是卑鄙的;能够进行反抗、能够“跨越”过去的人,就不是卑鄙的了。从“思想”到行动,拉斯科利尼科夫已经跨出了第一步。 然而单是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还不足以使主人公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于是,就在第二天早上,立刻又接到了母亲的信。 用他母亲的话来说:他是她们(母亲和妹妹)的“一切”,她们的“全部希望”和“全部指望”。为了他,母亲甘愿“牺牲”女儿,让她嫁给一个谈不上有什么爱情的律师--卢任。等待着他妹妹杜尼娅的唯一现实道路,照他看,和索尼娅的命运毫无区别,只不过多了一件“合法婚姻”的外衣,实质上仍然是为了亲人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后来,斯维德里盖洛夫用他自己的方式也说出了同样的意思:嫁给卢任,还不是和接受他的“求婚”一样,只不过拿的是另一个人的钱而已。杜涅奇卡、索涅奇卡,她们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只要世界还存在,索涅奇卡就永远不会消失!” 就在他这样折磨着自己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一个被侮辱的少女。“嗳!是您呀,斯维德里盖洛夫!您在这儿干吗?”他攥紧拳头,扑向那个纠缠她的肥胖的花花公子。在他看来,这个坐在路边长椅子上的少女,还有那个街头卖唱的歌女,坐在酒店和娱乐场所门口的那些妇女,那个投河自尽的女人--这都是杜涅奇卡,都是他的妹妹,各式各样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和卢任们在肆意欺凌她们,--到处都是他的“妹妹”,他亲爱的人……那些所谓的学者们用“科学”理论证明:“应该如此”,“每年应该有这么百分之几去……去什么地方……去见鬼……”只不过是“百分之几”而已,人们尽管放心好了!对于那些压迫者、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用不着担心会落入这个“百分之几”,他们自然是放心的。可是对于像马尔梅拉多夫、拉斯科利尼科夫这样的穷人,对于杜涅奇卡和索涅奇卡来说,“百分之几”这个数字却绝对无法让他们放心。索涅奇卡已经落入了这“百分之几”,杜涅奇卡也难免落到这“百分之几”里去……于是,杜涅奇卡的命运和索涅奇卡的命运,以及一切“妹妹”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时浮现在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眼前。 于是他作了一个可怕的梦。梦中那匹被残酷打死的驽马,就是一切被压迫、被践踏的人的象征,在那匹可怜的马身上,仿佛集中了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的苦难。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临终时绝望地呼喊:“驽马已经给赶得精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了!”这几句含着血和泪的话与拉斯科利尼科夫梦中那匹马的形象遥相呼应。对于穷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场噩梦。 那么,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在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意识的限度之内,对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然而现实却要求他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一定得采取某种行动,立刻行动起来,越快越好。无论如何得作出决定,随便什么决定都行,或者……要不,就完全放弃生活!” 小说发表以后不久,评论家皮沙烈夫①在一篇题为《为生活斗争》的评论中就已经指出: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病”根“不是在头脑里,而是在口袋里”。