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见之谓明 |
释义 | 基本信息【成语名称】自知之明 【成语读音】zì zhī zhī míng 【字词释义】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 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成语释义】透彻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反义词】不自量力、自不量力 【成语性质】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英文翻译】 1.self-knowledge 2. to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oneself; to know one's limitations 成语出处1.《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2.《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①曰:‘王之②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③智⑥之如⑦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礄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⑤明。’” 【典故】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词解】 ①谏: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②之: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患:担心。 ④庄礄(qiāo):战国时农民起义领袖。 ⑤之谓:即“谓之”的倒装,叫做。 ⑥智:见识。 ⑦如:像。 【段意】 说明只有: 透彻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才能去变得强大! 启示 ‘人贵有自知自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从而立足社会。 成语示例1.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 2.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我这个人有点自知之明;幸亏没有接受这任务;不然出的漏子比这个还大。 成语辨析1.明;不能写作“鸣”。 2.明;不能读作“mí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