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释义 | 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市场经济,统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词源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 capital"这一词来源于对动物的买卖及占有,"capital"源于拉丁词语“capitalis”,“capitalis”则源于原始印欧语的「kaput」——意思是”头“,“头"是一种在远古年代的欧洲测量财富的方式:一个人拥有越多"头"牛,那么此人也就越富有。“chattel”(意思是商品,动物或奴隶)和"cattle"(牛)这两个字也是从"kaput"衍生而来的。 在许多语言中,货币的名称以及某些经济学理所用的术语至今仍然保存着它们与动物买卖及原始贸易在词汇上的联系,譬如“fee”(费)是从高地古德语中的“faihu”(牛,钱)一词衍生而来,“rupee”(卢比)是从梵文中的“rupya”(银)一词衍生而来,“buck”(一块钱)原指一种鹿皮,“pecuniary”(金钱的)是从拉丁文中的“pecu”(一个人的牛群及羊群)一词衍生而来,“stock”(股票)是从英文中的“ livestock”livestock(牲口)一词衍生而来,“peso”(比索)是从梵文中的“pashu”(牛)一词衍生而来,等等。 “Kapitalist”一词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第一次出现,不过,宣言里并没有出现后来德语言里与“capitalism”同义的“Kapitalismus”一词。第一个使用“capitalism”一词的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他以此表示大量资产的所有权,而非一种生产制度。 1867年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使用了“资本家”一词来称呼资本的所有人,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使用了「资本形式的生产」(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form),并在资本论里使用 “Kapitalist”和“capitalist”等名称(表示资本的私人所有人)。不过,第一个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来形容生产制度的是德过经济学家维纳·宋巴特(Werner Sombart),於1902年的著作Die Juden und das Wirtschaftsleben里。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马克斯·韦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使用这一词。 词典里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总是不断改变。例如,1909年出版的《世纪词典》(Century Dictionary)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是: 拥有资本或财富的国家;和对于资本的占有。过多资本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上;以及,对于大量或联合的资本的权利或影响力。至于当代的定义,或许是因为受到了19世纪的哲学和意识形态争论的影响,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制度”(如同宋巴特和韦伯使用的)。例如梅里厄姆-韦伯斯特词典里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一个由私人或公司用有资本财产的经济系统,由私人的决定进行投资而非由国家的控制,以及价格、生产、销售产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场所决定。」 经济模式Ecomomical Pattern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进而在一般垄断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垄断竞争型 和 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型三种模式。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 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简介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按照资源配置的不同,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经济体制。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形成的是市场经济;由国家高度集中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形成的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按照社会制度区分又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多由大资本家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由国家引导。 经济体制的功能表现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 ·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 ·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 ·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 运行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层、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 (1)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按照所有制在形式上的差别,有独资、合伙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之分;按照经济地位和规模的不同,有垄断企业和中小企业之分。 独资企业是指属单个资本家所有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两人以上合伙创办和直接经营的企业。二者的共同特点是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职能合一。股份制企业又称股份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当代垄断企业一般都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形成垄断公司。垄断公司是在生产销售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它是经过自由竞争、生产集中的过程而形成的。 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公司相比,自由竞争时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非垄断中小企业。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中小资本家企业仍大量存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少量工人合作制企业,农业中有占农场总数大部分的中小资本农场和自耕农式的小农场。它们都是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大环境中,成为在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之下的附属经济成分。 (2)资本家阶级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 (3)雇佣劳动者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4)中间阶级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从事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5)资本主义政府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并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发展进程在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是从西欧开始的。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促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到达美洲,欧洲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活动,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刺激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田被强行改为牧场,大量农民被迫离土离乡,进入手工业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史称“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运动”。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三次反复,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权。 1760-18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随后,欧美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亚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到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寡头垄断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这表明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封建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约同时,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各具特色的经济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和平演变,由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美国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又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汤普逊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 持市场经济定义2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不能笼统地讲市场经济的特征,而应当先区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分别论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博恩斯坦在他主编的《比较经济制度》书中把市场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 (1)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企业; (2)经济利润作为生产决策的指导力量而居于支配地位; (3)依靠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这里,就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怎样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参考。 一、计划与市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同的社会生产中,国民经济要实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有计划按比例”并不等于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革除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病,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不能丢掉公有制为主体下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要求和规律。