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珠三角城市群 |
释义 |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大珠三角”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政府政策机遇。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行政区域规划优势。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地缘优势。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综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足够的资金流入。珠三角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最多,与海外有天然便利的人文联系。珠三角吸引的外资中,港澳和侨资占绝大部分,这对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历程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将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大阶段:建国前由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化阶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衰退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由双中心向网络化转化阶段;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城市主导区域形成阶段。 (一)建国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阶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港口驱动阶段。随着港口地位和功能的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元代以前的单个城市中心阶段。这一时期,以广州为单中心的一极化特征明显,而港口交通的便利条件是珠三角单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明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区域双中心阶段。16世纪后,澳门被葡萄牙人占领后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而崛起,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中心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广州、澳门双中心发展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呈“T”字型结构。鸦片战争后,由于香港的崛起和澳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中心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以穗—澳为中心转化为以穗—港为中心。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现代工商业、贸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的方向转变,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经济中心。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时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政治压制阶段。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内地与港澳间的交往被人为限制以至几乎隔绝。国家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但处于国防前线的沿海城镇发展缓慢。建国近30年间,珠三角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5.72%微升到1977年的16.26%,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港澳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出现明显的边界分割;珠三角内部的城镇空间格局仍以广州为中心,但功能衰退,关系松弛。 (三)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阶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为驱动阶段。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崛起,使之成为与广州并肩的中心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为双中心的城市群体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结构特征。近年来,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城市群体功能呈多样化,交流更加密切,发展为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核模式逐渐向网络化、多中心模式演化。目前已经形成东中西三大城市群体。东翼地区包括深圳、东莞和惠州三个城市,中部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市(顺德、南海),西翼地区指珠江口以西、银湖以东地区,包括珠海、中山、江门。这三大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上呈“人”字型结构。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珠三角城市群将以新的组团方式出现,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 (四)21世纪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进入新世纪,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向,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联系的加强以及民间资本的壮大。如今,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内部交通网络和以香港为中心的外部交通网络,为珠三角迅速融入全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一轮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珠三角将逐步成为城市主导区域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综观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按照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大致经历了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网络化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城市主导区域阶段演化,城市主导区域是超越了多中心网络化阶段的更高级阶段,它强调各个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以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珠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了使珠三角城市群继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并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对其未来的发展给出了如下意见: 加快产业发展的协调与规划,促进珠三角协调发展。为实现产业的合理发展,珠三角应加强区域内主导产业的整体统一规划。首先,应与港澳地区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模式。2003年8月粤港联席会议双方达成共识,广东将致力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香港则发展物流、金融和服务业中心,这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根据珠三角各城市的工业基础、资源票赋与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制造业的发展,使区域重点的制造业,如电子制造、家电等行业合理分工。再次,从总体上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最后,适时将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业按照梯度原理转移到周边城市或省区,以扩大经济腹地,形成完善的区域产业等级序列。 积极调整政府角色。珠三角虽然同属于广东省,但是各个城市都各自为政,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城市群内行政壁垒是制约城市群协同效率发挥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政策的协调性和公平性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调节作用是积极的、有效的、连续的,主要表现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经济立法和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体系、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协调资源配置,为整个经济运行创造一个高效的、公平的和稳定的宏观环境。所以在整个城市群内各政府间要以区域全局为出发点,统一规划,共同发展。 细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职能分工,进一步促进珠三角的专业化,使城市间相互交错,融为一体,形成广泛的协作关系。香港、广州由区域中心节点职能向更为广泛的整合职能转型,而相应的职能正逐步由周边的城市承担。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香港在金融、信息、物流等优势和成熟的市场经济意识,需要与内地的腹地空间相结合。从核心城市职能分工的综合指数来看,广州应大力提升核心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重点发展商业、服务、文教、交通、科技等职能,建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圳重点发展商业、金融和服务等职能,向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珠海立足于自身基础,凭借各大学科研机构进驻,发展为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商业及旅游业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强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力度。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环境等优势,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其内部的合作已经拥有很好的根基,在原有的特殊政策优势日渐淡化的情形下,基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入世的新发展背景,它需要通过强化城市群内整合,实现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之间的互补与错位共享,重构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保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