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肘歌 |
释义 | 肘歌源于驮歌。它是历史相延的原称, 由于驮歌相传早于明代临泉县就有,距今已有500 多年,历史久远。在当时民间歌舞非常盛行,活动也比较频凡, 一般在露天场所或街道(流动)演出。特别是街道演出在平地上, 观看群众受到限制,勤劳善良的人民 , 充分发挥智慧与才能,从地面舞发展到驮着演出——驮歌。这种增高演出方式深受百姓欢迎。驮歌是小演员站在执撑者肩上表演 , 这种演出受到时间的限制,后衍生了一种新的民间舞蹈形式——肘歌。这种民间舞蹈来自农村,深受人们的喜爱。 基本介绍所属地区: 河南 · 商丘 · 宁陵县 文化遗产名称:肘歌 遗产编号:Ⅳ-1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宁陵县 遗产级别: 市 肘歌剧目肘歌是一种民间舞蹈,肘歌的表演剧目多以历史传说、典故为题材,如《刘海戏蟾》、《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三国》、《水浒》、《西游记》、《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牡丹》等。解放后,剧目得到发展,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节目如《计划生育》等等。 艺术形式肘歌的演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表演者,均系少儿孩童,下为执撑者,多是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执撑者腰间绑负一铁架,卡在双肩与前胸,用绳子在身后绑牢,铁架在手臂一侧向上延伸,高出头项,再采取公母榫眼相扣,另固定一铁架,用作支撑表演者站立。执撑者身着戏剧服装,用手握扶铁架 , 以袖遮掩。根据节目内容 , 把铁架彩绘成花木、禽 鱼、古代兵器或生活器皿等。表演者根据曲目着装,一只脚和小腿绑缚固定在支撑铁架上,另一只脚、小腿和双臂扭动、摆动,进行表演。执撑者在打击乐和 八音班的伴奏下, 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走“乌龙摆尾”、“龙亲嘴”、“秧歌”(前八步、后八步)、“剪子股”(内八形、外八形、内剪股、外剪股、交叉成个剪字形)等民间舞步,并可前后随意穿插变换队行,多在街道、大院场地中表演。 肘歌道具肘歌的道具有:铁架、彩扎、服装、铁杆、方桌、椅子、杠子、铁杆、彩扎、服装。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铜钗、小铜钗、笛(八至四个),哈巴狗,后来又增添了笙、唢呐。 传承意义泉肘歌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自诞生传承至今,之所以历久不泯,就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风韵和魅力,是临泉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凝结。在当前,深入挖掘、保护、繁荣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对于临泉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临泉民间舞蹈肘歌、抬歌凝结着临泉人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可贵品质的积淀,是延续文化血脉、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载体。肘歌、抬歌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广为大众喜闻乐见,有着广泛的人文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传承人物肘歌代表性传承人张德芳(已故多年)。 丁玉祥,男,现年61岁,小学毕业,长官镇长官居委会第五居委民小区人,18岁参加镇民间文艺宣传队,主演肘歌、小车、罕船、高翘等,是临泉民间舞蹈肘歌代表性传承人。 丁玉祥,自小学毕业后就喜欢上肘歌表演,少年曾 跟张德芳、丁朝洋、张朝允等老艺人参加演出、上架,后加入民舞队。他勤学苦练,不但会了扎彩、化妆,并且绑架也是一流手技。扎彩是根据节目内容制作四季花卉、瓜果、飞禽走兽、鱼虾和古代兵器、生活器皿。兵器、生活器皿、戏剧道具和真实物体容易扎,最难是花木、瓜果、禽鱼。由于他酷爱艺术,又用心钻研,几年后,便学会扎彩的高难度艺术,凡经他手扎出的瓜果、飞禽走兽是活灵活现,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成为行家扎彩的权威。扎彩是肘歌的第一道工序,他完成扎彩,又帮助 小演员化妆,由于他用心去钻研,他不但会化油彩妆,还会化淡粉妆,经他手给小演员化的妆,画什么人物像什么人物,并且人物栩栩如生。绑架也是他的绝活,经他手绑的架,即舒服又得体,每次演出,小演员都争着让他绑架。他从18 岁参加肘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他已成了师傅,传承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人,使肘歌的团队人员不断发展壮大,肘歌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在临泉这块沃土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