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路历程 |
释义 | 《天路历程》为英国人班扬所著,该书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第二部分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 图书信息天路历程作 者: [英]约翰·班扬 著,赵沛林,陈亚珂 译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1 字 数: 240000 I S B N : 9787561325735 定价:¥68.00 内容简介这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在西方国家中通常被看作是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重要经典。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十二年之久。《天路历程》作为他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 本书讲述了一个坚韧的基督徒为寻求永生而踏上荆棘遍布的漫漫长旅,充满危险,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想像奇特,故事生活化,对人性弱点的观照尖锐而深刻,理想主义的热情震撼人心,因而超越了时间和宗教的局限,在成书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作者简介约翰·班扬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1628年生于英国,父亲是一个补锅匠。由于家境拮据,班扬所受教育有限。他少年时加入克伦威尔的军队,从军生涯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班扬在军队中听浸礼派时道,并对《圣经》和马丁·路德的著作刻苦钻研。1660年,英国的王政复辟后,班扬因为代表大多数贫同利益传教,而与当时政权和官方宗教发生冲突,当局借口未经许可传教,将其逮捕,此后他被囚禁长达12年之久。 目录作者为本书所作的辩解 天路历程:一个梦境(第一部) 结语 作者发表“天路历程”第二部的方式 天路历程:一个梦境(第二部) 译者附记 作者简介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1628年生于英国贝德福德市(Bedfordshire)南约一英里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尽管家境贫寒,还是把他送进了学校。1653年他加入了当地一个非英国国教的新教组织,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班扬待人热忱,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即兴演讲能力使他很快成为一个著名的牧师。然而,1660年王政复辟,重新颁布了禁止非国教宗教活动的法令,班扬因为非法布道而被捕,从而在贝德福德监狱度过了12年的囚禁生活。 图书简介这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十二年之久。《天路历程》作为他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 约翰·班扬以独特的手法把人内心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物化,比如在奔走天路的路程上可能会碰到的"怀疑"、"盼望"、"灰心""仁爱"等。本书在你的眼前描画出一个人,他正在把那永久的赏赐找寻:你会看见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撇下什么没有做,他做的又是什么;你看见他怎样不停地赶着行程,一直赶到那荣耀的门。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英语文学作品,三百多年来,《天路历程》突破了民族、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风靡全球。即便在非基督教文化氛围中,它也是学术界最热闹的研究话题之一。它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为止,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地已有多达二百余种译本,是除了《圣经》以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而在这本译本之前,中国内地和香港也已经有了两种中译本。 图书序言《天路历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它的作者约翰·班扬于1628年11月出生在英国贝德福德市南约一英里的一个小村庄。早在公元12世纪,班扬的祖先们就在这里生活。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补锅匠,尽管家境贫寒,还是把他送进了学校。照班扬的话说:“他们觉得,把我送进学校,学会读书写字,会让上帝高兴。”班扬后来继承父业,也做了一名补锅匠。1653年他加入了当地的一个非英国国教的新教组织,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班扬待人热忱,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即兴讲演能力使他很快成为一个著名的牧师。