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裳
释义

朱裳生于明成化十八年,卒于嘉靖十八年,在十四岁时,正式进学堂读书。成绩相当优秀,终于登甲进士,被当朝授予御史之衔,进都察院。朱裳病逝后灵柩送抵原籍,葬于北陈村东。

人物生平

朱 裳(1482—1539)

朱裳,明代沙河人,字公垂,号安贫子、安斋。其祖籍邢台,后移居沙河。

相关事件

朱裳小时候聪明过人。十四岁入县学,他不以衣食好坏为念,专心致志求学。在县学中他很快成了出类拔萃的学生。1506年,御史顾潜发现了他的才华,写信让府里资助他去京城求学,朱裳喜出望外,风尘仆仆上了北京,为省些盘缠,他不住客店住寺院,自己动手浇水做饭。到京后,他被推荐到翰林崔铣那里学习。朱裳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虚心请教,刻苦研读,同事间的宴请之类他几乎从不参加。几年间学问大进,他以优异成绩博得了崔铣的赏识,被举荐参加礼部的考试。1614年,他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御史。

轶事典故

朱裳向往尧舜盛世,佩服孔子、颜回间的纯真情谊,痛恨邪恶,正直不阿。他在山西(或说河南)巡察盐务时,宦官钱宁派人贩卖私盐,牟取暴利。那时正值宦官司当政时期,钱宁是武宗的干儿子,特务组织锦衣卫的头子,是权倾朝野、万人侧目的人物。但朱裳却依法办事,坚决查禁了他们贩卖的私盐。在巡按山东时,碰到御史王相因为得罪了宦官黎鉴而被诬下狱之事,朱裳在查明了真相后,直言上疏,陈述王相的正直及所蒙的冤屈,弹劾黎鉴的八条大罪。最终虽没能为王相平反,但也使其减轻刑罚。后来,山东发大水,淹了成武、单县二城。朱掌经实地考察,提出了建议,改筑了城池。

武宗爱好到外地游玩,一去数月,不理朝政,内外臣民,多有议论。朱裳几次上书,劝戒武宗不要听信小人之言,要正心、讲学、戒游佚、近儒臣,刷新政治以结人心,皇上不仅不听,相反却于1520年,外放朱裳到巩昌任知府(今甘肃陇西),巩昌偏远落后,“西夷”常来骚扰,朱裳首先设法制服了前来骚扰的外族人,使境内有了安定的环境,然后建立规章制度,施行教育,鼓励生产,时间不长,人民安居乐业,全府的百貌为之一变。由于他治行卓著,被推为治绩最好的官员,获得皇帝的赐宴及奖赏。

1523年

朱裳被提为温处兵备道(今浙江温州、丽水一带),境内矿工结党四十余年,听说朱裳到任便自动解散了。不久,改任浙江副使。这时他把父亲接到任上赡养(他母亲胡氏在其十六岁时去世),他父亲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而且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一再教导朱裳要以先贤圣人为榜样,永保清操,让他不要惦念父亲,自己虽老,别无他求,一碗饭、一身衣、一床被子足矣。朱裳的同事看他父亲的衣服实在太破旧了。便利用祝寿的机会给送了一件新衣,但被其父亲坚辞谢绝。朱裳本人在官场是以俭朴出名的。他以清贫为乐,年轻时自号“安贫子”。当官后,他一直让妻子亲自造厨,饭菜十分简单,几十天都不见一次肉,同僚笑送他“长斋”的雅号,他听到后索性把自己的号改作“安斋”,即安于吃斋之意。后来,朱裳改任左参政,负责征储粮食之事。由于工作认真,被提升为福建按察使。期间,剿平了怀安狱囚的闹事。这段时间,他还常抽空从事讲学和写作。朱裳在当时的政界很有些名气,给事中刘清扬举荐全国清正大臣七人,朱裳名列其中。

几年后

朱裳升任浙江左布政使,他剔除堵塞各种舞弊的漏洞,使一些搞鬼的官吏书办不得不有所收敛,浙江官界的风气有明显的变化。后来,朱裳被调入京,任右副都御史,总理全国河道,不久因守父丧回家。他在外为官多年,没为家里添置一亩田,没有翻修一间房,家中仍是“草舍席门”、“一如寒土”。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常常尽其所有周济乡邻、救人之窘。乡亲们有了事也都愿意找他解决,大家敬佩他的人品。在家乡为其修“无愧亭”一座。

世宗南巡时

他重被起用,官袭原职,不久在迎接章太后的灵柩回南方时,在通州随近的船上因中暑身亡。享年58岁。死后追赠户部右侍郎,谥端简。其墓地在邢台市北陈村东,有礼部右侍郎崔铣撰的神道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