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庄严无忧尊者
释义

庄严无忧尊者:

五百罗汉第贰拾捌尊庄严无忧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在佛教经典中,”庄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具德义,一是衣饰义。也就是说,以善美饰国土,以功德饰衣身曰庄严。尊者达到了庄严与无忧的统一。其佛性的修炼达到了完善的境地。其中最常用的是装饰美盛、端正尊严之义。端正尊严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品德;内由外显,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现庄严的面相。”忧“是指忧愁烦恼,这是应该加以摒弃的,否则就会如《智度论》卷二所说,”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尊者刻苦修习禅定,不仅自己摆脱俗世的忧恼,还尽力将众生之心从”忧海“中拯救出来,他庄严的面相正是为了向众生昭示摆脱忧恼之后的静谧平和的心理境界。

生平

庄严无忧尊者,原名叫做阿僧迦,是古印度的佛教理论家,他的著作《庄严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佛教经典中,“庄严”通常解释为装饰美盛、端正尊严,不仅指外观形象的端庄,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庄严论》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现庄严地面相,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庄严无忧尊者所生活的时代,佛教已经在印度很兴盛,然而当时有几个小国,却因对佛教怀有误解,迟迟不愿意接受。他们以为,佛教提倡四大皆空,如果所有的百姓都“四大皆空”,抛下了分内的工作,那国家岂不是将要灭亡了。《庄严论》的问世,为他们的疑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书中说,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每个人也都爱自己的国家。佛教教育人不贪恋富贵,多积德行善,正可以使人们丢掉私欲,而培养爱国之心。《庄严论》的佛教爱国说流行开来后,使那些小国的国王放弃了成见,成为佛教的积极拥护者。

《庄严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佛教具有美化国土的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它的一切设施和用品必须具备美丽庄重的外观。所以寺庙建设应该宏大壮丽,里面的装饰应该富丽堂皇。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佛祖的伟大,善男信女身在其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敬畏之心。庄严无忧尊者的这些理论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现在人们看到的寺庙无不宏伟庄严,佛像无不端庄静穆。置身于金碧辉煌的神殿中,人们仿佛沐浴在来自天界的神圣光辉之中。

庄严无忧尊者的塑像姿态端正、神情怡然,那种超越凡尘的气质正表现了他内心的庄严。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安然静坐,左手笼于袖内置于膝上,右手曲臂结印。尊者浓眉锐目,法喜交盈,神情庄严高贵。尊者德行庄严,能使众生摆脱忧恼,获得静谧与平和。

禅诗:

生来性格最坦荡,为人诚挚美名扬。

方便于人方便己,无忧消遥保安祥。

偈解:

天生性格坦荡,待人诚挚热情,所以能得到较多赞誉。与人方便既是自己方便,如此方能无忧无虞,永保逍遥、平安与吉祥。

得此偈者,心中多有不宁,常自心中生出无端忧烦,应反思自己,是否私心太重,虑事偏执。须知多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才能使自己少羁绊而多吉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