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崎回族乡
释义

基本情况

百崎回族乡地处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2010年5月正式行政脱离惠安县),泉州湾北岸,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与后渚港隔海相望,是大泉州洛秀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沿海繁荣大道、通港路贯穿而过,后渚港、秀涂港、后渚大桥、晋江大桥就在周边,与泉州只有一桥之隔,交通非常方便。全乡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只有8.63平方公里,有耕地173公顷。下辖白奇、里春、莲埭、下埭、后海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人口14358人,其中郭氏回族人口占81%。1990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建制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先后被评为“泉州市民族团结与进步模范集体”、“泉州市‘四五’普法先进乡镇”、“泉州市平安乡镇”、“泉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惠安县文明乡镇”、“惠安县农村工作先进单位”、“惠安县党建工作先进党委”、“惠安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百崎先祖郭文宪家于杭州之富阳县,其子郭章(名钦)元时授宣慰使之职来泉。当时干戈抢剧,弗克还朝,乃纳室于泉而家焉。郭章生二子,长德广,次德昭。德广分流石头、百奇;德昭分流杏宅、东街等处。1974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东海法石发现一块元代墓碑,用中、阿二种文字记载了年代、死者姓名和地号。碑中正文竖刻“晋、惠元郭氏世祖坟茔”;两边上角各刻小篆:“坡庭”、“百奇”。阿文刻在碑额,音译为“伊本库司 德广贡囗囗”。这块墓碑的“郭氏世祖”就是《华山郭氏四房家谱》记载的郭德广。郭德广生子洪。明洪武年间,子洪的次子仲远择地于惠邑海滨百奇山下筑室居之,为白奇郭氏回族开基祖。仲远生有五子,五子成家后,列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分居白奇、里春、山兜、埭上、梁墓创基业。

历史由来和生活习惯

百崎在600多年前是汉人居住区,到1376年才有了回民前来定居--原居住在泉州东海法石以养鸭为生的阿拉伯人后裔郭仲远经常从海上赶鸭子到百崎,后来在家族分支时,郭仲远带领妻子陈氏和2个儿子搬到百崎居住,成为郭氏家族在百崎的开基始祖。相传,郭仲远到百崎后雇长工养鸭,长工在白奇搭盖了一个鸭寮,结果这个鸭寮里养的鸭子生长极好,母鸭都下双黄蛋,有风水先生告诉郭仲远说鸭寮下面定是风水宝地,于是,郭仲远就向汉人买下了鸭寮一带的土地,并在上面建造住宅,这处住宅,便是现在的郭氏家庙。目前,郭氏家庙除用于祭祖外,还作为白奇村的老人活动中心,一些老人不仅在这休闲娱乐,还定期在里面讲古,回顾历史。

郭仲远夫妇在世时,从当地陈姓汉人那里获赠了下埭龙头山一处由元代泉州山家名僧释大圭选择的墓地。墓地坐东北向西南,墓地后的山上巨石苍黝、平坦如磐,好似一只卧狮披挂盔甲回首眺望泉州湾。在墓地前1千米处,有一圆形小山突兀于浅海中,人称“狮球山”。“卧狮”与“狮球”共同组成了“狮戏球”之奇景。墓地右侧数米处还有一眼清泉在汩汩流淌,长年不断。修墓时,风水先生对郭仲远夫妇说:“(墓地)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郭仲远的妻子陈氏希望人丁兴旺,选择了后者,修好的墓地位于卧狮的臀部。加上从法石带来的2个儿子,郭仲远与妻子和侧室共生育了5男2女7个孩子。郭仲远按照汉人儒家习俗,把5个儿子称为仁、义、礼、智、信5房,儿子们长大后让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另择处所安居。长房郭仕初居白奇,二房郭仕源和五房郭仕昭居里春,三房郭仕璧居山兜(后出祖漳州、同安、南靖),四房郭仕敏居埭上。600多年来,郭氏家族已发展为1万多人,占百崎总人口的80%多,遍及白奇、下埭、莲埭、田吟、里春、大山、贺厝、山兜和后海九个乡村,俗称“九乡郭”,正应了“万人丁”的预言。

