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主 |
释义 | 自主指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汉语词语基本信息【词目】 自主 【拼音】 zì zhǔ 【基本解释】 自己作主,不受他人支配,如独立自主。 详细解释出处 清 李渔《风筝误·凯宴》:“学生因先君早丧,蒙 戚辅臣 老伯抚养成人,如今婚姻一事,不能自主。”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实怜君才,但不自主。颠倒终夜,他人不及知也。”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胡、代北,始尝宰制中华,逮乎 隋 唐 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未尝自别一族,以与 汉 人相抗,是则同于醇化而已。” 巴金《灭亡》第十二章:“他纵然明知道这种恨、这种悲,是没有好处的,但他自己是不能自主了。 含义 1. 自己作主,不受他人支配,如独立自主 2. 自己管理的,如自主企业 3. [生物]有独立地存在的能力的如自主的个员 相关名词自立自立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独立的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很难在生活中自立。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也可以这样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理能力的过程。 自主学习概念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 内容 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 (1)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3)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4)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2.“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因此,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1)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2)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3)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4)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3.“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1)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2)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自主学习研究综述研究缘起。 自主创业定义 是自己开辟工作环境的与就业模式相对的一个工作形式。 内容 自主创业者就是用自己劳动,自己的社会资源获得财富的人群。中国第一次自主创业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间,以无业人员为主,通过前期积累,小商品贸易,获得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批领头人。现在中国一些富人,尤其是南方省市较为集中。第二次自主创业高潮是1990~1996年,以国家公务人员离职创业为主,以科技等高素质人才为主。即俗称“下海”。这一期间,公务人员工资相对较低,所以各行各业精英纷纷要求以自己的能力获取财富,成就了一大批轻工业和改制企业。中国第三次自主创业高潮是1999~2005年,以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为标志和“下岗”潮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普及,是互联网行业创业的基础,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搜狐等著名网站都在这一时间成功创业。还有一部分人群是由于国企改制,减员分流,导致一部分人失去工作而被迫进行创业。这一时间创业主体人群有两类,一类是网络精英,一类是下岗人群。这一阶段明显特征是行业细化,创业手段多样。现阶段,中国将迎来第四次自主创业潮,由于学生过多而导致就业岗位紧缺。这一阶段自主创业者主体是学生等大量高校毕业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