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释义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气象学专业,1978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多层次气象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是甘肃省首批批准的重点学科,也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主要组成部分。

简介

本学科点培养的首届毕业的硕士王锦贵和博士黄建平于1991年分别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光荣称号。1997届博士李建平,于1998年获“涂长望青年科技一等奖”,其学位论文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学科点培养的毕业生,现有50多名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工作或留学,其中有很多人已成为所在部门的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深受同行们的好评。

丑纪范院士担任气象学专业教研室主任。1987年兰州大学成立独立的大气科学系,丑纪范院士为第一任系主任;1996年2月-1999年4月王式功教授担任第二任系主任。1999年5月兰州大学进行院系合并,将大气科学系并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镭教授担任第三任大气科学系系主任。2004年6月,兰州大学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推动学校大气科学学科的更快发展,把大气科学系从资源环境学院中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大气科学学院,丑纪范院士任名誉院长,黄建平教授为第一任院长,从而掀开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点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大气科学一级学

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大气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各3个,分别是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有4个研究所和2个中心,即气象学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变化研究所、大气遥感研究所、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

招生及在校生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50-160人,其中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班学生40人,国防生70人,普通班40人。有两个本科专业,即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学院目前在校研究生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 65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兼职教授20余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

聘请教授

学院聘请了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和兼职教授,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符淙斌院士、巢纪平院士、吕达仁院士、中国气象局许健民院士、陈联寿院士、丁一汇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付强教授等人。一些著名学者也相继来我院进行前沿学术讲座,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李崇银院士、南京大学伍荣生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院士、吴国雄院士等,这些专家都为推动大气科学学院学科水平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发展

学院十分重视与中国气象局的合作发展,自2002年9月20日,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正式签署局校合作协议以来,双方进行了全面合作。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建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大气科学学院与国家气候中心签署了“共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协议,与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建了“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同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等单位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主要科学研究方向

学院目前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有: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大气动力学模拟、大气遥感与资料同化、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医疗气象学等。2005年,我院主持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973)项目“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经费的资助,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该观测站已被批准加入国际二期CEOP 项目(Coordinated Enhanced Observation Period),成为参加此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该站涵盖气候、生态、水文、遥感和社会学等领域,将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沙尘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西北干旱化趋势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同时也为“有序人类”活动的开展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实验平台。我们将利用该观测站开展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合作,使之成为半干旱区具有国际影响的气候与环境观测平台。

学院领导

丑纪范 院士 名誉院长

雷晓云 院党委书记

黄建平 教授 院长

王式功 教授 常务副院长

张 镭 教授 副院长

牛景海 副院长

张 武 教授 院长助理

田文寿 教授 院长助理

张文煜 教授 院长助理

教学科研机构

气象学研究所

所长:王式功教授 副所长:王文副教授

气象学专业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

1.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

2.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

3.干旱气候与灾害气象;

4.环境气象预报;

5.资料分析与同化。

6.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

所长: 张镭 教授 副所长: 张武 教授

学科概况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探测大气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中的基础理论部分。它研究的大气现象包括大气声象、光象、电象、辐射过程、云和降水过程、边界层大气过程及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现象。

大气环境是研究大气中污染物和微量成分在大气中传输、扩散、沉降等物理过程和大气中的化学转化过程的科学,其中包括地球大气的形成演化、微量成分的循环、平流层大气光化学、对流层大气光化学、气溶胶生成演化及对大气影响、降水化学,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全球变化。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包含下列分支学科:大气辐射学、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大气声光电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和大气遥感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云雨物理学、平流层及中层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及空气污染气象学。这些学科构成了大气科学的基础,同时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各领域中有独特的应用。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以物理学、数学、化学、流体力学、无线电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大气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和气象学各分支相互交叉和渗透;与空间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电波传播学等学科密切结合,支持和扩展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断扩大自身学科研究领域。

1993年获准设置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点,2000年12月获准设置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点。

学科研究范围

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大气辐射学,大气气溶胶,大气环境及环境评价,大气探测原理和方法,大气遥感,大气湍流等。

培养目标

毕业研究生应具有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和大气环境学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的研究进展和动向,掌握大气探测方法和具有处理资料的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有关大气过程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撰写本专业论文;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 .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

