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集乡 |
释义 | 朱集乡包含有安徽省灵璧县朱集乡、河南省淮阳县朱集乡、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朱集乡。 中文名称:朱集乡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中国河南 面积:总面积71.6平方公里 人口:7.2万人(2003年) 安徽省灵璧县朱集乡(农业与养殖业 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企业 组织结构 行政辖村 人口数据) 安徽省灵璧县朱集乡朱集乡地处安徽省灵璧县北,距县城35公理。东靠闻名全国的磬石之乡渔沟镇,西接宿州市老汪湖畔,北为尤集镇,南是尹集镇,距徐州市观音机场20公里,灵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所辖20全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可耕地面积6.6万亩,全乡境内共有大小山头13座,有运料河、新阳河两条主要河道。 农业与养殖业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一致,带领全乡人民依靠丰富的区资源,大力调整植业结构,扩大瓜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面积,并形成了以红旗、固城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养殖业发展迅速。1996年5月,乡党委政府投资205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23亩江源养殖有限分司,拥有鸡舍百余间,总饲养量3万余只,孵化苗鸡远销宿县、蚌埠及苏北等地。以该公司为龙头,先后培育了红旗村养猪厂,岳巷、杨山、潼山、星光等一批养鸡、养猪、养牛、养羊专业村,形成了一业富一方,抓一品富一片的格局。乡村企业按照乡级抓骨干、村级抓发展、个体放手干的路子,突出抓好朱集水泥厂的扩建及朱集村造纸厂的环境治污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朱集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创建第一名和“十佳集镇”。乡村公路实现硬化标准,三年共修铺道路150公里;增加了通信设施的投入,到1996年底,朱集乡村村通上电话。文化教育发展较快。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997年被省文化厅列为“杜鹃花”试点乡,教育工作保持了“改革、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被评为全省教育改革先进乡党建进乡。党建工作成绩显著,1996年10月地委组织授予朱集乡党委“先进基层常委”称号,1997年10月,省组织授予朱集乡党委“先进乡(镇)党委”称号。 乡镇企业朱集乡水泥厂具有十五万砘的生产规模,是全县乃至宿州市较大型的水泥生产基地,是带动当地开采业、运输业、服务业、水泥制造业等各行业兴旺发达的支柱。朱集乡水泥厂地处灵璧县北部35公里处,坐落在交通十分方便的灵房公路东侧,距朱集乡政府1.5公里,距观音机场20公里,距徐州市45公里,占地总面积为50300平方米。水泥厂拥有石灰矿山一座,CaO含量53.24%,总储量2800万立方米,山红土的siO2含量65%,品位高,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厂内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化的一流水平,全部是国家定点厂家的产品,如:¢3*11米的机立窑和¢2.2*7米球磨机都是徐州一机厂的产品,ATM68015微机5台全部是深圳产。另外还有¢7.5*24米原简库25座,总容量为17500立方米,成品库4栋,可储存3500吨水泥。烘干设备一 ,价值120万元。现在该厂有职工280人,分为开采、破碎、原料、煅烧、熟料、成品、微机、化验、供电、装运等十一候车间(班组)。有中等专业技术人员23人,管理人员5人。朱集水泥厂固定资产总投入为2501万元。厂内生产管理严格、到位、化验监测手段先进,配方独特。水泥质量确保达标无误又实行三包,用户满意,送货到门,服务周到。目前厂内生产的425#、525#、“冶石”牌矿硅酸盐水泥质优价廉,供不应求,市场开阔,资金回笼快。本厂水泥不但畅销灵璧、泗县、五河、宿县,同时还远销扬州、淮南、上海等地。本厂生产的水泥所用原材料全部是优质的。由于坚持文明生产,合法经营,质量第一的宗旨,在友邻单位中,社会声誉较好,曾获宿县地区“五强企业”金杯奖,省乡镇企业局技改优秀项目奖。省98“全国水泥统检”合格品,符合国家GB-1344-92质量标准,获省农行颁发的“AA级信用单位”。 经过五年苦斗,朱集水泥厂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得到上级肯定和认可。省委卢荣景书记、良玉书记都曾在地委耿广宽、县委刘统海书记的陪同下,多次来厂检查指导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还要积极努力。争取到2001年,再上一条年产30吨熟料回转窑生产线。使朱集水泥厂成为年产4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达到一亿元的目标。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组织结构招商办 农村经济工作站 计划生育办公室 民政办 信访办 综治 办劳动保障服务所 规划所 行政辖村星光村 引曹马村 杨家村 杨北村 前娄村 岳巷村 潼山村 姜山村 红旗村 朱集村 瓦房村 固城村 苗河村 井娄村 前井村 王店村 张家村 刘寨村 浍庙村 刘派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8699 男 19830 女 18869 家庭户户数 9725 家庭户总人口(总) 38364 家庭户男 19565 家庭户女 18799 0-14岁(总) 11539 0-14岁男 6156 0-14岁女 5383 15-64岁(总) 24151 15-64岁男 12290 15-64岁女 11861 65岁及以上(总) 3009 65岁及以上男 1384 65岁及以上女 162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8226 2、淮阳县朱集乡乡镇简介朱集乡位于淮阳县城南25公里处,总面积71.6平方公里,耕地81496亩,辖31个行政村,257个村民组,7.2万人,30所小学,三所初中,一所高中,幼儿院5所。朱集乡是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又是历史上的革命老区,属于农业大乡.农副产品丰富,畜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规模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财政收入534万元,人均纯收入1866元。