然而,1660年王政复辟,重新颁布了禁止非国教宗教活动的法令,班扬因为非法布道而被捕,从而在贝德福德监狱度过了12年的囚禁生活。其中在1666年,因为瘟疫的大流行,班扬同其他囚犯一起被遣送出牢房,但仅仅过了6个月,又因为从事非法宗教活动而入狱,直到1672年查尔斯二世宣布大赦。此后班扬获得了宣道的许可,成为贝德福德教堂的本堂牧师,声名大震,并远扬至伦敦。然而灾难并没有结束。1675年,随着政府对新教的态度变化,班扬又被吊销了牧师许可证,再次被投入监狱。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班扬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了《功德无量》(1666)、《贝德曼先生传》(1680)、《圣战》(1687)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现行的版本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出版于1678年。它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从毁灭城出发,他经历了许多考验,遇到了各种阴险人物的诱惑和凶险。一路上,基督徒学会了如何抵制诱惑,战胜困难,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天堂的大门向他敞开。 第二部分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同基督徒的历程一样,他们也从毁灭城出发,在到达天国城的大门之前,遇到了同样的艰难险阻,例如绝望潭、浮华集市、怀疑城堡等等。然而这两个旅程却又很不相同。基督徒是自己上路,他在路上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帮助,有时也有一个两个同伴,但基本上是他独自一人行进在通往漫漫的天国道路上。而女基督徒却是与他人结伴而行,而且他们的同伴一路上不断壮大,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天路历程》一问世就大受欢迎,一年内重印了三次。在班扬去世之前,这本书已经发行了10版,据他的一位朋友说,卖出了10万册。尤其是当时能够读书识字的人群相对较小,因而这个数字就愈加显得惊人。1681年《天路历程》在新大陆出版,立刻成为当地广大清教徒中最负盛名的书。人们把它当成《圣经》一样反复阅看,直到它已经破旧得不能再读。因此尽管《天路历程》多次重印,现在却很难找到较早版本的(《天路历程》。现存的第一版《天路历程》仅有五本。 虽然《天路历程》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却一直遭到置疑。文化界和学术界人士往往对班扬不屑一顾。《观察家》报的主编艾迪森曾轻蔑地提及班扬,说即使是这样的作家也会有崇拜者。著名诗人威廉·科伯即使在称赞他时,也认为必须为此道歉,而且把他的名字隐去,恐受耻笑。到18世纪末期,社会上开始有了赞誉之声,如小说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以及当时文化界名人塞缪尔·约翰逊。后者盛赞《天路历程》的创造性和想像力,指出书的开篇和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开篇有相似之处,并把它同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相提并论。1830年著名湖畔派诗人骚塞编订的《天路历程》出版后,学术界开始接受班扬为一个文学家。同为湖畔派的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认为《天路历程》是一部可以从多个角度反复阅读的书,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愉悦之感。 自从《天路历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后,人们就在探究,是什么让它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直到今天仍然流行?学者们曾经找出很多班扬时期的书籍,猜测班扬可能受到它们的影响。因为在当时,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补锅匠能够写出《天路历程》这样的书。班扬自己也觉得需要为自己辩护,说明自己并非抄袭。事实上,班扬并没有多少经典文学的积累,他在《天路历程》中依靠的是自己对上帝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后来的批评家所承认的——在文学方面的创造力。《天路历程》对寓言体这一古老文学体裁的运用,对梦境的形式的借用、生动的现实主义描写、和谐的结构安排、戏剧性的对话,以及简洁平易的语言风格,都使它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著作,而是一部文学经典。 《天路历程》运用了文学寓言体。班扬使用比喻象征性的语言,通过一系列连续扩展的隐喻,来表达超出文字字面意思的深层含义。《天路历程》通过基督徒的朝圣这个中心隐喻,展现了多个层次的寓意。其中最明显的是宗教寓意。对于18世纪的读者来说,《天路历程》是一部像《圣经》一样的书籍。尽管班扬没有读过多少书,有一本书他却比任何人都了解,那就是《圣经》。他对《圣经》的了解不是学者式的,因为他不懂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也不知道当时关于《圣经》的学术评论。然而他对《圣经》的内容了如指掌,在《天路历程》中频繁地使用《圣经》中的用词和意象。《天路历程》大致同《旧约》和《新约》的主要情节相对应。例如,从基督徒的朝圣之旅我们可以看到《圣经》中以色列入寻找救赎的艰辛历程。