2 .大气辐射与遥感

3 .大气污染与环境质量评价

4 .气象信息处理

环境变化研究所

所长: 符淙斌院士 副所长: 田文寿教授、戴新刚教授

全球的环境变化目前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的科学问题,其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研究内容涵盖发生在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各种现象、过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人类活动和全球的环境变化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反馈。全球环境变化主要涉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三个方面。对这三个过程的集成分析和耦合模拟研究现在才刚刚起步、机遇无限。在我国知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符淙斌 先生的支持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 2003 年成立了环境变化研究所,形成了一个以符先生为首,黄建平教授、田文寿教授、王澄海教授、戴新刚教授等为主体的具有有活力的研究团队 。 环境变化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符先生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展现了很好的未来发展势头。在一些优势科研领域已获得了有力的经费和人力支持,而新的科研方向则在不断在孕育中。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包括:

1. 陆地生态、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从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2. 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主要从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和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两方面展开研究。

3. 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主要从大气化学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大气中痕量气体的长期演变趋势两方面进行研究。

4. 陆面过程的研究:主要从冻溶过程与高原季风的相互作用以及陆面过程与大气近地面过程的相互作用两方面研究。

5. 气候预测和气候动力学: 主要从短期和长期气候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大气遥感研究所

所长: 许健民院士 副所长: 张述文副教授、郭铌研究员

大气遥感是指利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手段对大气要素(包括地表参数)进行间接观测,具有覆盖面广,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补充了常规气象观测的不足,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分支之一,也是大气科学发展关键技术支柱之一。大气遥感是是近代物理学、传感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气物理学密切结合的产物,是高技术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并紧密围绕应用需求而开展研发的产物。它的应用理论基础是基于对大气和地表的物理、生物化学过程的理解而建立起来的遥感大气或地表的数学物理模型,该模型既有建立反映接受辐射量或波动与大气或地表参数间定量关系的直接模型,也包括不能直接建立定量遥感关系式但把参数间定量关系作为约束条件而获得大气或地表参数关系的间接遥感模型,由于反演问题中经常出现的不适定难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数学物理方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甚至挑战。

本所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许键民担任所长,有教授(包括海外翠英讲习教授1人)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还有多位兼职教授、副教授。研究方向集中于遥感产品在天气和气候预测方面的定量化运用,包括大气资料的分析与数据同化、地表参量的反演和陆面数据同化、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环境遥感产品开发与应用,尤其在大气资料同化方法及多谱勒雷达资料反演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学术界前沿。不论是国内或国际数据同化方面的会议都可以见到本所研究人员或毕业生的身影,培养的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主任: 袁九毅教授 副主任: 潘峰副教授

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是兰州大学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和研究工作的专门机构,拥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可以从事区域开发;化工、石化及医药;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建筑材料;建筑、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火电等行业的各种类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兰大环评中心还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批确定为具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专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

兰大环评中心现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持证上岗人员 25名,其中包括教授 13名,副教授 4 名,高级工程师 5 名,讲师 3名。上述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12 名,具有硕士学位的 7名。由兰大环评中心编制的各类环境影响报告书多次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环保局的好评。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3 项, 1999 年兰大环评中心被甘肃省环保局授予环境影响评价先进单位。

教学实验中心

教学概况

2004 年 7 月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同时成立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杨德保 ,副主任:冯广泓。

学院本科教育设有 大气科学专业 (气象学方向,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方向)、 应用气象学专业 (气象信息处理与大气遥感方向)。每年招生 40 — 60 人。

为培养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开展局校合作,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 。于 2004 年开始招收大气科学基地班,每年招收大气科学基地班学生 40 — 50 人。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人才将逐步依托地方院校培养的重大战略调整,学院与军队联合创建了 军事气象人才培养基地 ,从 2004 年起招收军事气象国防生班,每年招生 80 人。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 450 人。

教学实验中心机构

教学实验中心现设有:大气数值模拟与气象灾害实验室、天气分析预报实验室、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和大气化学实验室等 4 个实验室;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基地资料室, 大气科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室。 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和军事气象实验室正在筹建中。

基本任务

负责全院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及本科教学各环节的正常运行;

负责全院本科教学校内、外实验、实习工作安排与落实及各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

负责全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导师安排、选题、试验计算、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

负责全院本科教学实验室、资料室的发展和建设;

