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组织柔性化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2月1日) 平装: 212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5195609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组织柔性化》以组织作为柔性研究的对象,提出了组织柔性化的概念性框架,从组织资源与能力和组织管理系统两个角度系统识别了组织柔性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并且作者将战略与市场导向的理念和方法引入组织柔性衡量中,构建了战略与市场导向的组织柔性衡量方法,提出了组织柔性化的系统方案,阐述了组织柔性化的实施过程、组织柔性的增强途径以及组织柔性化与组织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组织柔性化》不仅对从事组织柔性研究的理论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可为组织柔性化的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适合企业管理者研读。

编辑推荐

《组织柔性化》以组织层次的柔性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和深入分析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希望能明确组织柔性化的内涵,系统识别组织柔性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可操作性的组织柔性化衡量方法,作者将战略与市场导向的理念和方法引入组织柔性衡量中,构建了组织柔性化的系统架构和方案,详细阐述了组织柔性化的过程、组织柔性的增强途径以及组织柔性化与组织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组织的柔性化实践活动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面对的外部环境日益动态和不确定。如何应对不确定的环境成为当今组织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管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组织柔性化作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方式,日益受到理论研究者和管理者们的关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1.1 动态外部环境

1.1.2 动态环境对组织的新挑战

第二节 文献回顾

1.2.1 柔性内涵的文献回顾

1.2.2 柔性的类型

1.2.3 柔性要素

1.2.4 柔性的影响因素

1.2.5 柔性的衡量

1.2.6 柔性研究焦点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 现有柔性研究的理论空白与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现有柔性研究的理论空白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架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架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书拟产生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柔性与组织绩效

第一节 组织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与维度

2.1.1 组织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

2.1.2 组织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

2.1.3 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方法

第二节 组织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柔性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2.2.1 组织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柔性之间的总体关系

2.2.2 环境不确定性维度与组织柔性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2.2.3 组织柔性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2.2.4 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柔性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第三章 组织柔性化的内涵、维度与概念性框架

第一节 组织柔性的内涵界定

3.1.1 组织柔性:一个模糊的概念

3.1.2 基于柔性表征的柔性内涵描述

3.1.3 基于能力的柔性内涵描述

3.1.4 基于实物期权观点的柔性内涵描述

3.1.5 组织柔性内涵的界定

第二节 组织柔性化的内涵、维度与概念性框架

3.2.1 组织柔性化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

3.2.2 组织柔性化的维度

3.2.3 组织柔性化研究的概念性框架

第四章 组织柔性化的资源与能力基础

第一节 资源与能力的内涵

4.1.1 资源的内涵

4.1.2 能力的内涵

4.1.3 本书对资源与能力内涵的界定

4.1.4 资源与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资源柔性与能力柔性的基础作用

4.2.1 资源柔性与能力柔性在组织柔性化中的基础作用

4.2.2 资源柔性的内涵及其内在属性

4.2.3 能力柔性的内涵及其内在属性

第三节 基于动态能力的组织柔性化

4.3.1 动态能力的内涵

4.3.2 动态能力的构成

4.3.3 动态能力在组织柔性化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第五章 组织柔性化的管理系统

第一节 一般系统理论及其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5.1.1 一般系统理论

5.1.2 开放系统的共同特征

5.1.3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第二节 组织模型

5.2.1 勒维特的组织系统模型

5.2.2 韦斯博德的六盒模型

5.2.3 纳德尔和塔什曼的相合性模型

5.2.4 迪奇的技术-政治-文化框架

5.2.5 美国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的理念与评价模型

5.2.6 唐纳德·N·苏的“成功方程式”框架

第三节 管理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5.3.1 管理系统构成要素

5.3.2 “战略规划”的内容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5.3.3 “组织设计”的内容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5.3.4 “领导”的内容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5.3.5 “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5.3.6 “价值网络管理”的内容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第六章 战略与市场导向的组织柔性衡量

