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赧王墓 |
释义 | 周赧王墓是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之墓。位于庆阳县城东,枫香岗乡丁家溶村,周赧王山山顶上的周祖陵森林公园内。周赧王山海拔1257米,居诸山之首。因山顶有著名墓冢──周先祖陵而得名。历史上共传34王、800多年国史的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成为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说法之一·慈利县玉皇洞石窟处不远处, 有巨形土堆,名赧王山, 古传为周赧王墓。《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唐代大诗人王维诗:‘蛮烟荒雨白干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洪容斋《笔记》:慈利县周赧王冢中藏古器物甚多。” 清诗人罗光普竹枝 词:“赧山王下莽榛芜,落日苍凉过客孤。为问周家天子墓,可留玉碗与金凫?” 周赧王,名姬延,春秋战国时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后被秦国所灭,秦王将赧王墓迁葬以辱尸。赧王旧臣不忍先主再遭不测,遂秘密将尸骨南迁,葬到僻远蛮荒的大庸丁家溶,因与崇山遥遥相望,故王维便有“却怜孤墓近欢兜”之感叹。 说法之二·张家界周赧王延岁(公元314~256),相传葬于张家界永定区丁家溶。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周赧王墓在张家界县西10里,“周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惧而朝秦献地,遂以蝇年卒,周亦亡。盖秦忌之,不欲其葬内地故也”。《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王右丞诗云:“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悉,周赧不辞亡国恨,也怜孤墓近驭兜”。(按:周赧王墓与崇山驭兜墓遥遥相对,故谓“近驭 ”) 说法之三·庆阳古城周赧王山位于甘肃省庆城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赢政,秦王称帝后把汝州杨古城一带封给周赧王为食邑。因此杨古城一带有“周赧王,坐庆阳”之说。庆阳古城已经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周赧王的后人大都以周为姓氏。秦始皇灭西周候国时,将其后人迁至惮狐聚(临汝镇一带),灭东周候国时将东周君迁杨人城一带(庙下乡古城村),他们也都以周为姓氏。所以汝州应该是周姓最重要的发祥地。 庆阳城南三里处名日”斩山湾”,‘有山自东原起,至马莲河滨止,末端凿断,河水通过。传为周祖所凿,以治水患。周祖,即姬弃之后,名曰不奋,夏大康政衰,不萤失官,率部族奔戎狄间(今庆阳),在此筑“不轰城”。卒后葬城东帽盒山。人呼周老王墓。此云周赧王,当系讹传。邑人李梦阳诗云:“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亩坟。”邑贡生杨雪堂诗亦云:“赧王都在东周地,流俗缘何说庆阳;只恐误传不奋事,无人为彼证荒唐。” *出家进庙为求道,要知民意听民谣。 *周赧王坐庆阳,龙脉斩断。 周祖陵森林公园周祖陵森林公园位于庆阳县城东周赧王山山顶,周赧王山海拔1257米,居诸山之首。因山顶有著名墓冢──周先祖陵而得名。 公园总面积133.33公顷,杏林繁茂,松柏挺拔,杨柳俊秀。台阶及山顶周祖文化部分整体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上山台阶共808阶,寓意着周王朝文化的808年。沿阶建有镐洛桥,分别代表东西二周京城,以此为分界线,桥上291阶,代表西周执政291年;桥下517阶,代表东周时期517年,并建有大小平台12个,分别象征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上完石台阶便是周祖文化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杨成武上将题写的"肇周圣祖"4个刚劲大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