负责全院本科教学评估室的正常运行工作。

教学实验中心人员结构

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和实验队伍,有大气科学学院全部教师 30 多人,有各实验室兼职和专职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教学实验设施与合理利用是 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为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水平, 学校和大气学院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较大的投入。 在国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对原有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补充,改善和提升了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建设前,大气科学系仪器设备总值仅为 120 万元。在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 2000 年投入 320 万元, 2003 年投入 120 万元, 2004 年投入 180 万元, 2005 年预计投入 460 万元。这样,累计 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 1200 万元 。基本能够完成本科生校内的教学实习、实验任务。有些仪器还可与科研、研究生共用。

为了完成大气科学综合野外观测、预报实习任务,目前已经与甘肃省气象局、宁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青海省气象局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建立了 “大气科学教学实习基地”,为本科生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双方互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本单位的兼职研究员、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等,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大气科学事业的共同发展。

大气科学资料室建设

随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基地资料室的建设开始筹建 ,学院资料文献信息室,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正积极准备走向“开放式,数字化”的服务方式,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现有房子约 100平方米,与教学评估室共用,位于榆中校区气象楼三楼。

1、近几年内新出版的气象类图书407册;

2、历史天气图册 (1960 -2000年;

3、地面气象月报册(1960-2000年);

4、高空气象月报册 (1960-2000年);

5、压、温、风、湿历史资料约1000册;

6、近五年大气科学系(院)所有教学资料和文件。

文献资料的丰富直接反映了教学和科研的总体水平,也是衡量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发展,资料室现已藏有部分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图件、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随着我院的进一步发展,图书资料室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建设良好的图书室将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同时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环境观测站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海拔1961米的翠英山顶上(35.946N,104.137E)。观测场占地约120亩,下垫面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塬面梁峁基本为原生植被。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7°C,一月平均气温-8°C,七月平均气温19°C。年平均降雨量381.8毫米,相对湿度63%。山顶全年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约为1.6米/秒。全年日照时数2607.2小时左右。

观测点建立在山顶上主要是处于长远的考虑,山顶的环境基本属于自然状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观测点的气候状况可以代表方圆几百公里半干旱地区气候状况,在山顶建站,可以避开周围房屋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是按国际标准建设的气候观测平台,拥有先进的气候和环境观测设备和仪器,同时配备有一支高素质的观测队伍,可以进行各种大规模的气象观测实验。本气候站的观测资料可以为大气科学,资源环境,区域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际观测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大型气象实验提供特别的观测项目和服务。

目前全世界共有32个此类观测点,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兰州大学气候观测点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气候观测点。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建成两个此类气候观测平台,同时本站是继中国科学院吉林通榆站之后,第二个由我国自主建设的长期观测站。本站目前已被批准加入国际CEOP项目,并作为参加此项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

本站获取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和改进目前气候和天气预报模式中半干旱地区陆面过程、辐射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于研究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预测我国西北干旱化等自然灾害有重要作用。同时,观测资料也可用于研究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对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影响,为西北干旱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干旱化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科学观测依据,也为人类活动与干旱区生态效应的关联提供评估。

本科生专业介绍

本院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有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和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3个。学院下设2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单位。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 9人,高级工程师2人。大气科学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已经为我国气象、国防、环保和民航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MIT、NCAR、CIMMS、CAPS、NCEP等大学、研究机构或业务中心和日本东京大学、英国Reading大学Leeds 大学、意大利ICTP等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开展合作研究或合作培养研究生。在学校考核中,大气科学学院的毕业生考研率和一次分配到位率、高职人均科研经费额度,均名列全校前列,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防班

通过教学、实习以及科研合作培养出现代化高级复合军事气象参谋,使其具备现代化的军事指挥、协同作战能力和丰富的信息战知识。主要课程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及实习、数学物理方法、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天气分析与实验、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军事气象学、作战指挥学、军官参谋基础、空气污染气象学、战役战术学、军事运筹学、合同战术学、军事气象保障等。毕业生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卫星云图、军队气象观测网实时信息地方气象台站发布的有关资料,能够为首长机关和部队在训练、演习、抢险救灾时带来诸多方便。

大气科学基地班

(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计算机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应用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及综合实习等。

大气科学类

(含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2个专业):培养具备数理、计算机及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前两年不分专业,三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人志愿选择专业。主要课程有:大气探测学、动力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数值模拟、空气污染气象学及综合实习等。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国防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等部门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