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鹮 |
释义 | 朱鹮(音huán)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中文学名:朱鹮 拉丁学名:Crested Ibis 别称:朱鹭,日本风头鹮,朱脸鹮鹤 二名法:Nipponia nippo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鹳形目 科:鹮科 亚科:鹮亚科 属:朱鹮属 分布区域:中国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固县、汉台区等处) 物种命名:Temminck, 1835 外形特征外表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特征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朱鹮是稀世珍禽,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森林减少和人为干扰等原因,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二十年代人们认为日本的朱鹮已不存在,但后来又发现少量残存于佐渡和能登半岛的个体。1952年日本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1967年韩国政府也将朱鹮定为“198号天然纪念物”。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境内朱鹮绝迹,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后日本血统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去世,日本朱鹮灭绝。可是不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好几只。现在,成群的朱鹮在陕西省洋县快乐地生活着。中国分布因此朱鹮已成为中国特有物种。 在中国,朱鹮曾经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上海、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朱鹮的数量也开始急剧下降。认为朱鹮已经在中国野外绝灭。 1978年,一份有关野生动物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关注。报告里说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的朱鹮已陷入灭绝的境地。在日本,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经死去,动物园里饲养的六只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中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为了查明朱鹮在中国的生存情况,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及其可能存在的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考察队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了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最后终于在1981年5月,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中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余只。 生长繁殖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生活习性习性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 食物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繁殖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鹮现状中国考察队于秦岭地区发现朱鹮后,二十多年中,中国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朱鹮的保护汲取了日本朱鹮保护的教训,采取了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同步走的办法,在加强野外保护的同时,建立人工繁育种群。朱鹮的异地保护方面,1981年在北京动物园开始了朱鹮的人工饲养;1990年开始在洋县朱鹮站进行人工饲养;1995年在上海动物园工程师何宝庆的帮助下朱鹮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2002年30对朱鹮从秦岭南麓洋县来到秦岭北麓的周至楼观台落户;年截止2010年底,朱鹮人工种群800余只,其中陕西楼观台252只,日本新泻178只,陕西洋县162只,陕西宁陕70只,河南董寨54只,浙江德清47只,北京34只,韩国6只。朱鹮的就地保护方面,1981年5月23日在洋县姚家沟发现7只野生朱鹮,同年6月成立朱鹮保护小组,1983年3月成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1986年成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2001年9月成立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省级),2005年8月9日,汉中朱鹮生存区域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保护与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达近1500只左右,其中野生种群700余只。 朱鹮幼鸟 2010年5月,陕西省宁陕县实施异地野化放飞的朱鹮成功繁殖出3只子二代幼鸟。据陕西省林业部门专家介绍,这标志着中国2007年以来实施的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取得成功。 生活环境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它们在水田中觅食,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每年3月到5月是朱鹮的繁殖季节,它们选择高大的栗树、白杨树或松树,在粗大的树枝间,用树枝、草棍搭成一个简陋的巢。朱鹮的巢平平的,中间稍下凹,像一个平盘子。雌鸟一般产2~4枚淡绿色的卵。经30天左右的孵化,小朱鹮破壳而出。60天后,雏鸟的羽翼丰满起来,但还远没发育成熟,它们的羽毛比成熟朱鹮的颜色稍深,呈灰色。