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主体性:与历史同行
释义

《主体性:与历史同行》力图从人的主体性的历史生成来阐发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真实内涵,来展现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所实现的从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的现成性思维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生成性思维的根本转换。让我们才能够深切地领会在主体性问题日益显露的当代,马克思历史生战的主体性思想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版权信息

书 名: 主体性:与历史同行

作 者:赵海英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811192988

开本: 16

定价: 19.00 元

内容简介

《主体性:与历史同行》力图从人的主体性的历史生成来阐发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的真实内涵,并通过对“缺乏历史之维的传统主体性解析”,“主体性生成的思维方式”,“主体性生成的历史过程”、“主体性生成的社会理想”以及“主体性生成的历史困境及其当代启示”等五个办面的考察,来展现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所实现的从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的现成性思维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生成性思维的根本转换。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深切地领会在主体性问题日益显露的当代,马克思历史生战的主体性思想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赵海英,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1977年4月出生,l995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系,1999年获哲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北京市委礼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工作,曾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了《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没工程调研报告》等多部书籍的编辑工作,承担并参与了中宣部委托的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

目录

导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视角/3

第一章传统主体性:缺乏历史生成之维的追问/7

一古代、中世纪哲学对主体性的超验性理解/7

(一)古希腊哲学:主体性在本体论追求中的萌芽/8

(二)中世纪哲学:主体性在宗教神学中的迷失/14

二近代旧唯物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直观性描述/16

(一)自然唯物主义在物质统一原则下对主体性的敌视/18

(二)人本唯物主义在感性直观基础上对主体性的体认/2l

三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先验性概括/27

(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28

(二)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33

(三)黑格尔:“实体即主体”/38

第二章主体性的生成:一种思维方式/49

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生成性/49

(一)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现实的人,,/52

(二)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改变世界,,/56

(三)马克思哲学的旨趣:“人类的自由解放”/61

二马克思对主体性的历史生成性理解/66

(一)主体性:在不断的生成中/67

(二)历史:主体性生成不可或缺的中介“底板”/70

三主体性在马克思历史生成思维方式下的现实化/74

(一)从“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76

(二)从“人的实践”到“实践的人,,/79

(三)从“历史的人”到“人的历史’’/83

第三章主体性的生成:一个历史过程/90

一主体性历史生成的根基/90

(一)人的主体意识的历史觉醒/91

(二)人的主体地位的历史确立/95

(三)人的主体能力的历史发展/103

二主体性历史生成的阶段/108

(一)人的自在存在与群体形态的主体性/109

(二)人的自为存在与个体形态的主体性/114

(三)人的自由存在与类形态的主体性/119

三主体性历史生成的张力/124

(一)主体性与历史的互动/125

(二)主体性的历史生成:“流”与“变”的统一/128

第四章主体性的生成:一种社会理想/134

一主体性理想的历史前提/134

(一)外在的物质前提/135

(二)内在人的自我前提/138

二主体性理想的历史序幕/143

(一)生态文明的主体性的形成——走向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144

(二)交互主体性的确立——建构主体间性/149

三主体性理想的历史样态——共产主义/155

(一)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155

(二)共产主义是人的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有机结合/158

第五章主体性的生成:历史困境与当代启示/163

一主体性:从“非理性生成”到“历史性生成”/164

(一)现代人本主义对主体性的非理性解读/164

(二)主体性在“生活世界”的非理性生成/178

(三)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性生成/181

二主体性:从后现代“黄昏”到当代“黎明”/184

(一)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冲击/185

(二)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性的特定含义/188

(三)历史生成的主体性的当代启示:无法消解的主体性/194

小结/199

主体性的生成:走在途中/199

参考文献/203

后记/211

……

文摘

康德认为人是自由、解放的主体,但自由存在于彼岸,只能追求,不能实现。而马克思这个命题的意义恰恰在于把自由、解放归属于人的特性,把外在于人的抽象自由还给了人。自由与解放不是高卓于人的外在决定,也不是人的主观玄想,它是人自身“类生命”的存在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要求。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动物的生存与自然同一,动物的生命活动受自然界直接规定,因而是“他由”的自然过程。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对象,人能通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来实现自我生存与发展,人自己是自己存在发展的根本理由。①这样,自由与解放“对于马克思来说,已经不是解释世界的抽象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生活的目的与实现,就是人本身。”④

其次,马克思将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获得奠定在了实践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是因为实践不仅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时敏锐地注意到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得实践的意义,认为人的活动只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的立场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只把人看作是消极适应自然界的“感性的对象”,阐明了人是能以自己的“自主活动”来改变自然界,从而从自然界中分化和解放出来的自由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变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①人的实践过程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调控过程,是人通过实践,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去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根本上变革人与世界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为世界的完善化,也表现为人自身的完善化,是这两个完善化的统一。这种通过实践所实现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自由、解放境界的实现。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解放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另外,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历史性。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创造过程就是人逐步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