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足发背
释义

简介

足发背是发生于足肘部位的化脓性疾患,又称足背发,足肘发。本病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掀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的诊断要点

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陷,出脓如污血水。 患肢活动不利。 本病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蔓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足发背的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阴精血亏损,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三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三阴者,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主。

足发背的辨证论治

阳证【证见】 足肘红肿,掀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

1.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9克(包煎),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薏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

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

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3)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阴证【证见】 足背微赤微痛,肿势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方药】

1.主方 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熟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l剂。

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2.中成药

(1)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

3.单方验方参照阳证单方验方。

足发背的外治法

阳证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三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阴证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足发背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阳证参照“一般痈”,阴证参照“无头疽”。

2.艾灸阴证可用艾柱灸其患处,翼其阴证转阳,以灸至知痛为度,每日1次。

3.预防调护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肘部活动,抬高患肢。阴证患者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