直到3 年之后,小朱鹮才完全发育成熟,并开始生儿育女。 朱鹮在19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苏联、中国、日本和朝鲜。中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汉乐府·朱鹭》中曾写道:“朱鹭,鱼以鸟。鹭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可见当时朱鹮是很常见的水鸟。但在近100 年间,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早在1960年就已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的名单。 保护情况分布: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个体。说来也巧,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一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到地面后,鸟类学家们立刻把它拣回,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鹮,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被收入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期成为课文。 在经验丰富的饲养员的精心护理下,小朱鹮顺利地成活下来。说来很有趣,在住房很紧张的北京,小朱鹮的“住房”却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舍和一个5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房间通风朝阳,环境舒适安静。人们还给小朱鹮准备一张床,那是一根跟地面平行的栖木,长2.5米,离地面1.2米。饲养员们给这只小朱鹮取名叫华华。华华的胃口非常好,它还很小时一天就能吃掉300 克食物,它最喜欢吃泥鳅和蝗虫。小华华逐渐长大了。白天,它常在栖木上走动,只是在吃东西时才落到地面上。小华华同饲养员的关系很好,每天饲养员给它喂食时,它都要先同“主人”玩一会儿才去吃食。如果在喂食时华华在运动场中活动,饲养员只要打个手势或发个信号,华华便自动飞回家室内“进餐”。长到两、三岁时,华华已经是个体格健壮,羽毛鲜艳的:“大小伙子”了。 小华华在北京动物园受到人们精心地照顾。那么在野外,华华的伙伴们情况又如何呢?在中国,自1981年以后,野生朱鹮受到良好的保护。陕西洋县已经成为著名的朱鹮之乡,人们在那里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朱鹮在保护区内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到1985年5月,洋县已有17只朱鹮,而截止到1989年3月,中国境内的朱鹮已发展到40多只。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鸟类保护运动的重大成就。 1985年10月,已经4 岁多的华华有了对象,它就是日本朱鹮保护中心的雌朱鹮阿金。10月22日,华华抵达日本东京,一时间,朱鹮华华赴日相亲的消息在日本引起轰动,把日本的动物自然保护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相关邮票相关介绍最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邮资信封在陕西汉中洋县发行。邮资封主图为两只栖息的朱鹮。 朱鹮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姚家沟、金家河、三岔河等地。据1984年统计,世界上只有20只,大部分都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鹤群体”。 朱鹮体态朱鹮,又称朱鹭、红鹤、朱脸鹮鹭、日本凤头。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最北为西伯利亚北部(北纬5030),最南为台湾东部(北纬2030)。20世纪70年代,西伯利亚和朝鲜半岛已无野生的。朱鹮被视为吉祥之鸟。它的体长80公分,体重约1800克。通体白色,两翅与腹部及尾渲染着美丽的朱红色泽。嘴长约17厘米,尖端微向下弯曲,脸裸呈红色。枕部有数十根柳叶状的羽毛延伸,形成羽冠。腿与爪亦为朱红色。喜欢栖于浅涧和稻田中觅食水生昆虫。多结伴成群翱翔。 在中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记录,但20世纪60~70年代,各地均未遇见;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当时仅残存7只。朱鹮生活在水田附近及沼泽地和山区溪流附近,平时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寻找食物时,才到水田、溪流沼泽地上。鸣声似乌鸦。飞翔时,头向前伸,腿向后伸,鼓翼飞行。朱鹮的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还兼食植物性食物,如米粒、小豆、谷物、草籽、芹菜、嫩叶等。 1981年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以来,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在陕西洋县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1986年改名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对自然界朱鹮种群进行保护。朱鹮,被誉为“东方瑰宝”、“东方宝石”。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鹤列入“国际保护鸟”。如今,朱鹮保护区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几百只。上世纪80年代国家邮政局曾发行了1套3枚的《朱鹮》邮票;后来有发行了1套5枚的回音卡明信片,都展示了朱鹮的风姿。此次发行的《朱鹮》专用邮资封,则是近距离地展示了朱鹮的美丽英姿,让人恩爱有加。 日本也先后于1960年、1981年、1999年和2009年发行过5枚邮票和1枚小全张。电影《汉中朱鹮》更名《远来的神鸟》广龙导演执导《新柳堡的故事》刚刚杀青不久,导演广龙又马不停蹄地筹拍下一部剧作,新电影的名称拟定为《汉中朱鹮》,主要讲述中日两国共同保护珍稀鸟类朱鹮的一段感人事迹。据广龙导演介绍,影片将邀请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主演。高仓健再次演绎中日友好故事汉中出生的广龙导演一直对家乡题材情有独钟,之前就有意拍一部关于三国题材的家乡电影,但因高希希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和电影《三国?