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克村
释义

子克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是泸水县第一个荣获全国文明村的单位。地处怒江大峡谷西面,高黎贡山1500—2100米海拔区域,居住着以傈僳族为主体的34户134人,“边疆、少数民族、山区、民族直过”的地域特点和社会特征,使子克村长期处在封闭、贫穷、落后的发展状态,村民住在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茅草房、“叉叉”房 里,一日三餐以“包谷稀饭”为主,一家人一年也宰不了一头肥猪,买点油盐酱醋都十分困难,许多孩子因贫困上不了学。

村情概况

子克村隶属于鲁掌镇鲁掌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 鲁掌镇边,距离鲁掌村委会3公里,距离鲁掌镇3公里。国土面积3.18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982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118亩,其中人均耕地0.96亩;有林地132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9户,有乡村人口139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人,劳动力8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9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8亩(其中:田68亩,地50亩),人均耕地0.96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32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6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84亩,主要种植6种经济林果;草地面积15亩;荒山荒地580亩,其他面积2635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35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3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89.74%)。有35户通电,有1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89.74%、 43.59%和89.7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户(分别占总数的82.05%和51.28%)。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沙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10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2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26.02%;畜牧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46.4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30头,肉牛5头,肉羊80头);林业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11.15%;第二、三产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13.01%;工资性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2.79%。农民人均纯收入1798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人(占劳动力的20.69%),在省内务工8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主要销售往省内。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4.3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1.33%。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

新农村建设

2006年,州、县两级将“子克经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之一,将子克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7年,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将子克村确定为“和谐文化村”建设示范点。在省、州、县各级各部门支持和指导下,“软硬件”同部署、同设施、共推进,掀起了文明示范建设的新高潮。硬件建设方面,在泸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无力投入建设经费的情况下,整合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结对帮扶资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党建经费、示范建设项目资金,群众积极集资及投工献料,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实施“七建七改”建设,即:建设了一幢集图书室、电教室、展览室、卫生室、警务室、活动室等设备齐全、功能齐备的综合楼;一个可容纳150人的农民培训室;一块400多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小广场;一块标准篮球场;一套地面覆盖全村的卫星电视收转小网络;一块室外宣传栏;一所占地1.2亩,2层教学楼的村小学;一个日常生活用品齐备的便民农家小超市。对3.5公里的进村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问题;架设了自来水管道,喝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用上了稳定安全的电;改建改造了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舒适的砖瓦房;建起了公共厕所、卫生猪圈,改变了以前“人畜共居”,疾病易于传染的落后生活条件。软件建设方面,与各项硬件建设同步,子克村作为泸水县“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试点村,开展了告别“八乱四不好”创建评比活动,从细节入手、从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抓起,逐步改变了“衣物乱挂、鞋袜乱丢、污水乱泼、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农具乱放、禽畜乱跑;早婚超生、计划生育执行不好;头乱衣脏,个人卫生不好;酗酒赌博,个人爱好不好;骂人打架,邻里关系不好”等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创建活动,全村34户达到“十星级”28户,“九星级”以上6户,呈现出了家家创优,户户争星,人人自觉践行村规民约的生动局面。在实施工程建设和开展活动中,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共同发展。贴近生活、便于操作、群众易于接受的评比创建活动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一些成文的规定、公约成为了村民的自觉行为,人们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文明守法、明理诚信、勤劳好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友爱”的村风民风,自觉抵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以来,子克村未发生过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无早婚、超生等违反计划生育现象,甚至极少出现村民间相互争吵的情况。在生产中,针对平地少坡地多、粮食产量低的实际情况,大力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种养殖。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短期产出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种植了油桃、泡核桃、柿子等经济林木;实行科学喂养,减少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增加了经济收入。村民约定成俗形成“只栽花不砍树”的规定,自发在房前屋后种上果木,既绿化环境又增加收入。

文化历史

突出特色,打造傈僳族文化的“名片”。傈僳族是一个能够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傈僳族“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峡谷天籁之音“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享誉世界,各种原生态舞蹈令人眼花缭乱,更有“上刀杆”、“下火海”、“咬火犁”、“舞火链”等民间绝技令人瞠目结舌。远古以来,艺人们的表演仅仅只是为了博得“掌声”,在文明村的创建中,村民们打开了眼界,更看到了文化是一种独有的资源。在成立文艺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泸峰艺术团”,以表演“上刀杆”、“下火海”、“咬火犁”、“舞火链”和演唱“三大调”为主打节目,逐步走上了商演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农闲时,村民们集中在一起排练节目,自娱自乐;逢省、州、县有重要演出任务时,他们积极参演,宣传自己;有商演时,有偿演出。近年来,“泸峰艺术团”先后在北京中华民族大观园开业典礼、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怒江分会场开幕式、怒江州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演出,年均进行商业演出20多场,逐步成为怒江傈僳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芝麻开花节节高,文明花开别样红。在坚持不懈的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中,村里开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文化活动室里彩色电视机播放的科普片、电视剧,热热闹闹的歌舞活动,一圈圈科学喂养的大肥猪,一家接着一家建起的新房,冲击着村民的内心。从2000年评为县级文明村开始,原来信教的群众一个接一个走出了教堂,走进了文化活动室,陈小平、李学华、李新华、李新武、阿军妈、亚计妹等村民还先后加入了村文艺队,成为演出骨干,在组织培养下,陈小平、李新华等四人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村里的带头人。2007年,全村没有一个人再到教堂做“礼拜”活动,原来信教的群众提出原来教堂的房子和院场供集体使用,在“七建七改”中改建为现在村民活动小广场和农民活动室。

多年的文明村创建活动,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村民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告别了落后的生活方式,走上了文化活村、科教兴村、生态富村的发展之路。2007年,子克村人均有5.5头(只)大小牲畜,人均有2.5亩经济林木,人均经济纯收入达3000元,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州前列。子克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初步实现了“生态子克、文化子克、和谐子克”的新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子克村的工作经验在全州、全县广泛推广,子克村3.5公里的进村公路即将从石路改造为油路,子克村将列为泸水经典旅游线路的一个风景点。子克村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这个“灵魂工程”,是落实“两手抓、两手硬”的具体实践和成果,将在“两手抓、两手硬”的实践中大步向小康村的目标迈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