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文论集
释义

本论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着重从理论上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探讨推行壮文的有关理论问题,一共选人了10篇文章。第二部分为“文字篇”,比较全面地阐述壮族3000多年来艰难寻求自己民族文字的历史,阐述三种文字产生的年代、历史背景和基本形态、结构及造字方法,介绍了古壮字文献的分类、内容及价值;综述壮语的基本知识,壮文的创制、结构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为“推行篇”,着重阐述推行的方法、推行的领域和推行的成果,指出尚存应当推行的空间。

书名:《壮文论集》

作者:梁庭望

ISBN:10位781108436813位9787811084368

定价:¥25.00元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1

内容提要

这些学术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中个别地方做了一些修改、订正和补充,但不作重大改动。限于时间和个人的条件,还有若干领域自己来不及研究,例如,壮族和国内及国外民族发展民族文字的情况对比,壮文和其他民族文字的对比,都只好暂付阙如。壮文本身的完善问题、借词问题、壮汉翻译规范问题,也未能予以展开。本论文集只着重围绕推行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给政府部门、推行单位、研究专家和广大群众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梁庭望,1937年生,壮族,广西马山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壮学丛书》副总主编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6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留校任教。先后开设《壮族文学》《壮族历史文化概论》《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等课程。独撰、主编、合著、参编《壮族文学概要》《壮族文化概论》《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民族百科全书》(10、11卷)等40种,学术论文200多篇,800多万字。

图书目录

前言

理论篇

试论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

关于推行壮文的若干理论问题

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

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

关于民族文字与民族文化生态平衡问题

壮文——壮族人民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载体

汉语文和南方民族文字功能互补初探

壮文与汉文功能各不同(壮文)

一个战略性的任务

推行壮文思想障碍剖析

文字篇

壮族的语言文字

壮族三种文字嬗变及其命运的思考

先秦壮族古文字探略

古壮字及其文献新探

古壮字文献及其价值

古壮字文献

壮族语言文字

推行篇

壮文推行现状简述

壮族文字的艰难历程和历史使命

推行壮文问题讲座

壮族教育的回顾和展望

壮文教育的兴起及其展望

千锤万击还坚劲

壮文实用显功能

结语

附录

后记

图书前言

前 言

2007年11月29日,是《壮文方案》颁布50周年纪念日。1957年11月29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当时的政务院(今国务院前身)正式通过了《壮文方案》。12月10日,政务院对“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作了如下的批复: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经政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三次会议通过。

同意报告中关于壮文方案的意见。壮文方案可在壮族地区逐步推行,在推行过程中应该随时总结经验。使方案更加完善。以后修订方案的时候。可由广西自治区提出。报告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后实行。”

这是壮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壮族人民的关怀,是中央人民政府送给壮族人民宝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武器,是民族平等的光辉体现。为纪念《壮文方案》正式通过50周年,我特意从自己几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壮文的学术论文中筛选出部分文章,付梓面世,以感谢为创制和

推行壮文付出艰辛劳动和心血的中外专家学者、各级领导、推行干部和广大壮族父老乡亲。50年来,壮文有过顺风挂帆的时日,也有过曲折坎坷的经历。更多的时候是在磕磕绊绊中艰难前行,经历了新生事物注定要经过的途径。但不管是风是雨,在各级领导、推行机构、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以政务院的

决议为“尚方宝剑”,壮文总算站住了脚,并且在若干方面取得了成绩。在若干领域,壮文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作为新生事物,在推行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和看法是很自然的。这其中有理论问题、认识问题,也有实际问题和方法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进行讨论,进行解释,进行廓清,进行

引导,以期逐步统一认识,以利于壮文的推行。

几十年来,笔者都在运用语用学的理论不断探讨这些问题,略有了一些心得,提出了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文化生态失衡论、壮族文化断裂论、文字真空论、民族文字与汉文功能互补论、壮族文字发展三阶段、民族文字价值论、实用功能论等若干观点。其中功能互补论是针对将学习汉文与推行民族文字对立起

