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自我分化
释义

自我分化的概念

“分化”一词,最先是用来形容细胞的分化,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却又紧密地依附在同一组织里面。Bowen首次运用“自我分化”来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关系。根据Bowen(1978,1988)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我们的内心都会有两股原始力量:一种是“个别化”(individuality)的力量,促使个体在心理上与家人有所分离;另一种是“亲密性”(togetherness)的力量,促使个体在心理上和家人保持亲密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若是对亲密性的需求太高,会使个体对他人产生较强的情绪依恋或情绪融合(fusion),容易导致个体分不清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若是对个别化的需求太高,则容易导致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过于疏离或造成不成熟的情绪断绝(emotional cutoff)(Kerr& Bowen,1988)。Bowen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母亲之间的情绪融合程度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据此,Bowen将母亲与子女间的情绪融合程度称之为自我分化,并在其家庭系统理论之中将自我分化的概念扩充到家庭关系之外。

依照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可以从内心分化层面与人际关系分化层面来界定自我分化。在内心 ( intrapsychic)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个体不能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他们的理智常常被情感所淹没,以致于丧失客观思考的能力。而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个体并不是只有理智而没有情感的冷血动物。他们能够平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即既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自主性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并且能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在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ly)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I-Position),面对压力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这样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保持灵活的距离。相反,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尤其当面临压力时,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种是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自我分化的理论基础——家庭系统理论

自我分化的理论基础是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它是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家庭治疗的大多数先驱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洞察力,更感兴趣的是技术而不是原理。但Bowen更倾向于把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不是一套干预的方法。Bowen的家庭治疗是对精神分析原理的拓展,并为在家庭治疗中研究人类的行为和问题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野。其模式的核心成分就是个人的独立性,即个体面对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生活压力时保持自我的能力。Bowen认为,每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和感觉,以及家庭关系的巨大网络塑造了家庭生活。按照Bowen的说法,人们的关系受两种相互抗衡的生活力量的驱使:个别化的力量和一体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友谊和某种程度上的独立。那些能够成功地将人类天性中的两极部分和谐统一起来的个体,依靠的是他们所掌握的对情绪有效管理的技巧,或按照Bowen的说法就是——自我的分化。Bowen认为,“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Bowen用“未解决的情绪依恋”(unresolved emotional attachment)来形容亲子之间那种紧密的、完全共生的、无法分离的低分化的依恋状态。而一个健康的个体在情绪上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分离。

自我分化的测量——自我分化量尺

自我分化的测量,大多以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Bowen最初以单一连续向度的自我分化量尺来评估基本的分化程度,量尺的分数由未分化的“0”到最高分化的“100”,主要是在反映个人区别理智与情感的能力。大部分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都处在自我分化量尺的两端之间。Bowen按理智与情感功能平均分成四个类别,描述了不同自我分化程度所呈现的特征。

如图:

0 25 50 75 100

融合 自我分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