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猪魏氏梭菌病 |
释义 | 猪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 病原学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 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 培养特性 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流行病学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 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剖检病变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 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 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 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 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 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 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 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 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实验室诊断5.1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 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 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 牛奶培养 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 生化反应 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防治6.1 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 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 加强产房管理 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 药物治疗 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 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 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鉴别诊断7.1大肠杆菌病 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 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 肉毒梭菌中毒症 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 氟乙酰胺中毒 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小结与讨论8.1 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 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