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善璐 |
释义 | 男,汉族,1953年11月生,辽宁沈阳人,1978年7月入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毕业(北京大学哲学专业),教授。2011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工作履历1965.07—1968.09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第一中学初中读书并毕业留校任教师 1968.09—1979.08 黑龙江省拜泉县棉毯厂工人、车间负责人、厂校教师、担任厂团总支副书记 1979.08—1983.07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学习。其间:在1979年9月到1982年8月担任哲学系79级党支部书记、1982年8月到1983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校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 1983.07—1985.04 北京大学党委研究室干事、校团委常委、校学生会秘书长、校团委副书记 1985.04—1988.02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88.02—1989.12 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1991.04—1992.07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 1992.07—1993.06 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1993.06—1994.05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 1994.05—1996.07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其间:1995.09—1996.01 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 1996.07—1998.04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副书记 1998.04—2002.05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 2002.05—2008.02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其间:2005.09—2006.01中央党校省部级培训班学习) 2008.02—2011.03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2011.03—2011.08.22江苏省委副书记. 2011.08.22— 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北大书记2011年8月22日朱善璐接任闵维方担任北大党委书记。 朱善璐1983年7月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到1996年。此后15年期间,朱善璐先后在北京和江苏工作,今年3月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不到半年回到北大担任现职。 北大网站上党委书记一栏发生变动,由闵维方更换为朱善璐。据北大校方证实,在昨天下午召开的全校干部大会上,中央领导来校宣布了这一人事任命。对于北大来说,新书记是一位熟人,朱善璐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北大担任了13年的行政领导工作。 重要讲话2010年5月3日上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共创现代城市与现代大学美好的未来”的演讲。演讲由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主持。 朱善璐曾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多年,曾经长期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担任过高校最为集中的北京海淀区区委书记;曾经作为常委长期主持北京市的教育工作;现在又担任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的南京市委书记。与高等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对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 朱善璐在演讲中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和800万热情好客的南京人民,向第四届大学校长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大学校长、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朱善璐说,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悠久历史、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凡是有大学的地方,一定还有一个她依托的城市或者城镇。自从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教育的发展就和城市的大学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大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所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密不可分。在历史上,一个城市要发展,必须依托她的教育的发展,并把教育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基础。历史证明,城市和城镇与大学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容共生关系。在当代,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表现出一系列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关系特点。在相当意义上说,要办好大学,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要使大学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其价值,就应该更可能的与城市融合在一起;一个城市要想在当代诸多的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发展制高点,就必然依托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要依托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现代大学的支持。 他说,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在历史上就是江南第一学府所在地,在夫子庙有一个400多年前明朝时期所立的牌坊,叫“天下文枢”,意思就是说天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的时候,南京的教育就已经有了雏形和初步的规模,而后在南京地区形成了当时那个时代所能具备的教育的各个层次。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公办教育、民办教育,自东汉以来都能找到它的平台和载体,比如最早的太学之一在南京。同北京一样,南京也有孔庙和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大学,是皇家大学,南京的国子监鼎盛时期近万人同时入读。南京还有很多府学、县学以及书院。书院是中国教育的特殊形式,是民办教育的重要表现,其中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六大书院之一的茅山书院就在南京的江宁。经过上个世纪近百年的发展和这个世纪近十年的发展,南京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前不久全国城市软实力竞争力评比中,在教育发展力这一个指标上,南京被评为全国第一。南京是一座教育名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南京大学拥有量、学科专业结构、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和实力列全国前茅;其中平均每万名市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列全国第一。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和长江四大都市的承东启西的关键城市,教育必将是其今后新的起飞主要的平台。南京提出打造创新南京、生态绿色南京、文化南京的城市名片,以高等教育为龙头的教育毫无疑问是其基石。前不久,南京赢得了第2014年世界第二届夏季青奥会的主办权,打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就是南京的文化与教育,南京既希望成为一个教育之都,也能够担当这一责任。 朱善璐认为,南京今后的根本前途,取决于南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南京在走完了六千年文明史之后,继续新的六千年文明史的旅程,仍然是要以教育为基础,特别是以高等教育为引领。他希望在大家的关心和参与下,特别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全世界的教育精英和专家学者、校长们能够把目光更多地投到江苏,投到南京市,就南京的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南京教育之都的建设,担当顾问。 朱善璐介绍,在基础教育方面,南京的中小学教育在全国水平很高。今后南京将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南京将把大学科技园和新的大学城的建设作为城市和大学互动的平台载体。依托这样的模式,探索新的路子,使大学的触角、大学的理念、大学的资源能够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找到其作用发挥的有效形式。历史上南京作为天下文枢,赢得过荣誉,今天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又在南京举办,是南京市的荣耀,它书写了南京教育史和高等教育历史的新篇章。 朱善璐表示相信,在各位校长的关心、指导和参与下,南京将不断改进各项建设,发挥优势,弥补缺陷,把城市与大学的互动提高到最高的水平,使南京真正成为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文化教育中心,能够担当起新的“天下文枢”的城市责任。 朱善璐富有激情、充满智慧与幽默的精彩演讲,把上午的论坛推向新的高潮,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