来的观点提出来的。汉语文是我们国家主体民族汉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文献浩瀚,是各民族互相交流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少数民族要发展,就必须努力学习汉文,掌握汉文。但是,如果无限夸大汉文在少数民族中的功能,把推行民族文字与努力学习汉文矛盾起来,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会

造成损害。在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完整保持自己民族语言的情况下,汉文在各族广大农牧区生产第~线、农牧区扫盲、日常交流、文学艺术、基层宣传广播、卫生防治、普及法制知识等许多方面,功能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出现了文字真空半真空现象。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语境下,如果不填补文字真空,势必严

重影响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文盲是不可能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凡汉文功能减弱或达不到的地方,正是少数民族文字可以发挥功能的地方。两种语言文字互补,使少数民族多条渠道沟通现代科学信息,对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这就是文字功能互补论的依据及其基本点。从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互动

的角度看,功能互补论无疑也是正确的。又如文化断裂现象,这是历史上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的少数民族如壮族就缺乏全民族通用的民族文字作韧带,文化遂发生断裂现象。虽然断裂并非断\\绝,但其在现代语境下对民族社会的发展的障碍是明显的。总的来说,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理论来阐明民族文字的功能,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时期,这是推行民族文字的理论依据,因为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提出的上述论点,是经过多年思考的,并且得益于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既是个人的观点,就不可能没有疏漏,今予面世,意在抛砖引玉,求得名家的指教,并供读者参考。

本论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着重从理论上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探讨推行壮文的有关理论问题,一共选入了10篇文章。第二部分为“文字篇”,比较全面地阐述壮族3000多年来艰难寻求自己民族文字的历史,阐述三种文字产生的年代、历史背景和基本形态、结构及造字方法,介绍了古壮字文献的分类、内容及价值;综述壮语的基本知识,壮文的创制、结构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为“推行篇”,着重阐述推行的方法、推行的领域和推行的成果,指出尚存应当推行的空间。这些学术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中个别地方做了一些修改、订正和补充,但不作重大改动。限于时间和个人的条件,还有若干领域自己来不及研究,例如,壮族和国内及国外民族发展民族文字的情况对比,壮文和其他民族文字的对比,都只好暂付阙如。壮文本身的完善问题、借词问题、壮汉翻译规范问题,也未能予以展开。本论文集只着重围绕推行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给政府部门、推行单位、研究专家和广大群众提供参考。望各方赐教。\\关于民族文字与民族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壮族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对人类是有过贡献的,比如水稻,人们未必想到水稻的种植,世界上最早的是壮族的祖先。最近,美国十一月份《读者文摘》十一日号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大米颂》,歌颂大米,这篇文章又重申了这个观点,虽然没有提到壮族。在《大米颂》里面透露了一个情况,现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当中,有一半以上吃大米饭,我们祖先最早种植出来的水稻,现在被全世界一半人口当作主食,我们这个民族光荣不光荣呢?我认为很光荣。光人口多是不行的,要有所贡献。为了论证水稻种植的起源,曾经有两个农业史专家即西欧的墨里尔和我们中国的丁颖,专门到岭南来沿着西江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有野生稻,证明这片土地就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比浙江河姆渡遗址(七千年)的稻壳还要早得多。最近还有几篇文章,包括《云南社会科学》的一篇文章公开提出来,水稻种植最早是壮族祖先。岭南越人最先种植出水稻,先秦传到日本,日本学者称之为“稻米之路”。然后经过中国与东南亚交界的弧形地带传播到全世界。我们祖先为中华民族也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所以我觉得作为瓯骆人的后代很光荣。当然贡献不止这方面,在我的〈〈壮族文化概论〉〉里面,物质文化我列了十三项,精神文化我列了十六项,一共是二十九项,都是比较大的贡献。今天在这里来不及讲了,因为我的《壮族文化概论二》一共要讲三个月才能讲完。壮族不仅在种植水稻方面,还在淡水鱼的养殖、海洋的开发、森林的开发、动物的驯养、冶炼铸造、棉麻纺织、土特产的开发、水利、航运等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千年前我们的铸造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世界上的古代大青铜器有一个鼎王,这就是汉族的司母戊鼎,八百多公斤。二王呢?就是壮族祖先铸造的一个六百斤铜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这个铜鼓有多大?打个比方,像穆铁柱这样的运动员躺在鼓面上,把手脚都伸开也露不出边来。石钟健先生前几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壮族祖先——越人,很早就从南海北岸(现在我们的合浦、北海一带)出海,经过太平洋中部一个半弧形的地带即印尼、斐济、新西兰的北部这个链条地带,直到南美,可能几千年以前就到了南美洲。这就是说壮族的祖先在航海技术上,早期就是很高超的。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前些年联合国想召开一个纪念哥伦布发现南美洲500周年大会,这个大会硬被我们几篇文章给冲垮了,没开成。美国专家说,三千年前越人早就从南边到南美了,你500年前才到南美,你算什么呢!你不要开这个会了,开这个会要丢脸。提议的人缩回去了。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对国家、对人类都作出过贡献。在精神文化方面,现在大家知道的花山、铜鼓是很有名的,我就不讲了。讲一讲我们的兵制兵法,我们的《岑氏兵法》也有名得很。明代瓦氏夫人用我们的兵法带六千子弟从田州千里迢迢到苏淞一带去打倭寇,那倭寇打仗凶得很,上阵的时候把上衣脱光,身上还画虎啊蛇啊什么的,哇呀乱叫冲上来,厉害得很,但碰上我们的壮族子弟,他们就没有办法,第一仗我们打了个大胜仗,斩敌三千,为抗倭以来第一次大胜仗。带头冲锋陷阵的瓦氏夫人是位老太太,都五十八岁了,还拿双刀,带领六千壮族子弟去冲锋陷阵。打倭寇功劳最大的是戚继光,在戚继光的兵法里面有瓦氏夫人的一个阵法叫鸳鸯阵,戚继光特地用鸳鸯阵来打倭寇,很有效。我们壮族的这些贡献,我们过去没有机会讲,没有机会研究。