班扬所表现的正是当时很多牧师所宣扬的:人类迷失了自己,需要救赎,而只有通过对自己罪孽的忏悔和对耶稣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书中表现了上帝的仁慈。即使是在基督徒误入歧途,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前进时,上帝也会宽恕他,用自己的仁慈把他召唤回来,让他再次走上通往天堂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天路历程》在很大程度是一部宗教寓言,主要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的清教的神学思想,却没有狭隘的宗派主义,并没有什么内容可以让它属于某一个教派独有。除了几行关于教皇的描写,没有任何地方会让一个天主教徒感到不舒服。只有极端的圣公会教徒才会觉得有必要做一些删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天路历程》主要是为了宣扬新教关于救赎的思想,却能受到不止是清教徒的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然而,《天路历程》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寓言,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寓意,影射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例如最明显的浮华集市。在浮华集市的描写中,班扬向我们展示了复辟时期伦敦的景象,以及当时的封建资产阶级社会。在这里一切都是可以买卖的,包括国土、荣誉、头衔、欲望、快乐、甚至生命等等。欺骗、谋杀在这里都是正常的。“基督徒”和“忠诚”因为追求真理、蔑视名利而受到惩罚(这让我们联想到班扬自己因为布道而屡次被捕入狱)。班扬把当时的世俗社会浓缩到一个集市中。那是一个经济和物质利益至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买卖的经济行为来衡量和操作的社会。《天路历程》展示了复辟时期复杂的英国社会,表现了班扬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的看法,也反映了基督徒在当时社会中的窘境,一方面是对清教的虔诚,一方面是世俗世界的自私和道德堕落。 除宗教和历史寓意之外,《天路历程》作为一部寓言对现代的人们仍然具有指导或教诲意义。人们可以从书中得到很多启示,对解决许多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也很有用。“基督徒”踏上了通往天堂的旅程,我们看到他在前往天堂的途中每一步都面临着是继续还是放弃的选择。这也使我们联想到在自己目前的人生之旅中,也时刻面临着和“基督徒”同样的抉择。通过“基督徒”和他的同伴“忠诚”和“盼望”等的讨论,读者也会得到很多如何避免罪愆的建议和教益。 《天路历程》除了对文学寓言体的运用,另一文学特色是借助了梦境的形式。班扬把“基督徒”的旅程置于梦境的框架之中。书中的叙述者“我”“在旷野里行走,来到一个地方…就在那儿躺下睡觉…做了一个梦”。在《天路历程》中,梦境和寓言体的使用相辅相成,都引导读者从“基督徒”的旅程中获得更多的宗教、哲学和人生涵义,从多方面探索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梦比现实更加具有真实性,因为它具有转换的能力,能够引领人们从新的、更深的层次理解现实。在叙述的过程中,班扬不断提醒读者这是一个梦,希望读者能够和他一起来到这个将永恒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世界。在梦境的框架内,叙述者不断地说“我在梦中看到了……”。“看”可以说也是书中一个重要的隐喻。书中有两个层次的“看”:一个是有形的世界,一个是无形的世界。能不能通过这个有形的现实世界看到那个无形的真理世界,是关系到书中人物能不能得到拯救的重大问题。“基督徒”看到了其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因而矢志远行,寻找天国的拯救。正是这种能够看到无形的真理世界的能力使基督徒能够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达到目标。在《天路历程》中,班扬依靠这一视觉的隐喻,将那些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人,同那些通过信仰能够看到真理的人区分开来。而班扬也在暗示读者,不能囿于书中的字面意义,要从中读出深层次的寓意。 《天路历程》也许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寓言,并且为后来类似的作品提供了范本。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对寓言体的使用充分说明了文学语言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这使它往往具有超出表面意思的深刻涵义。班扬的语言所创造的既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又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世界,因为超自然性是梦幻故事的必要成分。而隐喻既可以表现人们的直觉认识,也可以表现更高的形而上的思想。《天路历程》的寓言式语言不仅能够清晰地阐释现实的意义,也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现实世界背后的复杂性。