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唇 |
释义 | 中文名称:朱唇 外文名称:Salvia coccinea Linn 界:植物界 科:唇形科 属:鼠尾草属 分布区域:美洲,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汉语词语【词目】 朱唇 【拼音】zhū chún 【释义】亦作“ 朱脣 ”。红色的口唇。形容貌美。 【出处】战国 楚 宋玉《神女赋》:“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脣的其若丹。” 【示例】宋 柳永《少年游》词之四:“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脣。” 同名植物简介所属卷:Salvia L.所属科:Labiatae 中文名:朱唇 读音:zhu chun 文献来源:Salvia coccinea ? L. (1767); Juss. ex Murr. (1778); Benth. in DC. (1848); 广州植物志 (1954).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分枝,被开展的灰白色长硬毛及倒向的短柔毛。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厘米,宽1.5—4厘米,顶端锐尖,基部近截形,偶为浅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叶面被短柔毛,背面被灰白色短绒毛;叶柄长0.5—4厘米,被短柔毛和长硬毛。轮伞花序有4至多朵花,组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花序轴及花柄密被倒向的白色短柔毛;苞片卵形,顶端尾状渐尖,比萼短,外面被短柔毛,有长缘毛;萼筒状钟形,长7—9毫米,外面脉纹细而明显,沿脉被短柔毛,内面中部以上被短硬毛,上唇宽三角形,顶端具小尖头,下唇裂齿三角形,萼筒长5—6毫米;花冠红色,长2—2.3厘米,冠筒直伸,腹部以上略增大,内面无毛,上唇比下唇短,伸直,长圆形,长约6毫米,下唇侧裂片短,卵形,中裂片大,扇状,长约7毫米,顶端微凹,边缘波状;雄蕊上臂外伸,花丝及药隔极纤细,花丝长约3.5毫米,药隔长约1.5厘米,近伸直,上臂比下臂稍长,两下臂靠合,顶端分离,下药室不育;花柱外伸,顶端略增粗,不等2裂,后裂片小而不明显。小坚果长卵形,顶端锐尖,长约3毫米,黄褐色,有棕色斑纹。花期4—7月。 其他信息分布及生境:本种原产北美。在我国陕西、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云南在蒙自和腾冲一区可以见到逸生状态,分布于海拔1250—1500米的路边阳处或湖边疏林潮湿处。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本种通常栽培作观赏;滇南地区有用全株作药,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的功效,治妇女血崩,高热及腹疼不适。 同名中药材【药名】朱唇 【别名】三叶青、香茶菜、小红花、丹参 【汉语拼音】zhu chun 【英文名】Herb of Texas Sag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coccinea L. 【归经】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考证】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科属分类】唇形科 鼠尾草属 【拉丁文名】Herba Salviae Coccineae 【主治】血崩;高热;腹痛不适 【生态环境】全国均有栽培,常作观赏植物。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资源分布】原产美洲。 【动植物形态】朱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达70cm。根呈集纤维状。茎直立,四棱形,被灰白色疏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5-2cm;叶片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长2-5cm,宽1.5-4cm,边缘有锯齿,两面有毛。轮伞花序,每轮4至多花,疏离,组成顶生总状花序;苞片卵圆形,较花梗长;花萼长钟状,外被微柔毛,其间混生浅黄色腺点;花冠深红色或绯红色,冠檐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短,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发育雄蕊2,伸出,花丝长4mm;花柱伸出,先端稍膨大,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黄褐色,具棕色斑纹。花期4-7月。 【功效分类】凉血药;止血药;清热燥湿药 【性味】吵辛;微苦;涩;性凉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朱唇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出处】《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