荆州》的筹拍等导致同类型题材泛滥成灾,为避免跟风不得不将原有计划搁浅,转而筹拍一部关于朱鹮的故事,影片名称拟定为《汉中朱鹮》。 《汉中朱鹮》将由国家林业部、陕西省林业部和汉中市政府联合拍摄,欲邀请日本演员高仓健出演男一号,讲述由高仓健扮演的男主角为保护日本圣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汉中,为两国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故事。高仓健曾在张艺谋《千里走单骑》中有过日中合作的友好先例和精彩表现,此次影片相信一定值得期待。 促进中日紧密合作《汉中朱鹮》意义重大朱鹮是稀世珍禽,喜欢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因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朱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本、朝鲜、前苏联等地的朱鹮已先后灭绝,目前为中国仅存,大多分布在陕西汉中地区。 为了保护朱鹮,中国同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展开了密切合作,朱鹮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曾先后赠送或“借”朱鹮给日本,在今天的世博会里,日本馆更将朱鹮作为自己展馆的主题。但对于汉中地区的老百姓而言,未必能很好的意识到保护的意义,很多因保护朱鹮而采取的限制措施都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汉中朱鹮》的拍摄,不仅有利于促进中日进一步友好合作,对于汉中地区的老百姓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保护价值简述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和观赏利用价值。关于动物的价值,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动物物种的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价值、观赏娱乐价值、生态生物学价值、科学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负价值等方面。朱鹮属鹳形目鹮科。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古老的鸟仙。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现存的仅有大约16属26种。朱鹮的价值依然表现在生态生物学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等几个方面。 生物学价值朱鹮的生态生物学价值。依据马建章等提出的动物物种生态价值的5个评价标准评述,朱鹮仍是一个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动物物种,对于自然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物链中朱鹮处于顶级位置,以小鱼、泥鳅、小虾、青蛙、蟋蟀、蝗虫、田螺等为主要食物,对控制猎物种群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朱鹮易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朱鹮的自然生产力较低,而物种稀有程度明显增高。物种的数量多少是衡量它价值的核心数量标准,与稀有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目前,世界上仅有陕西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近400只野生朱鹮,其它所有的人工种群都来自原来重新发现的7只个体的后代。虽然朱鹮的濒危局面有所缓解,但不足以维持一个物种稳定繁衍的种群数量。无庸置疑,朱鹮的稀有程度和由此判别的物种价值是最高的。 人文价值在朱鹮的人文价值中,朱鹮给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和机会。仅它的发现和拯救过程就让科学界兴奋不已。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动物物种,在具有很高生态价值的同时,仍然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科学、经济、文化、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 研究历史围绕朱鹮的科学研究自十九世纪就开始了,只不过到20世纪80年代才红火于日本和中国。通过对其生态分布、生理解剖、繁殖、历史变迁等项目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从朱鹮的濒危的因素着手,逐步深入了掌握了朱鹮的拯救措施,为其它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朱鹮的美学价值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诗歌和自由想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美。充分利用它便可创造相当的经济价值。朱鹮神态优雅,体形端庄,在给人们审美需求之时,必然带给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朱鹮在对内开展宣传教育、对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公益价值。 朱鹮在日本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洁白的羽毛,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加上细长的双脚,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直译为“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足见朱鹮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更有古代《日本书记》中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 朱鹮灭绝朱鹮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使日本的朱鹮濒临绝灭的困境。1967年,鉴于当时朱鹮数量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日本在新易县佐渡岛建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当时,除人工饲养的朱鹮外,日本还有野生的朱鹮. 