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醉魂藤 |
释义 | 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醉魂藤的根。根可供药用,民间用作治风湿、胎毒和疟疾等。 醉魂藤-植物简介种中文名:醉魂藤 种拉丁名:Heterostemma alatum Wight 科中文名:萝藦科 科拉丁名:Asclepiadaceae 属中文名:醉魂藤属 属拉丁名:Heterostemma 所属卷:Heterostemma Wight et Arn. 形态特征攀援木质藤本,长达4米;茎有纵纹及二列柔毛,老渐无毛。叶纸质,宽卵形或长卵圆形,长8—15厘米,宽5—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幼嫩时两面被微毛,尤以叶背脉上为多,老渐无毛;基出脉3—5条,下面凸起成翅状,侧脉每边3—4条;叶柄扁平,长2—5厘米,被柔毛,顶端具丛生小腺体。伞状聚伞花序腋生,长2—6厘米,着花10—15朵;花序梗粗壮,被毛;花梗长1—1.5厘米,被微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形;花蕾卵圆形,顶端钝;萼片卵形,长和宽约1毫米,内面基部有小腺体;花冠黄色,直径1厘米,外面被微毛,内面无毛,花冠筒长4—5毫米,花冠裂片在花蕾时顶端彼此粘合,开花时成镊合状排列,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长和宽4—5毫米;副花冠从合蕊冠伸出平展于花冠上,副花冠裂片成长舌状,基部狭小,顶端钝;花粉块近方形,直立,内角顶端有膜边,花粉块短而粗,着粉腺紫色,菱形;子房长圆形,无毛,柱头平顶,基部5棱。蓇葖果双生,线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直径5—10毫米,外果皮灰色,无毛;种子宽卵形,长约1.5厘米,宽1厘米,深褐色,顶端种毛长3厘米。 花期4—9月,果期6月至翌年2月。 分布及生境产屏边、景洪、思茅、勐腊、普洱、勐海、富宁、巍山、金平等地;生于海拔800—2000米山地林中或山谷水旁林中荫湿处。分布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印度、尼泊尔也有。 相关物种长毛醉魂藤 催乳藤 大花醉魂藤 广西醉魂藤 贵州醉魂藤 海南醉魂藤 灵山醉魂藤 台湾醉魂藤 心叶醉魂藤 云南醉魂藤 醉魂藤--中药材基本信息【药名】醉魂藤 【别名】野豇豆、老鸦花、对叶羊角扭 【汉语拼音】zui hun teng 【英文名】Winged Heterostemm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stemma alatum Witht.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效】宣壅逐湿;辟秽疗疟 【考证】始载于《峨眉山植物志》。 【科属分类】萝藦科 【主治】脚气麻木酸痛无力;胎毒疮疹;疟疾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谷水旁林中荫湿处。 【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或鲜用。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等地。 植物形态纤细攀援木质藤本,长达4m。茎有纵纹及2列柔毛,老时渐无毛。叶对生,纸质;叶柄长2-5cm,扁平,被柔毛,先端具丛生小腺体;叶片宽卵形或长卵圆形,长8-15cm,宽5-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基出脉3-5,初成翅形,后渐扁平,侧脉3-4对,纤细,先端弯曲。伞形状聚伞兵花序腋生,着花10-15朵;花序、花梗被微毛;苞片和小苞征卵形;花萼5裂,内面基部有5个小腺体;花冠黄色,辐状,外面被柔毛,内面无毛,花冠开后成镊合状排列;副花冠5片,星芒状,从合蕊冠伸出不闻不平展于花冠上;花药方形,先端具透明膜征;花粉块近方形,直立,着粉腺紫色,菱形;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柱头基部5棱。蓇葖果双生,线状披针形,长10-15cm,外果皮具纵条纹。种子呈褶叠状,深褐色,长约1.5cm,宽1cm,先端具长达3cm的白色绢质种毛。花期4-9月,果期6月至翌年2月。 【出处】《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