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尤其不能忘记这一点。 当时,关于改革目标的问题,有三种提法:(1)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三种提法中,我们党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已实行将近20年,计划经济离我们渐行渐远。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过去过于相信传统的计划经济;时过境迁,一些同志从迷信计划变成迷信市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说我们不再需要计划了。在经济工作的某些领域中,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有些地方的规划缺少约束性、问责性的指标任务;有些地方规划与中央规划脱节,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规划失去了导向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宏观经济管理的实效,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许多失衡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计划性”,很有必要。党的十七大重新提出“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实践中计划工作削弱和思想意识中计划观念淡化的状况而提出的。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大这一重要方针,而且要在理论宣传工作中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制,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1985年在“巴山轮”国际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上,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建议我国建立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法国经济学家阿尔约伯特说法国就实行这种体制。所以,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独具的特色,而是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的。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怎样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呢?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外,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计划性,还有国家计划的指导。少数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法国,都曾设有企划厅之类的机构,编有零星的预测性计划。英美等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只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没有采取计划手段来调控经济。但我们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计划手段,指导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宏观调控有几项手段,最重要的是计划、财政、货币三者,党的十四大报告特别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里没有说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重要,而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由国家宏观计划来导向的。所以,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不可分,是宏观调控的主心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 二、基本制度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基本制度不同。前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划清四个重要界限里面的一条,十分重要。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这两个错误倾向中,哪一个目前是主要的,以更好地抵制其消极影响。单一公有制是过去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时代的产物,现在还有个别极“左”人士在宣扬,这是需要我们与之划清界限的。但大量的言论和事实证明,当前存在的更为严重的错误思想倾向是私有化倾向,这一倾向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不能不看到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评价所有制的标准,并不只看所有制成分的比重。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也不主张不看比重。如果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以至于不再占主体,就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在下降,宏观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微观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但更多的是“国退民进”,个别案例中的所谓“国进民退”,也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党一贯强调,公有制比重的减少也是有限制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现在有不少人对公有制是否还是主体有疑虑。解除人们疑虑的办法之一,就是用统计数字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负起这个责任,解释公众的疑虑,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信心。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而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作用不是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那样,主要从事私有企业不愿意经营的部门,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而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有经济应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中。这些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这些行业和领域中国有经济应该有“绝对的控制力”、“较优强的控制力”,“国有资本要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或“有条件的相对控股”。这些都是中央文件所规定和强调的。国有经济对这些部门保持控制力,是为了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地调控,以利于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除了帮助政府实行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地调控外,国有经济还有另一项任务,即它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对那些在政府调控经济中可能不太重要,但是对于保障公平正义非常重要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也应该视同重要和关键的领域,要力争搞好。所以,不但要保持国有经济在关系经济命脉领域的控制力,而且要保障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发展,发挥它们在稳定和增加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增强国家转移支付和实行公平再分配的经济能力和实力。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不能在竞争性领域发展,难道利润收入只让私企独占﹖所以,中央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一向坚持“有进有退”的政策,注重提高和发挥其竞争力,而绝不是要求它“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当然,竞争性领域应当对私营企业完全开放,尽量让它们相互竞争,并与国企相互竞争。 私有化的主张者不仅要求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领域,他们还要求国有经济退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他们经常把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地位冠以“垄断行业”、“垄断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国有企业利用政府行政权力进行垄断,把国有资本一概污蔑为官僚垄断资本。应当明确,在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及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垄断,而在于谁来控制。一般说来,这些特殊部门和行业,由公有制企业经营要比由私有制企业经营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三、当前国企的一些问题行政性垄断的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革除的办法与一般国企改革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公司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法制和监管制度,等等。恢复企业利润上交国库,调整高管薪酬待遇(某些国企高管的收入高得离谱了),杜绝市场化改革以来国企利益部门化、私利化的弊端,这些都是当前国企收入分配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另外,要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代表劳动者权益的机构。如果职工真正有权监督国企重组,有些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甚至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四、私有制的两面性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有其地位,应当充分阐述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非公经济对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私营经济具有两面性,它除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一面外,还具有剥削性的消极一面。针对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客观存在的两面性,除了引导它们在适当的行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外,还要对其不合法、不健康的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对其经营的领域进行节制。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公众利益的部门,应当由公有制经济来承担,以避免私有经济只顾追逐利润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扩大贫富差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