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政新编
释义

简介:

由洪仁玕撰写的于1859年刊行的太平天国书籍之一。作者根据在香港上海等处学到的西方文化,结合所了解的状况,写成本书,以资政治上的新借鉴,呈送洪秀全,经批准刊刻颁行。《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是一套较为完整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因太平天国本身历史条件的局限,《资本新编》提出的方案未能付诸实践,也未能挽救太平天国政权危机。

过程

本书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洪仁玕的重要著

作。1859年(咸丰九年)刊印。

洪仁玕(1882-1864 ),号益谦,别字吉甫,广东花县

官禄埗人,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同高祖族弟。

仁玕自幼读书,学习经史、制艺,但未中秀才,在家乡

做塾师。1843年参加拜上帝会,协助洪秀全在广东花县一带

进行革命活动。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洪仁玕立即率人西

上,企图参加起义,但因太平军已移营他去,加之清军搜捕,

从军未成。1852年为躲避清政府追捕而逃至香港。不久因在

香港无法谋生,又潜回内地。次年11月,洪仁玕再赴香港,

在西洋牧师处一面任教,一面自学。1854年春,他由香港抵

达上海,想赴天京,因清军阻拦,未成。只得于同年冬初,

又回香港,继续教书,并任伦敦布道会道师。

洪仁玕在香港一连呆了四年,这段流亡生活使他获得长

期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机会。他痛感清王朝的腐败和贫弱以

及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危害,期望日后能“辅佐”洪秀全,

使中国富强。为此,他认真研读了欧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

政治学著作,留心考察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探究它的富强

的原因。

1859年4月,仁玕历尽艰险,到达天京。

当时,杨韦事变已经发生,石达开率兵出走,“朝中无

将,国内无人”。

天王见仁玕至,大喜,不久即封其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

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遂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天王洪

秀全的重要助手。1864年10月天京陷落后,他在石城县被清

军俘获,11月解往南昌,英勇就义。

洪仁玕的主要著作有《资政新编》、《立法制喧谕》、

《英杰归真》《诛妖檄文》等。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政治法律

思想,是洪仁玕探索真理、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晶。

其显著特点是既有资本主义印痕,又带有某些民主与科学的

因素。

《资政新编》是洪仁玕在天京主政以后,为了摆脱革命

危机,重新振兴太平天国而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政治纲领。

其立论根据,在于为政必须适应形势。他说:“事有常变,

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

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势

而行。”他将其政治主张分为“设法”与“用人”两个方面,

他认为立政关键,“惟在设法与用人之得其当耳,盖用人不

当,适足以坏法,设法不当,适足以害人。”这里的“设法”

就是制订法律制度。

在“用人”方面,洪仁玕只举“用人察失类”一项。他

针对当时太平天国内部不团结情况,提出“禁朋党之弊”,

以加强中央政府领导权的主张。他说:“朝廷封官设将,乃

以护国卫民,除奸保良者也。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

固之术,私有依恃之端,外为借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

之弊。为兵者行此而为将之军法难行,为臣者行此而为君之

权谋下夺。”

在“设法”方面,洪仁玕提出三项办法:一以风风之,

一以法法之,一以刑刑之。“风风类”主张“自上化之”及

“立牧司、教导官亲身教化”等办法,革除陋俗和腐败的生

活方式。洪仁玕列举男子留长指甲、女子缠足、养鸟斗蟋蟀

等项都应禁革。他提倡兴建医院、礼拜堂、学馆、四民院、

四疾院等,主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利器。

“刑刑类”主张“善待轻犯,宜给以饮食号衣使修街渠

道路”,“恩威并济”。洪仁玕提出大罪当死者用大架吊死,

意在废除苛刑;他反对无罪株连,说:“罪人不孥,若讯实

同情者及之,无则善视抚慰之,以开其自新之路。若连累及

之,是迫之使反也。”

洪仁玕十分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相互作用,认为应从教育

感化入手,引导人们走上正轨,他提出:“昭法律,别善恶,

励廉耻,表忠孝,皆借此行其教也,教行则法著,法著则知

恩,于以民相劝戒,才德日生,风俗日厚。”他根据儒家传

统观念,着眼于防止人们心萌邪念,触犯刑律,提出“必先

教以天条,而后齐以国”,以免“不教而杀”。他还说:

“法以辅之以法(德)而入于德,刑外化之以德而省于刑也。”

全书的重心在“法法类”。洪仁玕首先说明立法的重要

性,他说:“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

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善而施法广,

积时久而持法严,代有贤智以相维持,民自固结而不可解。”

他还举例说,英国“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俄国

学习法国之“邦法……大兴政教,百余年来,声威日著,今

亦为北方冠冕之邦也”。他预言日本因与美国通商,“得有

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其次,洪仁玕认

为立法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了解国内外情况,主张立

法的人“必先经磨炼,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大小

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中者,然后推而出之,乃能

稳惬人情也”。再次,洪仁玕提出了立法的基本原则,认为

“盖法之持在于大纲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纪每多变迁”,

“更当留一律以便随时损益小纪,彰明大纲也”。

洪仁玕还列举了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方面28条应兴应

革事项。

影响

《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

纲领性文件,是洪仁玕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晶,其

中所阐述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

评价

《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与《天朝田亩制度》有何异同

相同处:

①大背景相同。它们都是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现的,都是在太平天国存在期间由太平天国主要领导者所编撰。

②主观愿望部分相同。都希望通过它们改造社会,特别是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摆脱压迫和奴役。

③结果相同。由于它们都超越了当时的历史客观实际而带有空想性,所以都没能真正实行过,故都失败了。

不同处:

①目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社会。而《资政新编》的目的,却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相似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内容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只涉及到如何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而《资政新编》却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③意义不同。前者反映的是几千来农民要求均贫富建立大同社会的智慧和愿望。而后者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勇气、愿望和决心。

④有关社会经济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试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据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编》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