在生活习惯上,郭氏家族是回族,原本信奉伊斯兰教,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汉人居住区并与汉人联姻,逐渐同化,除了丧葬习俗有些区别外,其他生活习惯与当地汉人基本无异。例如,包括郭仲远在内的郭氏先祖的古墓在建造时均采取回汉结合的方式,墓地选择和墓区的建筑结构遵从汉人习惯,只有石棺是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石棺无底,其上刻有吉祥图案,取入土为安之意。(百崎共有保存完好的郭氏祖墓十几座,包括被政府列为省级保护单位的郭仲远夫妇双合墓以及郭氏后人自筹资金修缮的郭仕初、郭仕源、郭仕敏三个陵园一并统称郭氏墓群,受政府保护。)到了现代,郭氏族人也选用木棺了,在墓地建造上与汉人基本相同,但出殡仪式汉人有区别,需捧《古兰经》引道。又如,按照伊斯兰教规定,回民是不能食用包括猪在内的“兽畜而无角者,水族而无鳞者”等等,但经过几百年的同化,郭氏族人大多采取了“生吃死不吃”的方式,只是在丧葬、祭祖时才遵照“死者应重归清真”的祖训“禁油”,远离一切伊斯兰教禁例之内的食品,并且将食具严格清洗消毒,务求洁净。

历史沿革

百崎回族乡处于惠安县南部沿海,泉州湾北部,当洛阳江入海处。东与张坂镇交界,西与洛阳镇毗邻,南与东园镇接连,西南与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及后渚港相望,北与东园镇接连。面积16.7平方公里。百崎至泉州、惠安有班车通行,至后渚港有客航汽艇,水陆交通便利。乡政府设在白奇村以东、里春村以西、莲埭村以北的高坡上。

宋时属崇武乡太康里,元时属行满乡太康里,明时属廿二都,清时属白崎铺。民国初期仍沿旧制。民国17年(1928年)全县设12区公所,百崎属东园区公所。民国23年调整行政区划时改属后港区。民国24年实行保甲制度,东园、后港合并为第三区。民国30年设百崎乡,归第二区管辖。民国36年5月整编保甲,百崎属东园镇。

1949年9月,百崎属第五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百崎归上游人民公社东园管理区。1961年9月百崎属东园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百崎属东园乡人民政府。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设立东园镇,并划出里春、后海、莲埭、白奇、下埭5个村设百崎回族乡。下辖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全乡有2923户、12305人。

白奇行政村辖白奇1个自然村。废村:后垵。

里春行政村辖内村、田吟、斗门头、后塘等4个自然村。

莲埭行政村辖埭上、大山、贺厝、山兜等4个自然村。

下埭行政村辖下埭、桔圃等2个自然村。

后海行政村辖后海、加坑等2个自然村。

经济发展

百崎乡属大泉州总体规划中洛秀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泉州的跨江东拓,洛秀新城区的动工建设以及秀涂港、惠南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是未来的市中心区、台商投资区。百崎人秉承阿拉伯后裔经商意识强的传统,工业起步早,民营经济活跃,现已培育了制鞋、航运、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全乡大小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2006年工业总产值25.1亿元,上缴税利4072万元,财税连续多年高基数高增幅:2004年增长50.7%,2005年增长31%,2006年增长34.2%,经济总量列居全县第六。2006年乡财收入755万元,人均年收入7313元。

社会事业

学校布局合理,全乡有一所民族中学(初中校)、两所村级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教师104人,在校学生1876人,其中回族学生1723人,占91%。教学设施比较完善,荣获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称号。乡里有卫生院一所,门诊大楼重新装修,医疗设备完备,公共卫生设施有了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乡老年人活动中心大楼占地3.5亩,各村老年人“三场一室”活动场所全面落实。全乡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自来水和有线电视。

民间传说

——百崎与郑和

“ 接官亭”在百崎渡口,与泉州后渚港隔海相望,是百崎回民始祖郭仲远于明初捐资建造的,当初是供路人憩息的石亭。该亭为石构四角攒尖顶,坐北朝南,面宽7米,进深6.7米,通高5米,亭中4根金柱围成一小“口”形,外由12根檐柱围成一大“口”形,16根柱围成一“回”字。关于这座石亭名称来历的传说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有关。

据该乡文物保护组副组长郭延玺介绍,相传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监郑和(郑和也是回族人)总兵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船队在泉州后渚港一带候风。由于郑和出生于云南回民家庭也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郑和在星期五主麻日到清净寺礼拜时遇到他们的先祖郭仲远。于是,郑和就到该乡探访郭仲远家族,而郭仲远家族一时又苦无迎宾驿馆,只好在渡口的这座凉亭摆设香案,带领合家子孙在此恭候钦差太监郑和大驾。此后,百崎回民为了纪念郑和的来访,就将这座石亭称为“接官亭”。

郭延玺说,以前该亭中央的石桌面还刻有阴雕棋盘,郭仲远还与郑和在亭中下过棋。相传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又在这里作短暂的逗留。 资料来源: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7 二 郑和在泉州逗留期间,每逢星期五主麻日(信奉伊斯兰教教徒在每个星期五都要到清净寺做礼拜,念古兰经)都到清净寺礼拜,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样前来礼拜的百崎回民的始祖郭仲远,因而获知后渚港对岸还聚居着的这支百崎郭氏回民。