他头脑里所以会产生那个奇怪的“理论”,是因为他的处境的痛苦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力量和勇气所能承受的限度”。“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一理论看作他犯罪的原因,正像不能把病人的幻觉看作病因一样。”他的“理论”只不过是他被迫与之进行斗争的那个环境的产物,“真正的唯一原因还是令人痛苦不堪的环境”。因此,不管小说的作者主观上有什么意图,小说还是以惊人的力量反映了那个强权社会中非人生活的真实,真实到了令人感到窒息的程度。 ◎ 书中名言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 作家风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没有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书籍摘要 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五雷轰顶,一下子呆住了。她不能理解,彼得·彼特罗维奇怎么能否认曾经受过她爸爸的款待。既然她臆造了这种款待,自己对此已经深信不疑。彼得·彼特罗维奇那种打官腔似的、冷冰冰的、甚至充满轻蔑意味的威胁语气也使她大为震惊。然而他一出现,不知怎的大家都渐渐安静下来了。此外,这个“精明能干、神情严肃”的人与这儿的这伙人实在太不协调,他们之间的差别实在太显著了,不仅如此,而且可以看出,他到这里来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大概是有什么很不寻常的原因才使他来到这伙人中间,可见马上就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定会出事。站在索尼娅身旁的拉斯科利尼科夫走开了,让他过去;彼得·彼特罗维奇好像根本没看到他。过了一会儿,列别贾特尼科夫也在门口出现了;他没进屋里来,不过也怀着某种特殊的好奇心,几乎是带着惊讶的神情站到门口;他在留心倾听,不过好像好久都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对不起,我也许打断了大家的谈话,不过我的事情相当重要,”彼得·彼特罗维奇说,似乎这话是对大家,而不是特别对某一个人说的,“大家都在这儿,对此我甚至感到高兴。阿玛莉娅·伊万诺芙娜,我极诚恳地恳求您,以房东的身份,注意听着我和索菲娅·伊万诺芙娜下面的谈话。索菲娅·伊万诺芙娜,”他直接对异常惊讶、而且事先就已经感到害怕的索尼娅接着说,“在我的朋友安德烈·谢苗诺维奇·列别贾特尼科夫屋里,刚才您来过以后,我的一张一百卢布的钞票从我的桌子上不翼而飞了。如果您不论以任何方式知道它现在在什么地方,并且告诉我们,那么我以人格担保,并请大家作证,这件事情就算了结了。不然的话,我将不得不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到那时……就只能怨您自己了!” 屋里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就连正在哭着的孩子们也住了声。索尼娅站在那里,脸色白得像死人一样,看着卢任,什么也不能回答。她似乎还没听懂。几秒钟过去了。 “嗯,那么怎么样?”卢任凝神注视着她,问。 “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最后索尼娅用微弱的声音说。 “不知道?您不知道?”卢任追问,又沉默了几秒种。“您想想看,小姐,”他严厉地说,不过好像仍然是劝说的口吻,“好好考虑考虑,我同意再给您一些考虑的时间。您要明白,如果我不是这样深信不疑,当然,凭我的经验,我决不会冒险这样直截了当地归罪于您;因为像这样直截了当公开指控别人,然而是诬告,或者甚至只不过是弄错了,在某种意义上,我是要负责的。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因为需要,今天早上我把几张五厘债券兑换成现款,票面总额是三千卢布。这笔帐已经记在了我的皮夹子里。回家以后,--安德烈·谢苗诺维奇可以作证--我开始数钱,点出两千三百卢布,放进皮夹子里,又把皮夹子装到了常礼服侧面的口袋里。桌子上还剩下大约五百卢布现钞,其中有三张票面是一百卢布的。