但是我们令天回过头来看,这些贡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呢?是在自然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我们祖先在历史上有过这样的贡献,那么我们这些瓯骆人的子孙,在“四化”中要不要做出跟我们人口相称的贡献呢?我认为是应该的!如果光说你人口多,你贡献不大,那你怎么光荣?在自然经济对代,农家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我种的水稻比你还早,种得比你好。所以古书上反复地讲,壮族有些地区“同之齐人”,就是跟上齐人水平。齐人是历史上南方对汉族的称呼。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民族各方面发展的弊端显露出来了。虽然成绩也不小,但跟先进地区比,壮族的发展慢了。同样是在党中央的路线之下,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速度就是不一样。浙江上千个青年运输联合体把浙江的经济搞得热火朝天;河北太行山应用河北农大的科技支援,农业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在《人民日报》头版上有刊载,大家都见到了。而我们壮族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为什么在现在没有发生作用呢?就因为出现文字真空。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新的时期,在中央新的方针之下,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整个广西、整个民族经济在全国靠近前而不要倒数第几个,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每个壮族同志深思。历史原因很多我今天就不讲,包括反动派的压,包括我们工作的失误,这些东西张顾问他们都讲过了,我就不讲了。我讲其中的一个重大原因,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通行的文字。那么同志们是不是说我把文字看得过高了,不是的。文字是什么呢?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它更重大的作用,它是民族认同的符号,民族文化的韧带。韧带本指连接我们两个骨骼的筋腱,这两块骨骼没有韧带就连不上了。民族的文化是个系统的框架,这个框架各个环节的联系从历史的纵向和断代的横向来看,主要靠民族文字,假如没有这个民族文字或者不成其为完整的系统,那这个框架就散了,所以说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韧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