第一节 组织柔性的衡量方法分析

6.1.1 组织柔性衡量的作用与困难

6.1.2 基于柔性审计的组织柔性衡量方法

6.1.3 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组织柔性衡量

6.1.4 现有组织柔性衡量方法的评述

第二节 市场导向理论及其整合

6.2.1 文化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

6.2.2 市场情报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

6.2.3 文化视角与市场情报视角的市场导向理论整合

第三节 战略与市场导向的组织柔性衡量方法

6.3.1 战略与市场导向的组织柔性衡量方法:总体模型

6.3.2 识别组织需要具备的一线柔性维度与水平

6.3.3 衡量一线柔性维度与水平的差距

6.3.4 识别二线柔性维度与水平的差距

第七章 组织柔性化的系统方案

第一节 组织柔性化的系统方案:总体架构与过程

7.1.1 组织柔性化的总体架构

7.1.2 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kerand Mascarenhas)的柔性决策四步骤

7.1.3 格温(Gerwin)的柔性实施过程理论

7.1.4 组织柔性化的过程

第二节 基于资源与动态能力的组织柔性增强途径

7.2.1 增强物质资产柔性

7.2.2 增强财务资产柔性

7.2.3 增强无形资产柔性

7.2.4 培养组织动态能力

第三节 基于管理系统的组织柔性增强途径

7.3.1 组织柔性化的管理系统构成要素:战略规划

7.3.2 组织柔性化的管理系统构成要素:组织设计

7.3.3 组织柔性化的管理系统构成要素:领导

7.3.4 组织柔性化的管理系统构成要素:人力资源政策

7.3.5 组织柔性化的管理系统构成要素:价值网络管理

第四节 组织柔性化的稳定性基础

7.4.1 组织柔性化的陷阱

7.4.2 柔性与稳定性:悖论而非取舍

7.4.2 组织柔性化的稳定性基础

第八章 结论

一、本书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建议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柔性是成功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尽管很多研究者对组织柔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关于柔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理论空白,也不能为组织的柔性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系统的指导。本书以组织层次的柔性化活动作为研究视角,希望深入揭示柔性的内涵,系统识别组织柔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可操作性的柔性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柔性化的系统方案。

环境不确定性是研究组织柔性的起点,本书首先对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柔性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书的分析表明,环境不确定性的不同维度要求不同类型的组织柔性与之匹配,环境不确定性的不同程度要求不同水平的组织柔性与之匹配,只有在满足这两个匹配要求的前提下,组织柔性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在比较分析组织柔性内涵和组织柔性化演化过程以后,本书提出了组织柔性化的概念性框架,该框架集中论述了环境不确定性、组织柔性、组织资源与能力以及组织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本书认为,组织柔性化的基础是组织资源与能力柔性,而组织管理系统又会影响组织的资源与能力柔性。换言之,本书将组织柔性的影响因素分为组织资源与能力和组织管理系统两大类。

本书进一步将组织资源划分为物质资产、财务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五种类型,分析了各类资源柔性的属性;而组织能力柔性则取决于组织拥有的动态能力。在比较相关组织模型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组织管理系统的五个核心要素:战略规划、组织设计、领导、人力资源政策和价值网络管理,阐述了各个要素的内容及其对组织柔性化的影响。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在论文写作和书稿修改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知识和水平的有限,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博士论文写作和本书修改出版期间,得到了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首先要感谢我在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迎军教授,先生关心我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不断给我帮助、鼓励和关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生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在学识方面收获甚多,在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也得到很大提升,这些都将使我受益终生。在这里,特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梁新弘(现任教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李兴旺(现任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革(现任教于天津工业大学)、陈宏志(台湾同胞,现工作于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汪建新(现工作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鲁东亮、李志刚(现任教于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和张威(现任教于天津财经大学)等同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李良智教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胡宇辰教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蔡升桂、陶永进和胡海波等领导和同事这两年多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文摘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企业面临更为动态和复杂的外部环境、更为激烈的竞争,对优秀人才的争夺也变得更为激烈。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全球化经营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在实现全球整合和效率的同时不会牺牲局部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

(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随着消费知识的丰富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可以选择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消费者选择的标准也不再是静态的,并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逐渐形成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

对于组织客户而言,他们不再满足于从供应商处获取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求供应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共享信息、降低库存、定制化生产和合作创新等。伴随着这些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快速变化,组织客户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特点。

可见,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是大多数组织面临的现实状况,要获得客户忠诚,组织就必须能够提供基于客户价值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与客户的共赢,并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能够预测甚至引导客户需求的变化。

(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中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使得企业技术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同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交叉渗透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都是不同领域技术融合的产物。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交叉渗透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和产品竞争,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要求企业能够迅速开发新的产品并进入新的市场,而且,对企业之间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动态环境的主要技术因素之一。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空间、有效管理信息和推动战略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