对于班扬来说,这些象征性的寓言式语言使他能够同时掩盖和表现真理,它要求读者必须通过对字面意义的各种解释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涵义。 除了对寓言体和梦境的运用,《天路历程》的现实主义风格、结构的安排,出色的对话、简洁的文风也是其文学性的体现和经久不衰的原因。很多批评家注意到书中拟人化的人物和寓言化的场景所具有的现实主义色彩。同但丁的《神曲》不同,班扬的寓言中是一些真实的人,而不是类型化的角色。尽管他们具有诸如“柔顺”、“老世故”、“慈悲”、“无知”这样的名字,却产生于真实的生活。这些名字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却不具备解释他们性格所有方面的作用。基督徒在路上所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班扬所处的时代英国任何一个集市、或任何一条道路上所能碰到的人。班扬准确地抓住了当时普通人的语言,精确地描绘了他们的行为和面貌,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小说中描述的场景也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书中描写的乡村、田野同复辟时代的英国并无二致,再现了当时英国乡村的景象。班扬不需要从他生活经历以外的地方去寻找绝望潭,富丽宫,或浮华集市,它们就在贝德福德。在很多方面,基督徒的历程就是贝德福德人所经历的。这种现实主义,这种同现实的贴近,是小说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天路历程》的结构安排也值得注意。在基督徒的朝圣途中,诱惑与帮助,艰辛与收获相对应。基督徒在各个阶段中所经历的考验、挫折和他得到的教诲、友谊、理解和欢乐形成了平衡。同时,人物外部的行动和内部的思考之间也保持了协调。比如,在安乐地,美丽的风景同“基督徒”生活的安乐和秩序相应。“基督徒”内在的精神境界投射到外部的自然环境中。自然和超自然,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外部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呼应。 《天路历程》中大量使用了对话。萧伯纳曾经称赞班扬的对话简洁扼要,生动直率。不仅如此,书中各个人物的语言各具特色,对话成为区分各个人物的标志。比如,“柔顺”很想跟随基督徒去天国,可一旦碰到困难就动摇了,转头回去。“顽固”不管说什么都那么肯定,一定要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自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不需要任何指导。而“基督徒”简练直率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有决心的、百折不挠的人。同时,班扬不仅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外部行动,而且展现他们的内心活动。例如“基督徒”在死荫谷中内心的挣扎犹豫就是通过他内心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天路历程》的特色还在于它简约而清新的语言风格。读者很容易理解书中一些复杂的暗喻。在《天路历程》之前有很多宗教故事描写基督徒朝向天堂的灵魂之旅,但班扬超过他们的地方在于,他简单、平易的文风使故事中抽象的东西具有了生命。班扬对圣经的熟稔,对乡村和外省生活的了解,使《天路历程》中不仅频繁地出现《圣经》的语言,还经常出现一些乡村的通俗口语。班扬所写的正是他所听到的语言,很多现在仍然在口语和非正规语中使用,也没有什么让现代入感到不熟悉。有些用法在英国已经不存在了,而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却仍然继续使用。用词的朴素是班扬语言的最大魅力之一。 《天路历程》成功运用了寓言体,并将它巧妙地同梦境式的叙述框架相结合,配以现实主义的生动描写、和谐的结构,以及简约的语言风格。班扬使用的一些文学技巧,被称作英国小说奠基入的笛福和斯威夫特直到10年后才开始使用。因此,《天路历程》绝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宣传册,而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一些批评家甚至把它看作第一部英国小说。而约翰·班扬也不仅是英国17世纪一个著名的牧师,而且是一位在英国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 图书目录序 作者为本书所写的辩解词 第一部 基督徒的天路历程1、得异常奔走天路 2、绝望潭一波三折 3、基督徒进入窄门 4、听晓谕揭示真理 5、十字架下卸重负 6、艰难山曲径通幽 7、富丽宫养精蓄锐 8、大战魔王亚玻伦 9、穿过死荫的幽谷 10、喜遇守信结良伴 11、舌战扯臊护真道 12、浮华镇守信殉道 13、伪君子欲盖弥彰 14、银矿拒诱观盐柱 15、疑惑塞死里逃生 16、愉悦山上访牧人 17、启迪无知论小信 18、逃出网罗遭鞭笞 19、盼望见证信仰史 20、良言苦口劝无知 21、同心走出迷魂地 22、如愿以偿进天城 第二部 基督徒的天路历程作者发表《天路历程》第二部的方法 23、遇睿智细说从头 24、女徒挥泪进窄门 25、勇斗流氓悟教训 26、听晓谕举一反三 27、十架前抚今追昔 28、神勇引导渡艰难 29、富丽宫沐浴真光 30、摆脱轻浮遇妙手 31、屈辱谷战场抒怀 32、漫话怯疑驳异端 33、该犹店喜结良缘 34、诛杀宰善救弱心 35、浮华镇交友除害 36、疑惑寨诛杀巨人 37、愉悦山牧歌回荡 38、卫真凭信胜困扰 39、迷魂地百折不挠 40、众圣徒渡越天河 附录:主要人名地名和其他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译者后记 专家点评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思想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做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而满心欢喜。