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后刺长蝽
释义

生物简介

竹后刺长蝽,拉丁学名为Pirkimerus japonicus (Hidaka),是异翅目长蝽总科长蝽科的生物。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东南亚等国。天敌有蜘蛛和蚂蚁。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而光亮,被有金黄色长毛。雌虫体长9mm,雄虫8mm。单眼和复眼均为淡红色。触角、足、晚前胸和中胸基线黄褐色。触角第四节除基都1/4外,其余均为深褐色,革片顶端一半的基部,后端和膜片中都有一淡黄色的横带,膜片的顶端和鹅脉为白色。小盾片中央有一达到顶端的隆起。膜片上无毛,翅脉不达到顶端,后胸不光亮。腹部腹面有密集的斑点。雄性生殖器为淡红色。

卵:长圆形,1.2-1.3mm。乳白色。竞表光滑。

若虫:末龄若虫长7-8mm。黄棕色,前胸背板深褐色。翅芽发达。腹部腹面暗红褐色,被金黄色长毛。

生活习性

此虫在逝江仙居县1年发生4代,以若虫和少数成虫在被寄生的竹秆内越冬。越冬若虫子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4月上旬成虫钻出虫孔。各代成虫出现期分别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若虫危害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越冬若虫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也偶尔取食危害。

竹后刺长蝽钻入竹杠的竹节内危害,故被害竹一定是被竹笋夜蛾幼虫、一字竹象虫成虫危害后的竹笋所长成的竹。

成虫出孔时间多为8-10时。出孔后,先在竹杠上停留2-3分钟,然后展翅飞行,转移至另一竹秆内交尾产卵。飞翔力差,但善爬行,当飞至附近竹上时,则沿竹秆向上爬行,寻找蛀虫孔,钻进竹节内。一般成虫寻找配偶转居新的竹节时,多系雌虫先进虫孔,雄虫在旁等候而后跟随进孔。新寄生的竹节内,雌雄性比为1︰1。老竹节内寄生成虫数最多,一节可达93头,雌雄比为54︰47,也接近于1︰1。成虫配偶后,在竹杠上未见交尾现象,显然交尾是在竹节内进行的。

成虫在竹秆内壁上产卵,为避免竹节内积水淹没,卵粒都产在竹秆内壁中、上部。卵粒呈片状排列,少数有重叠现象。1头雌虫可产卵60-100粒,最多370粒。成虫交尾产卵后即死亡。卵经3-5天开始孵化,孵化率95-100%。孵化前,卵变为棕黄色至深褐色。群集生活在被寄生的竹节内,吸取竹节内液汁。

若虫经4次脱皮羽化为成虫。第一次脱皮,从头部纵裂;蜕呈灰色,附着在竹节内壁上。以后3次脱皮,治头部至前胸背板纵裂;蜕呈棕黄色,附着在若虫和成虫的足、翅上。成虫则是从前胸背板纵裂处羽化出。新羽化的成虫,腹部腹面棕黄色,l天内变为全黑色。此蝽要求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只有繁殖转移时,才爬出竹节在竹杠上爬行活动。当竹秆被风吹动时,成虫静伏在竹杠上。遇惊动还会分泌出腐蚀性液体,挥发出臭气,以此进行自卫。此虫多奇生在2m高左右的竹节内。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管理,合理采伐,及时垦复,增强竹林抗虫能力;并及时挖除退笋。

2.防治竹后刺长蝽可在各代成虫期施放烟雾剂或喷药,也可从虫孔向竹秆内注射药液,以杀死侵入竹节内的若虫和成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