但是到1978年,野生朱鹮产的卵很多不受精,不能孵化。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鹮,这些幸存的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岛。1981年,又有2只朱鹮死去。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政府决定把6 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他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精心的饲养使朱鹮再度繁衍。但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1982年8 月,佐渡岛保护中心有5 只朱鹮,到1985年只剩下3 只。这3 只朱鹮平均年龄12.5岁,两雌一雄。一只雌鸟叫阿青,因为身患风湿病,脚已经病变损坏。另一只雌鸟叫阿金,它跟雄鸟阿绿配成一对。虽然阿绿身体健壮,每年都跟阿金交配,但是阿金就是不产卵。这也难怪,阿金年龄偏大,已经18岁了。看来,单凭佐渡岛这三只老弱的朱鹮是拯救不了日本的朱鹮的。因此,华华的日本之行,对面临困境的日本朱鹮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日本鸟类学家希望年轻的华华能跟阿金相亲相爱,繁衍后代。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关于华华和阿金的消息很少,看来要使日本朱鹮得救,还要人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交换活动朱鹮 - 中日朱鹮交换活动 1981年,陕西省发现了7只朱鹮,中日两国开始协商保护事宜。同年,同样偶然的是日本佐渡残存的5只朱鹮全部被捕获。85年从中国借来了花花等3只朱鹮,但是这次“国际婚姻”失败了,到95年时只剩下了阿金1只,让日本产朱鹮延续子孙的梦想一度濒临破灭。 1998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后,2000年10月访日的朱镕基总理又将美美(雌)“借”给了日本。从赠送到借贷,其过程和熊猫一样。 2002年,新泻县环境部的堀井道夫说,“日中双方都有交换雏鸟的需要,但是提到朱鹮,就很容易成为外交问题。”“今年发生了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沈阳领事馆事件,已经不好说话了。不过今年是恢复邦交30周年,应该还有借贷的希望。” 曾经担任佐渡朱鹮保护会长的佐藤春雄则说,“不要再刺激中国了。” 2007年11月15日,日本环境省于宣布,自2003年4月以来因禽流感中断至今的日中朱鹮交换活动将重新启动,中国将于18日向日本赠送两只朱鹮,而日本则将在20日把13只朱鹮送往中国。 据悉,此次日方送出的13只朱鹮是2000年自中国获赠的“美美”(雌性)的孩子,它们陆续出生于03年至07年期间,出生后便一直由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位于新潟县佐渡市)饲养,其中8只雄性,5只雌性。中方赠送美美时,双方曾约定“其生下的幼鸟由日中两国平分,奇数只将归还给中国”。 而中方此番赠送的朱鹮为雄雌各一只,年龄均为4岁。中国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将组成6人代表团随行护送,19日双方将在佐渡市举行交换仪式。今后这两位“新客人”也将由佐渡朱鹮保护中心负责饲养。 2007年4月日中首脑举行会谈时就重启朱鹮交换活动达成了协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时表示将向日方另赠两只朱鹮。 相关诗歌最后的朱鹮是时候了. 水泽越来越遥远.天旷云低 四野静寂. 只有过往的风,絮絮诉说楼群的成长 霓虹闪烁,餐桌满面油光 道路已经逼仄. 优雅的舞台被猎枪占领 高贵被两排牙齿咬碎 振翅高飞,飞不过精心编织的网 蓝天,成为眼中最后一道明丽 让白的白成一道光 刺痛那些空洞的眼睛 红的红成一滩血 染出展览馆的一幅画 可爱的小女孩,轻轻念着: 最后的朱鹮 汉中朱鹮赋朱鹮有6500万年生存史,原系候鸟,曾广布东亚,后几认绝灭。1981年5月,鸟类专家刘荫增率团历经5年跋涉,在汉中寻得7只,此时已变为留鸟,经全力救护现种群已近2000只。为歌咏救亡之丰功及朱鹮之善美,特作此赋。 天府汉中,中华地央,天宠佳壤,毓秀家邦。秦巴拱围,汉水荡漾;金瓯玉盆,温润和爽;草木竞长,生灵乐享;猫熊金猴,齐栖此乡。洋县姚村,层峦叠嶂,地僻林旺,桃源净疆;苍天有情,造化有意;七只朱鹮,不再徙翔,世守此乡,幸免族殇。惊世发现,保种有望;专家咸集,乡民共襄;设区保护,朱鹮至上。禁药限肥,农事礼让;专家相继,青丝成霜;朱鹮复旺,举国荣光。 吉祥朱鹮,中华瑰宝,雅贞和寿,四德善鸟。凤冠长喙,赤颊朱腿;外披雪羽,内着红衣;形似仙鹤,质如白璧。翩翩起舞,曼妙仙姑;跚跚作步,轩昂交甫;娴静似云,淡定若菊。痴男烈女,不离不弃,配偶罹难,鳏寡不续;圣洁如玉,感天动地。觅食田畔,栖息堂前;喜鹊和鸣,白鹭比肩;人鸟同乐,友善无间。翱翔山南,戏水北滩;心无杂念,恩爱绵绵;三十馀年,鸟类寿仙。 保护级别《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诗词朱鹭,鱼以乌①,路訾邪②鹭何食?食茄下③。不之食④,不以吐,将以问谏者⑤。 题解本篇属《铙歌十八曲》,原列第一。《乐府诗集》收入鼓吹曲辞。是一篇咏谏鼓之作,"盖因鼓饰以鹭而名曲"(《乐府诗集·朱鹭》题注)。鹭,水鸟名,嘴尖而直,颈长而细,善捕鱼。古时常用朱色鹭鸟作为鼓上的纹饰。 注释①以,同"已"。乌,通"歇(wo)",食而欲吐之意。~说,"鱼以乌"与下"路訾邪"皆为表声之词,无意义,见下注。 ②路訾邪,明徐祯卿《谈艺录》:"乐府中有妃呼稀"、'伊阿那'诸语,本自亡(无)义,但补乐中之音。"此处"路訾邪"亦属此类。 ③茄,古"荷"字。 ④不之食,犹言"不食之"。 ⑤问,存问,赠送。谏者,向君王进言、规劝之人。 评析古时朝廷设有谏鼓,谏者击鼓以入。所谓"禹立谏鼓于朝"(《管子·桓公问》)、"尧悬谏鼓"(孙楚《反金人铭》),可见此传统出现之早。至于谏鼓何以用鹭鸟为饰呢?其象征意义已难深究。《谭苑题醐》谓"汉初有朱鹭之瑞,故以鹭形饰鼓"。而清陈沆则说:"饰鼓以鹭,取其得鱼而吐,犹直臣闻里外臧否,必入告其君也。"(《诗比兴笺》)虽属推测,但比照此诗,不能不承认其确有妙悟。然此诗写朱鹭含鱼,"不之食,不以吐",显然已借题发挥,讽刺那些谏臣,"貌似欲言,实则不然","失谏者应尽之责"(郑文《汉诗选笺》)。诗虽为咏谏鼓,但通篇落笔全在鼓饰,紧扣图案中朱鹭之形状,抓住朱鹭吞食鱼儿之特征,达到既传鹭鸟之形,又见作者之意的目的。构思新颖曲折,词虽简古而意颇深刻,是一首成功的早期咏物之作。 文学文章《朱鹮飞回来了》入选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讲述的是科考队员在中国秦岭发现朱鹮的艰辛历程。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