就在这时候,您来了(是我请您来的)--后来您在我那儿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很窘,谈话中间,您甚至曾三次站起来,不知为什么急于要走,尽管我们的谈话还没结束。对这一切安德烈·谢苗诺维奇都可以作证。小姐,您自己大概也不会否认,不能不说,我通过安德烈·谢苗诺维奇把您请去,唯一目的是为了和您谈谈您的亲属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处境(我不能来她这里参加酬客宴),而且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做点儿什么对她有益的事情,譬如募捐、抽彩或者其他这一类的事情。您向我道谢,甚至落泪了(我把这些情况原原本本都说出来,第一,是为了提醒您,第二,是为了让您明白,就连最小的细节我也没有忘记)。随后我从桌子上拿了一张十卢布的钞票,以我个人的名义送给了您,作为对您亲属的第一次帮助。这一切安德烈·谢苗诺维奇都看见了。随后我把您送到了房门口,您一直还是那么窘,--在这以后,就只剩下了我和安德烈·谢苗诺维奇两个人,我和他谈了大约十来分钟,安德烈·谢苗诺维奇出去了,我又转身回到放着钞票的桌子跟前,想把钱点一点,照我早先打算的那样,把它们另外放着。使我大吃一惊的是,其中一张一百卢布的票子不见了。请您想想看:无论如何,对安德烈·谢苗诺维奇我是决不能怀疑的;就连作这样的猜测,我也感到可耻。我数错了,这也不可能;因为在您来以前一分钟,我点完以后,发觉总数是正确的。您自己也应该同意,我回想起您的窘态,回想起您急于要走,回想起您有一会儿曾经把双手都放在桌子上;而且考虑到您的社会地位,以及与这种地位有连带关系的习惯,我,可以说是惊恐地,甚至是违反自己的意志,不得不对您产生怀疑,--当然,这怀疑是无情的,不过也是公正的!我要补充一句,再说一遍,尽管我对此深信不疑,可是我也明白,我现在提出的指控,对我来说还是有某种冒险成分。不过。您可以看得出来,我不会就此罢休;我要追查到底,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而且我要告诉您,这是为了什么:小姐,唯一的原因就是您忘恩负义!怎么?我请您去,是为了您那位极端贫困的亲属的利益,我向您表示,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周济您十个卢布,您却立刻以这样的行为来报答我!不,这太不像话了!必须给予教训。请您好好考虑考虑;而且,作为您真正的朋友,我请求您(因为在目前您不可能有更好的朋友了),好好想想吧! 不然的话,我可是铁面无情的!嗯,怎么样?” “我什么也没拿您的,”索尼娅恐惧地低声说,“您给了我十个卢布,这就是的,您拿回去吧。”索尼娅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手帕,找到上面打的那个结,把它解开,取出那张十卢布的钞票,递给卢任。 “另外那一百卢布,您却不承认吗?”他责备地坚持说,没有收下这张钞票。 索尼娅朝四下里望了望。大家都在瞅着她,他们的脸都那么可怕,那么严厉,带着嘲讽和憎恨的神情。她朝拉斯科利尼科夫看了一眼,……他站在墙边,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目光炯炯,正在看着她。 “噢,上帝啊!”索尼娅突然喊了一声。(第五章第三节) ◎ 相关作品长篇小说《穷人》(1846) 中篇小说《双重人格》(1846) 中篇小说《女房东》(1847) 中篇小说《白夜》(1848) 中篇小说《脆弱的心》(1848)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 长篇纪实小说《死屋手记》(1861~1862) 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 长篇小说《赌徒》(1866) 长篇小说《白痴》(1868) 长篇小说《群魔》(又译《鬼》,1871~1872) 长篇小说《少年》(1875) 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 译本一览《罪与罚》中文译本: 1979年,《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罪与罚》,韦丛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罪与罚》,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罪与罚》,陈美娟译,开明出版社 