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运兴 |
释义 | 朱运兴 简介(Too Joon Hing. 公元1911年——2002年)马来西亚政界领导人。祖籍海南文昌,生于霹雳州怡保市,父亲朱儒林,早年到马来亚怡保经营锡矿业,家财颇丰;母亲钟民,生17个儿女,朱运兴为长子。公元1933年赴香港大学深造,三年后奉父命返回霹雳帮市经营采锡场,公元1954年当选霹雳帮怡保市琼州工会主席,至1974年退休。公元1954年当选怡保市议员,1955年任马华联盟全国执行委员会会员,参与起草竞选纲领。同年当选马立法议员,并任政府教育部部长。公元1956年任马来西亚华人工会秘书长,马、华、印联盟特别政治工作委员会会员,参与起草独立宪法建议书,并任拉扎克教育委员会委员。 参与创建马华公会1949年,陈祯禄、朱运兴等人发起的马华公会在吉隆坡正式成立。马华公会的成立,使华人社会可以通过政党形式开展参政活动,为华人在马来亚1963年独立后继续参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5年,马华公会获得组阁的权利,马华公会成为执政党之一;朱运兴自1955年至1958年连任内阁副部长,并担任第10、11、12、15、16、17、18届常务主席。 1957年,朱运兴代表政府赴美首次出席第十届联合国大会。1965年,他再次被委派为马来西亚驻联合国代表,同年又代表联邦政府赴日本东京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和出席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联合国文教会议。 身为马华公会的领袖人物和国会议员,朱运兴既要固守自己的政治主张、做人的社会良知,还要服从党内的意志。1959年,马来西亚各华人政党的联盟发生危机,朱运兴在争取华文教育权益失利后,便退出马华公会,以此明志。 促成“华玲会谈”1955年的马来亚时局混乱,英属殖民地马来亚独立运动出现,为了促成国家政治和百姓生计的稳定,朱运兴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了当时马来亚共产党的宣传主任陈田,促使以陈田为代表的马来亚共产党答应与政府谈判,安排了在马来亚轰动一时的历史事件—— “华玲会谈(Baling)”(1955年12月28-29日),出席谈判的代表有当时代表政府的首席部长东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马华总会长敦陈祯禄爵士、新加坡首席部长马戴卫马绍尔爵士(David Marshall)和哈密祖末(Hamid Jumat)。马共的代表则为陈平、拉昔迈丁(Rashid Maidin)和陈田。 东姑坚持要马共缴械,走出森林,虽有特赦,不过放下武器的马共人员必须接受调查或受一定时期的拘留;同时完全否定马共可成为合法政党。由于当时联盟政府无法接受马共不用投降字眼等的要求,和谈无疾破裂告终。 维护华人权益1957年,马来亚宣布独立,其制定的《宪法》中规定,只有在当地出生者才能获得公民权。作为马华公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朱运兴带动广大华人团体对此进行坚决的斗争,终于使100多万华人获得了马来西亚国籍和应享有的其它权利。 1959年,48岁的朱运兴在马来西亚政界声誉鹊起,时任马来亚独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但当时的政界排华倾向十分严重,尤其是华人在国会的席位分配不公平和华人子弟就学受到不平等待遇等问题。在1959年7月12日的马华党代表大会上,却变成两派的公开对峙。一派以陈修信为首(后来获得其父陈祯禄的支持),另一派以林苍佑为首。结果在东姑支持陈修信下,林苍佑派一无所有,朱运兴遂退出马华。 推行华文教育朱运兴认为,华文教育乃华族的千秋大业。争取华文教育地位、使华人享有母语教育的平等权,是千千万万华人所渴望的。极不幸的是,经过数十年的抗争,不但未获得丝毫的进展,反而像一只被丢弃于大海中随风浪漂浮的无帆之舟,不但得不到政府的认可与协助,并且每一次政府修改政策,华文教育便陷入更严重的危险境地之中。 1961年,安顺区选举国会议员时,朱运兴以独立人士的身份再次参加国会议员补选,并以反对联盟政府否定华文教育政策的《达立教育报告书》,支持维护华文教育地位的《拉萨报告书》为竞选课题。与此同时,他还联合著名华人教育家、马来亚华校教师联合总会主席(教总)林连玉在各华文报纸发表反对《达立教育报告书》中不合理与不平等对待华文教育的评论,使选民更加了解政府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教育政策,令朱运兴的政治主张和参选活动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在林苍佑与林连玉的支持下,朱运兴以3500余张多数票当选。 在他担任怡保琼州会馆馆长的20余年时间里,1953年发起筹集琼联会会员子女升大学贷学金,组织社团筹募奖贷学基金,使无数的华人贫困子弟免于辍学; 1957年,他担任琼联会主席时,曾亲赴各地劝募,获得87万多元;1964年又倡议用该基金建屋出卖,以所得盈利增加奖贷学基金存量,会员与同乡纷然相应,仅此一举就获利20多万元。 朱运兴,于2002年 5月27日在马来西亚怡保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