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准就业 |
释义 | “准就业”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 “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实现就业的“待业”大学生通过“准就业”阶段的学习与工作接受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的强化实训,合格者进入准就业岗位,之后分层次进入国内外IT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有的则留在就业基地就业与创业。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学生可获得三方面的回报,即“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背景就业乃民生之本。目前,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人。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促进就业,无疑成为2009年政府面临的民生最大考题。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及原扩招学生的陆续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二00九年中国政府将面临近千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及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中国今日(19日)在此间推出“准就业”机制,预计明年将解决一百万以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教育部、科技部主办的“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模式发布会”上获悉,针对就业难题,教育部麾下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LUPA创造并推出了大学生“准就业”机制,旨在最大限度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此机制不但打造了长期人才培养的模式,还有效整合了人才供应、培养、需求三大平台,成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源整合中心。此举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四原因。一是毕业生多,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介绍“准就业”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实现就业的“待业”大学生通过“准就业”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可获取“工作”与“学习”的双核实训,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学生可获得三方面的回报,即“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据悉,LUPA首先整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四十所国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及国家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有资源,在历届高校待业学生及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招收优秀学生,结合就业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合格者进入准就业岗位,之后分层次进入国内外IT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部分学员留在就业基地长期工作、就业与创业。 方案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IT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将有新的选择,可以先进入“准就业”状态,通过职业培训和工作后得到相应的就业岗位。教育部-LUPA开源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在北京启动,该基地明年欲解决百万IT学生的就业问题。据悉,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将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等待就业岗位的模式,把大学生集中起来,以高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进行实践培训,通过国家标准让大学生在“准就业”岗位有一个过渡期,然后走向就业岗位或创业,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基地已经整合了包括北大、清华等40所国家重点大学、国家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和30家国家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确定为该项目在北京的分基地。据主办方透露,有意加入该项目的学生可以通过LUPA社区网站报名,已加入联盟的400多所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报名加入该项目。 热身针对就业难题,教育部麾下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推出了大学生“准就业”机制,预计2009年将解决100万以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并非夸张。所谓“内忧”,乃是高校毕业生毕业规模在扩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谓“外患”,指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压缩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因为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中都明白地写着,“无工作经验者谢绝”,但对毕业生而言,工作尚未找到,哪来工作经验。而“准就业”机制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找到了一个“多赢”的就业培训模式。 “准就业”当然比不上“一步到位”的就业,然而在现实背景下,却不失为务实之举。如果我们坚信“冬天”终会过去,“春天”必定会来,那么与其在就业难中“猫冬”,不如在“准就业”中“热身”。 反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周秀玲表示,过渡性就业之前就有,该校也有同学参与,“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这样能让学生直接和企业对接,在有基本生活补贴的情况下学技术,还是不错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马峰对记者表示,自己还是倾向于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但是觉得如果能得到新技术培训,并且能够和社会进行过渡磨合,这种就业模式应该会受到欢迎。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李老师表示自己对这种就业模式还不完全了解。据她所知北大尚无学生进行这种过渡性就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想办法创造多种方式促进就业。 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调查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认为:“由于目前大学教育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到了岗位适应起来很慢,企业和学生都很痛苦。这种过渡性就业可以弥补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空缺地带。” 问题接受如此多的毕业生,数目庞大的培训补助由谁来出呢?如果100万大学生,一人一月给600元,每月是6亿元。那么一年的补贴也就72亿元。 如何保护这些准就业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他们的社保问题如何对接,需要在实践中完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