1993年,《罪与罚》,非琴译,译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罪与罚》,汤毓强、陈浣萍译,花城出版社 1997年,《罪与罚》,张铁夫译,南方出版社 1998年,《罪与罚》,石国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年,《罪与罚》,汝龙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罪与罚》,志刚译,哈尔滨出版社 2000年,《罪与罚》,曹国维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年,《罪与罚》,王义杰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罪与罚》,曾思艺、朱宪生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罪与罚》,臧仲伦译,重庆出版社 2007年,《罪与罚》,蔡万旺译,广州出版社 2008年,《罪与罚》,文良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年,《罪与罚》,力冈、袁亚楠译,白春仁校,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0年,《罪与罚》,历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2 高良健吾主演日剧◎ 基本信息中文名:罪与罚 日本名:罪と罚 放送:WOWOW 首播时间:2012年04月29日 主演:高良健吾,水川麻美,伊藤步,崛步圭亮 集数:6集 ◎ 演员表角色 演员 备注 裁弥勒 高良健吾 主角,忧郁的大学生 饴屋英知香 水川麻美 高中女生 裁喜乃 伊藤步 弥勒的姐姐 饴屋菊夫 堀部圭亮 英知香的丈夫 矢住贤道 中尾明庆 弥勒的朋友 马场光 桥本爱 御子柴遥 染谷将太 中上明美 朝仓亚纪 裁好美 万田久子 弥勒的母亲 首藤魁 田中哲司 五位蔵人 伊武雅刀 ◎ 相关新闻高良健吾主演剧集《罪与罚》,原著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名作,漫画家落合尚之以日本为舞台改编,讲述忧郁自闭自尊过剩的大学生裁弥勒(高良),杀害作援交集团首领的女高中生后陷入罪与罚的痛苦思考。 3 SG WANNA BE演唱歌曲◎ 韩国歌曲歌手:SG WANNA BE 韩文歌词: 너무나 사랑한게 죄였나봐 떠날까봐 널 가뒀으니 내게만 보여줬던 니 모습을 혼자 숨겨두고 싶었어 달콤한 독이 되어 퍼져버린 너에 대한 내 미련들이 가녀린 내 사랑을 해쳐갔어 내게서 널 뺏어 간거야 이젠 보낼께 널 놓아줄께 내가 없는게 더 행복한 너라면 못난 내 사랑도 못된 미련도 난 혼자 남아 지워갈께 자칫 넌 향기없는 꽃이 되어 원망하듯 시들어갔어 미안해 내 사랑이 서툴러서 너를 다치게 했었나봐 이젠 보낼께 널 놓아줄께 내가 없는게 더 행복한 너라면 못난 내 사랑도 못된 미련도 난 혼자 남아 지워갈께 행복해도돼 꼭 그래야해 그것만 믿고 널 보내는 나니까 마지막 인사로 이 말 말해줘 조금은 사랑했었다고 아픈 가슴을 쥐며 그리워져도 널 찾지는 않을꺼야 마지막 인사로 이 말 말해줘 조금은 사랑했었다고 이젠 보낼께 널 놓아줄께 내가 없는게 더 행복한 너라면 못난 내 사랑도 못된 미련도 난 혼자 남아 지워갈께 행복해도돼 꼭 그래야해 그것만 믿고 널 보내는 나니까 마지막 인사로 이 말 말해줘 조금은 사랑했었다고 RINGO椎名林檎 罪と罚2000年1月26日 1,200円(税迂) TOCT-22052 ◎ 粤语歌曲专辑:moov live郑秀文 歌手:郑秀文 曲:陈奂仁 词:黄伟文 谁惩罚过你 歌词: 想想从头到尾 谁迫你认罪炮轰你 他这黛爱你但你觉得他讨厌你 因此给你那罪恶感拖垮起重机 衪只想教你磨练更谦卑一个你 多反省你对人对己易犯禁忌 我无得救我o既路系咪走到尽头 依靠毒品让我有一刹自由 望住块镜见到自己越黎越瘦 系呢个社会 只感到越退越后 