境内沟河纵横,泉甘土沃,盛产粮、棉、油、瓜、菜和林果,资源丰盛,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曾出现杜有忠、杜恒荣、杨秀荣三位省劳动模范和舍已救人的烈士叶长兴,他们的事迹光照豫东大地,为朱集这方热土增光添彩。 行政辖区辖朱集、郑小楼、大雷楼、许庄、陈庄、红麻、杰针庄、龙泉寺、高井、杨庄、王李、宋营、小葛庄、朱楼、洪楼、刘营、大郭营、大张营、闫营、杜楼、李小庄、时小庄、时集、杜埠口、南陈楼、马楼、马集、大牛营、大杨寨、张绪庄、邵楼31个行政村,257个村民小组。是革命老区,农业大乡,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 辖区代码411626200:~201朱集村 ~202郑小楼村 ~203大雷楼村 ~204许庄村 ~205陈庄村 ~206红麻村 ~207杰针庄村 ~208龙泉寺村 ~209高井村 ~210杨庄村 ~211王李村 ~212宋营村 ~213小葛庄村 ~214朱楼村 ~215洪楼村 ~216刘营村 ~217大郭营村 ~218大张营村 ~219闫营村~220杜楼村 ~221李小庄村 ~222时小庄村 ~223时集村 ~224杜埠口村 ~225南陈楼村 ~226马楼村 ~227马集村 ~228大牛营村 ~229大杨寨村 ~230张绪庄村 ~231邵楼村 历史沿革1956年建朱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4复改乡。1997年,面积71.3平方千米,人口6.4万,辖朱集、许庄、西王庄、李鲁庄、李营、后张庄、姚庄、小马庄、大牛营、前张庄、李小庄、小葛、杰针庄、阎营、张绪庄、 陈庄、大雷楼、刘营、郑小楼、杜庄、龙泉寺、高井、邵楼、大郭营、马集、杜埠口、杨庄、宋营、洪楼、时庄、朱楼、南陈楼、时集、大杨寨、红麻、大张营36个行政村。 经济状况朱集乡是淮阳六个重点扶贫乡之一,又是历史上的革命老区,属于农业大乡。农副产品丰富,畜牧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规模发展。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财政收入534万元,人均纯收入1866元。 农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为整体目标,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略,以市场为导向、宏观决策,政策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达到突出特色上规模,全乡形成了以龙泉、杨庄、红麻为区域的地膜大蒜、花生套种2万多亩,以阎营、郭营、红楼为区域的麦棉套种1万多亩,以朱集、马集、杜楼为区域的蔬菜500多亩,以郑小楼、田营、杜埠口为区域的小杂果1000多亩,以张营、大雷、郭营为区域的红薯、棉花良种1万多亩,全乡农径比例达5:5。 林业生产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农田林网为骨架,抓好河、路、沟、渠的绿化,重点发展速生高效林。仅2007年冬植树9.6万多株,林网面积达1.2万亩。 畜牧养殖业成为朱集经济的一大优势,乡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订科学养殖规划,发展高效特色养殖业,着力培养养殖大户,引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规模效益。全乡形成五大良种养殖基地,即大雷楼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基地,闫营、刘营瘦肉型猪养殖基地,邵楼、王李长毛兔繁育基地,朱楼、邵楼良种鸡场、朱集红麻肉牛繁育基地,2003年全乡山羊存栏14万只,肉牛1.5万头,生猪3.2万头,兔9.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7680万元,占农业生产总产值32%。 产业结构淮阳县朱集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大乡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已建成大蒜、花生、棉花、小杂果、波尔山羊、肉牛、长毛兔等生产基地。 该乡在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变“种啥卖啥”为“市场要啥种啥”,围绕市场,选定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围绕市场搞农产品的深加工,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2007年,该乡引进300万元资金,建成了东平纺织有限公司,为棉花就地加工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找到了销路。 该乡选择一些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示范村,对这些村政策上优惠,经济上扶持,积极帮助其找项目、找路子、送信息,并对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建立示范基地,典型引路。同时该乡以建立高效示范园区为主体,不断扩大生产基地,不断加大对园区的科技投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全乡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该乡已建起“六区一带”产业格局,大蒜种植面积达1.5万亩,棉、瓜、菜面积2万亩,地膜花生面积2.2万亩,建起大雷村波尔山羊繁育基地,邵楼长毛兔饲养基地,闫营、刘营生猪繁育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工业发展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党委、政府始终把民营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坚持发展不动摇,形成领导带动、部门参与、群众支持的企业发展体系。呈现出多业并举、多轮驱动、强劲发展的势头,乡里制订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打造投资洼地。政府积极为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努力培植私营企业。 现有民营企业东平织布有限公司,生产的军工帆布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年产值达500万元,张营板厂与日本WZ木器公司签订有32双木鞋购销合同,广源、升达金鑫轴承座厂产品直接出品韩国、新建时集蛋白厂、洪楼预制构件厂产销两旺,全乡形成龙头带基地的木材加工、棉织印染、粮食面粉、轴承座加工等产业化格局。 