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志荣 |
释义 | 1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中国,叫朱志荣的人有很多,本词条共记载了6位,他们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朱志荣、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朱志荣、广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朱志荣、 宁波东睦新材料集团公司财务部部长朱志荣、同济大学化学系研究员朱志荣等。 ◎ 介绍朱志荣,男,1961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原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1998 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独著出版过《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导论》、《西方文论史》、《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等专著多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 90 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编过《中国美学简史》等教材多部,获得过中国图书奖、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项。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 和《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等项目多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 主要著作专著: 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 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 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 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 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编: 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 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 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论文(100余篇)主要有: 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 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 5《谈“清空”》,《学语文》1989、6 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 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 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 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 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 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 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 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 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 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 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 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 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 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 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 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 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 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 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 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 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 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 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4 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 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 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 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 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 书评: 1.《西方悲喜剧研究的新收获——评<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光明日报》1998年2月7日。 2.《美学范畴史研究的范导性著作》《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13日。 3.《一部有独特体系的美学理论著作——读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文汇报》1995年8月12日。 4.《探求审美意象的文化源头——读〈意象探源〉》《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2月21日。 5.《历史与逻辑的交织》《人民日报》2003年7月31日。 6.《理、趣融合开拓创新——评李祥林《元曲索隐》《四川戏剧》2005年第1期。 7.《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学术界》2007年第5期。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 介绍朱志荣 1934年7月生,初中毕业,现为鱼类生态学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 1972年,参加了东湖渔业高产稳产及水体生物生产力的研究(具体负责东湖主要凶猛鱼危害性的研究), ◎ 所获奖项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二等奖;1983~1985年,参加了提高中南海渔类质量和产量的研究,具体负责渔业增产和捕捞的研究,1985年通过国家级鉴定,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六五”攻关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1985年与日本国合作研究东湖水质管理和合理的鱼类生产生态学,为估算东湖鱼类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工作单位: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3 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介绍朱志荣 1938年生,浙江宁波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水电医学内科学会委员,水电医学杂志编委。1961——1973年任山东省泅水县人民医院医师、科室负责人;1973年任主治医师、内科主任、副院长;1986年调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任内科会主任医师、科主任;1993年晋升为内科主任医师。录入山东省高级卫生人物志。《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辞典》及《国际优秀医学人才辞典》。现从事心血管专业工作。冠心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并多次在省部级以上及会议发表各种研究资科。 ◎ 贡献自1964年开始在国家级、省部级杂志与各学术交流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如“口唇周围、颊粘膜、指趾黑色素斑点——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山东电业职工健康人群HBAg携带与多聚人血白蛋白(PHSA)受体检测”、‘源发性肝癌、手术后肝癌血清铜锌改变”、“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活性乙型肝炎”、“血清BHedB2——球蛋白测定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意义”、“急性心肌梗塞105例临床分析,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43例疗效分析”、“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冠心病人血清AIUA:I,AIUBI00水平及其意义”、“BIE频谱仪对冠心病诊断价值“、“T向量环改变诊断早期冠心病临床意义”、“高血压,冠心病对左室重量影响”、“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关系临床研究”、“LP(a),OXLD与冠心病关系”等论文。并主编《医学考试复习题集》一书。 4 广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男,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广东省麻醉学会委员,广州市麻醉学会常委,从事麻醉专业二十多年。擅长于临床麻醉,急救复苏及晚期癌痛的治疗。主持及在研的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 5 浙江宁波东睦新材料集团公司总经理男,1965年出生,大专学历,会计师。1986年8月进入宁波粉末冶金厂,曾任宁波粉末冶金厂财务科副科长、东睦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公司董事会秘书,宁波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财务总监、财务部部长。 宁波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6日召开四届一次董、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决议:聘任朱志荣为公司总经理。 6 同济大学化学系研究员◎ 简介1964年生,籍贯浙江湖州,理学博士。曾承担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副组长(97-556-02-02),国家973项目负责人(2003CB615802)。获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1),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2),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5)。 ◎ 简历1980年9月 ~ 1984年7月,学士学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分析化学专业 1987年9月 ~ 1990年2月,工学硕士学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 2002年9月 ~ 2005年12月,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 2000年10月 ~ 2001年9月,英国Cardiff University 化学系G. J. Hutchings 催化团队研究 1984年8月 ~ 1987年8月,浙江菱化集团公司从事无机/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工作 1990年3月 ~ 2006年7月,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从事催化、分析、有机合成研究 2006年8月 ~ 2007年9月,美国Rohm and Haas中国研发中心催化与分离技术经理 2007年10月~ 同济大学研究员 ◎ 研究内容1. 高选择性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多孔分子筛择形催化; 2. 酯化、水解、醚化、烷基化和水解等反应的新型固体酸/碱的绿色催化; 3. 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表面的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技术; 4. 可控纳米高分散体的催化剂制备技术; 5. 催化剂原位表征技术 6. 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吸附分离纯化。 ◎ 研究方向一、 催化理论 多相催化动力学、选择性催化制约因素、催化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表面金属粒子变化及迁移、催化反应器与催化性能、原位/探针反应催化表征 二、 催化剂制备技术 催化剂的复合孔调变、催化活性中心分布控制、催化活性组份高分散技术、表面金属粒子调控 备注: 发表论文与专利情况: 1997年至今, 在国内核心期刊、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形式发表论文共3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国际刊物12篇; 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共35项, 催化剂专有技术2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