望天打卦感觉可怕 可唔可以将我躯体立刻火化 现实社会我再无能力招架 我放弃自己 神会宽恕我吗 人生为乜 生存好迷失 为金钱卑躬屈膝 为名利改变本质 再唔记得自己有乜原则 见一日过一日 直至我既末日 我继续沉溺 万无目的负面o既思想 永远在脑里充斥 系抑郁定压抑 我唔识 呢张纸可能会系我最后o既笔迹 谁惩罚过你 怎黛垂头丧气 谁迫你认错担起苦行石碑 谁原谅过你 可否牢牢铭记 从宽恕入面见真理 我地系呢一出戏o既主角 想演好呢个角色需要时刻保持醒觉 擘大眼打醒十二分精神 提防小人o系你背后用暗箭将你击晕 戏如人生尽力做好本份 但可能故事结局太过逼真 而真相更残忍系要被大众公开评分 无奈你要成为人群中o既最劣等 光与影呢秒钟无法形成对等 黑与白o既关系再次引起纷争 灰色地带衍生一连串质问 你会失去所有似战争 自由太多会令世人失去平衡 唯有全能o既神能够给你指引 我祈求上帝向你伸出援手 能够带你走出呢一个十字路口 其实你原谅了他等于救己 个个犯罪谁会没罪谁坏到要死 而你何事要下半旗 你要赎罪陪你赎罪何只你 谁惩罚过你 怎黛垂头丧气 谁迫你认错担起苦行石碑 谁原谅过你 可否牢牢铭记 从宽恕入面见真理 谁惩罚过你 怎黛垂头丧气 谁迫你自责天天刁难自己 谁原谅过你 可否牢牢铭记 能宽恕实在有福气 4 周显扬执导电影◎ 影片简介国家/地区:中国香港其他中文名:杀人犯 上映日期:2009年11月1日(中国) 导演:周显扬 主演:郭富城 张钧宁 张兆辉 谭真一 何超仪 钱嘉乐 陈观泰 类型:剧情/犯罪/悬疑 ◎ 剧情简介前途一片大好的重案组督察翁凌光﹝郭富城饰演﹞,年轻有为而且时常破获重大案件,有个温柔的妻子程希爱﹝张钧宁饰演﹞和乖巧的儿子,并且即将升职成为警司的他,过着如同美丽图画般的生活。 但一宗连续谋杀案让美景从此不再…… ◎ 幕后花絮该片主创阵容极为强大,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台湾新生代女星张钧宁,香港影星张兆辉、何超仪、黄又南及久未露面的老牌动作明星陈观泰纷纷加盟,此外,身兼动作设计的钱嘉乐也在片中扮演了一位性格火爆的警察。幕后班底中更是包括了近年来因《江湖》、《霍元甲》及《不能说的秘密》而炙手可热的女编剧杜致朗;《花样年华》、《女人四十》、《悲情城市》的金牌摄影指导李屏宾;《伤城》的美术指导文念中;《杀破狼》、《导火线》、《叶问》的最佳剪辑张耀宗;以及日本著名配乐大师梅林茂。 5 Blue Omega制作游戏◎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罪与罚 游戏类型:解谜游戏 游戏大小:116MB 制作发行:Blue Omega 地区:美国 游戏语言:英文 发行时间:2010-4-29 ◎ 游戏介绍本作以19世纪俄国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作品《罪与罚》为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改编的一款隐藏类解谜游戏。进入小说中的世界进行探索,你能否发现真相?并及时挽救老妇人的生命?操作方法: 鼠标点击 过关条件: 找出游戏右侧单词提示物品过关 在《罪与罚之谁陷害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中,你将与Alex和Kat两位特殊的特工一起通过时间旅行,去解决一件文学史上最有名,且最令人发指的在罪行!返回1866年的圣彼得堡,发现老妇人被谋杀案件背后的动机。 ◎ 游戏评测画 面: 游戏画面采用了写实风格的精美图形,色调运用浓重昏暗,展示出19世纪复古的场景环境。玩家将在多元化的区域中进行搜索。不仅有多重的人物和故事插画,细腻的质感结合绚丽的特效也使图像更为华丽。 声 音: 高低错落的背景音乐旋律富有神秘气息,结合恢弘而大气的声音效果,令本已迷人的冒险更具吸引力。 上手度:和很多同类游戏具有相仿的规则,你的任务则是按照词条中的显示,找出画面中对应的隐藏物体即可过关。除蓄时的提示道具可以使用外,画面中不时的闪光点也将暗示物品的所在位置。 创 意: 《CrimeandPunishment:WhoFramedRaskolnikov?》是“FlyWheelGames”开发的解谜新作。游戏在规则上创新不多,采用了单词寻物、收集同类等玩法,并将一些简单的机关谜题和迷你游戏随着剧情巧妙融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