郑和从小出生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也是回民。出自回民之间的族谊,郑和不惜纡尊降贵,毅然过江探访。

郭仲远家族一时找不到迎宾驿馆,遂假渡口凉亭摆设香案,悉携众儿孙在此恭候钦差太监大驾。此后,百崎回民为纪念郑和来访,则将此凉亭称为“接官亭”。

接官亭又称作送嫁亭。

相传在永乐二十年(1422)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又在这里短暂逗留。回想起当年过访百崎,深受当地回族兄弟盛情款待,与郭仲远酣然对弈、促膝谈心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因而再度过江来访,共叙离情。

郑和与郭仲远一阵寒暄之后不禁技痒,即令其取来象棋,再来一番较量。连下几盘,本来棋艺精湛的郭仲远此日竟然步步失手、盘盘皆输。郑和好生奇怪,遂关切询问,方知原委:原来,郭仲远的第五子郭仕昭“奉例造列军籍”,被抽丁到玄钟(也就是现在的长泰)当兵,因为他生得相貌堂堂,魁梧伟岸,于是被留在郑指挥使麾下当上一名贴身护卫。此后府第任其出入,并无避嫌,年久月长,郭仕昭与郑公第三千金郑馥小姐接触频繁,相互产生爱慕之情,由是私订终身。

然而郑指挥使的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对小女私订终身异常气愤,竟将此事加罪于郭仕昭,欲以军纪处治。闻讯后郭仕昭及郑馥小姐便盗取令箭双双出逃。郑指挥使知道后暴跳如雷,令泉州府王守备迅速追捕归案。所以郭仲远神情恍惚,惶惶不安。

郑和获知隐情后,安慰郭仲远不必忧虑,说他自有办法让郑氏淑女成为郭家佳妇。郭仲远将信将疑,第二天只好与郑和又在亭内下棋。然而方才“搏杀”片刻,则见后渚港海面上几艘官船破浪而来,泉州府王守备带兵来到。郭仲远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只见郑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动声色地把怀中的一个圣旨暂且挂在石亭的额上,继续要下棋,郭仲远哪有心思再玩呢?这时气势汹汹的官兵已经追上岸来,王守备抬起头却瞥见石亭额上这杏黄绸缎上绣着九龙口含“圣旨”两字,而亭内郑和与郭仲远正在对弈。他不禁浑身一震,瘫倒在地上,结结巴巴地答道:“小……小将泉州王守备,奉……奉长泰郑指挥使将令,前……前来……”说到这里王守备说不出口,郑和厉声责问:“到底前来何事?”逼于无奈王守备只好信口胡诌道:“前……前来送嫁!”“既是送嫁,带兵何用?嫁妆何在?”郑和紧追不放。王守备忙不迭纳头便拜:“小……小将马上备办!”说着连忙向郑指挥使禀报去了,郑指挥使知情后哪敢违拗,立即派人四处查询,找来了郭仕昭与郑馥小姐。郭仲远遂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主麻日,郑和亲自主婚,在接官亭为郭仕昭与郑馥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时,郑指挥使备办了丰厚的嫁妆,由官船运送到白奇渡口,停放在接官亭。因此,接官亭又称为“送嫁亭”。郑和撮合了回汉联婚,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助人义举被一代又一代的百崎回民争相传颂着。 “送嫁亭”至今屹立在百崎回族乡的白奇渡口,俯瞰着江水泱泱的后渚港。这是一座纯花岗岩结构的古老四角凉亭。四边石柱共12根,中央石柱4根,恰恰组成了一个“回”字。

另类说法 :郑和到百崎无史料佐证

主攻中国东南民族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郭志超教授考证研究后曾撰文称,百崎的这些传说只是郭姓回族在传说的虚拟世界中让郑和到百崎走上一遭,其实历史上郑和并没有到过百崎。 他认为,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逗留期间,他专程往灵山圣墓拜谒二位先贤,这是历史事实。而郑和是否到过百崎,目前尚无发现有关这方面记载的史料。郑和促成仲远子郭仕昭婚事大有疑窦。

不过,他在文章中称,即使郑和没有到过百崎,传说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元末明初,泉州的色目人及其后裔受到歧视、排斥。郑和下西洋包括到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对伊斯兰教以及穆斯林示好是下西洋所应营造的文化气氛。郑和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正是这种营造的符号。受到欺凌的泉州穆斯林定然欢呼踊跃。即使郑和没到百崎,郭姓回族也会在传说的虚拟世界中让郑和到百崎走一遭,从而营造能给他们带来政治和文化庇护的社会氛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