描写他的心路历程和遭遇的各样险境。 从此,班扬怀着向世人阐明神谕的心情来写作《天路历程》,即便在监狱中也没有放弃。我们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教徒纯洁的心灵和写作时虔诚的态度。他以一个宗教徒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发现了这个世界中太多的丑恶,因此他会彷徨、会苦闷、会无助。然而他又从自己的信仰中获得了信心,他要告诉人们,在通往天国的路上,也就是人们在世间经历的日子里,基督徒的历程也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一个善良的旅行者披荆斩棘,绝路逢生,有多少令人失望或者蒙蔽愚昧的事情,也有多少令人感动和春冰消融的故事。每种文化都需要批判者。约翰·班扬以绝妙的讽刺来描绘人间百态。旨在以清教徒的标准净化17世纪的英国。 这是一部讽喻文学作品,和中世纪的讽喻小说如兰格伦的《农夫彼得之梦》一脉相承。书中提到的地名,比如名利场、安逸平原等的讽喻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这是一部宗教文学作品,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文学名著之一。从写作目的来说它和通俗的布道讲稿性质相近。它还吸收了英语《圣经》的许多特点,行文简洁、明确、生动、有力。 这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小说中的故事有许多取材于民间传说,例如基督徒和魔王阿波里昂的战斗,它的渊源还可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传奇故事。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使人读了如见其人。小说再现了险象环生的经历,故事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班扬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英国乡村公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许多人物,如“无神论者”、年轻的“愚昧无知”、“世故的聪明人先生”、“马屁先生”、“爱钱先生”和喋喋不休的“话匣子”等,他们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有肉的活人。班扬把他们的动作和谈话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在展开人物性格方面,从日常小事入手,都是怎么想怎么写。在碰到令人失望的事或背信弃义的人,在束手无策或孤立无援时,认为勇气和谅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把班扬看成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这是一部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品,约翰·班扬以独特的手法把人内心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物化,比如在奔向天路的路程上可能会碰到的“怀疑”、“盼望”、“灰心”、“仁爱”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心理活动,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朝圣者的心路历程,看见他怎样不停地赶着行程,一直赶到那荣耀的门。约翰·班扬人生之旅的记载《天路历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史诗般的旅行。《天路历程》在故事情节、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班扬被公认为英国通俗文学鼻祖,为文学大众化、通俗化和口语化以及英语语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就其文学价值及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足以和《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相媲美。书中的近百个句子或段落被“微软公司”作为“世界文学精品引文”收入其百科全书光盘,为广大读者所青睐。 肖伯纳评价约翰·班扬说:“这是生活真正的乐趣,小车不倒尽管推,要做大自然的一股力量,而不做那种极端自私的渺小的可怜虫,百病缠身,牢骚满腹,总是抱怨这个世界不能全力以赴地为你造福。”班扬在经历了诸多的苦难后没有抱怨人生,而是以宁静之心回报世人。 《天路历程》自1678年问世后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和方言,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所阅读,已成为世界名著之一。该书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