社会事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繁荣乡村经济,2003年春,对朱集大街进行拓宽,门面店进行改建,使街面宽达50米,长1.5公里,门面为两层以上楼房,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新颖,并新建封闭式商场两处面积为4000平方米。 并以朱集为中心,修通了101、102两条南北柏油路,朱(集)时(集)公路连接106国道、新鲁公路东西横贯朱集全境,形成道路畅通,交通便利,货物流通的交通网络。一个新兴小城镇巍然屹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投资宝地。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乡党委政府重教兴学,切实完善和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办学条件。几年来,建教学楼11幢,完善了标准教室。2002年以来,为三处中学投资20多万元,修缮了住室、厕所,硬化了路面,绿化了校园、并在全乡实行了学校布局改革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98%以上,普高上线、入学率位居全县第三位。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乡村两级配备了科技副职,成立有农民技术协会,每年两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来乡讲学办班。全乡形成以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龙头,村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技术服务站为支撑点的服务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朱集文化发达。乡文化站为市命名的文化中心站、河南省“百强文化站”、乡办有有线电视差转站、广播站、新闻通讯组,村办有文化大院、民兵之家。 朱集乡有卫生院1处,现代医疗设施齐全,开设有内科、外科、手术、妇科、卫生防疫等,村村都设有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办有兽医站一处。 3、社旗县朱集乡简介朱集乡代码:411327308 朱集乡位于社旗,唐河、泌阳三县结合部。2006年,辖27个村委会:朱集村、王毛村、齐庄村、古城村、王老庄村、袁老庄村、苟庄村、前张村、李黄庄村、端公村、薛庄村、茨园村、雷庄村、刘坟堂村、许庄村、田庄村、梁庄村、葛庄村、后李村、泥河赵村、杨庄村、段洼村、耿庄村、李庵村、殷河村、牛庄村、邓岗村。 因人民政府驻朱集,故名。原属泌阳县,1958年属饶良人民公社,1961年为朱集人民公社,1965年划属社旗县。 全乡原辖1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3.4万人,总面积61.2平方千米。 2005年撤销田庄乡,并入朱集乡。 产业发展该乡党委政府叫响了“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务实重干、敢于争先”的朱集精神,咬定乡财政和农民两个增收,扭住结构调整、发展民营,开发集镇、扩大开放四项重点,走出了—条具有朱集特色的兴农富民之路。农业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了烟叶、棉花加工,食用菌、林果、畜牧五大支柱,落实无公害林果3800亩,优质麦3.7万亩,烟叶面积6500亩,棉花2.3万亩。建成食用菌专业村8个,发展袋料香菇3000间200万袋,引进试种了双孢菇、杏孢菇、巴西蘑菇,逐步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系列化。建成林草牧沼一体化生态养殖小区三个,50头以上养牛大户7户,50头以上养猪户达300余家,其中200头以上养猪大户48户。集镇建设按照“三横五纵”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饮食服务、果菜、服装三条主街和食用菌、畜牧、棉花三个专业市场。 特色产业在朱集,烟叶就是一项金色产业。2008年烟农人均增收超千元,实现烟叶税收302万元,预计该乡财政总收入的70%来自烟叶。为了成就这项金色产业,以刘丰林为主的乡党政一班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乡里把烟叶生产作为富乡富民的“一号工程”,明确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动员全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烟叶特色支柱,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发展的路子,稳定面积,科技兴烟,提高产量,主攻质量,把烟叶生产作为卷烟企业的“第一车间”,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管理服务,实现平稳发展。 这里的耕地大多处于岗丘地带,生产季节,缺少水源;下雨时节,行路困难。乡党委、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上百万元,围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搞建设,科学利用项目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会战“村村通”工程,解决通行难问题;实施平地打井、河间闸坝,解决用水难问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精心培育典型、建设示范园区的同时,加大行政投入力度,强化宏观调控职能,落实奖惩激励机制,乡里设立了面积落实奖、环节生产奖、公斤均价奖、大方种植奖、突出贡献奖等,2006年就拿出50多万元用于烟叶生产奖励,落实奖惩激励机制,真正把全乡干部群众抓烟叶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坚持科技兴烟,提高种植效益,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积极筹建育苗中心,推行集约化育苗,提高了烟叶育苗质量;全面推广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引进智能化密集炕房,减轻烟农劳动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健全服务网络,发挥机关干部和烟技员的作用,形成技术责任共同体。生产环节,乡领导带头深入农户、田间、炕房,帮助农户育苗、移栽,帮助分拣分级。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朱集乡烟农的种烟收入逐年提升,烟叶产业在乡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增加了的财政收入,也为税费改革后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