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永昌
释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医师

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终身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22 年 11 月出生。1949 年毕业于同德医学院。现任、曾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历任多届《应用超声》,《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副主编,及《声学学报》、《肿瘤》等杂志编委;任首届上海医学超声分会主任委员、历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声学学会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名誉理事、会士;上海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连续五届担任卫生系统高评委员兼医技学科组组长。

涉足超声医学领域40 余年,是我国医学超声诊断的先驱,著名超声诊断专家。从 1958 年从事超声粉碎尿路结石开始以泌尿科专家的身份涉足超声领域,将工业超声领进了医学殿堂;1959 年 5 月 14 日参加上海市超声医学应用研究小组领导组会议,1960 年以主治医师身份组建超声医学研究室任副主任,1960 年兼上海市医用超声医学研究组秘书,组织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超声诊断学》专著。1963 年筹建上海医学会超声诊断学组并任组长。学术造诣精深,在腹部尤其是泌尿系统超声诊断方面具有权威性。在介入性超声方面有着杰出造诣。获多项市、部级国家级科研成果。主编的超声医学著作《超声医学》是国内超声诊断的权威著作,屡获大奖,被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指定为唯一的彩超上岗资格考试教材。

负责定制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上等达标超声诊断评审标准,参与上海市医学会超声诊疗常规编写,参与上海市卫生局医院管理超声部分编写。在教育方面,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 8 名,亲自负责举办各种国家级学习班 40 余期(自 1960 年起),培训全国各地学员 2000 余人。许多现国内知名超声诊断专家均出自他的门下。他曾获得美国超声学会及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的“医学超声先驱”奖。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佳医师,全国百名优秀医生。

深圳和美妇儿医院乳腺科坐诊专家

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名誉教授

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的首席研究员

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和美医院乳腺科坐镇专家( 每周二接诊 )

周永昌教授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曾在美国纽约斯隆凯特林纪念癌症中心、康州耶鲁大学深造;是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外科医学院院士,成为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的首席研究员。

擅长乳癌分子治疗、癌症抗药、化学预防法和转译研究,他是癌症方面的专家,成功从人类乳腺叶状囊肉瘤导出鼠细胞培养株,并成功获得专利权。

周教授是癌转译研究组织执行总监、香港圣德肋撒医院乳腺诊断治疗中心总监、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名誉临床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他曾是前任亚洲乳癌协会主席; 他是癌症方面的专家,成功从人类乳腺叶状囊肉瘤导出鼠细胞培养株,并成功获得专利权。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高级工程师

男,1936年8月生,辽宁锦县人。196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成果:参加过江西丰城、河北燕山、松辽、华北、江汉、酒泉、柴达木、湖南衡阳、广东三水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伊宁等盆地的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调查找矿。去德国考察油气成藏条件。承担“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为课题和专题负责人。多年来为新疆各盆地特别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和连获突破做了大量工作,对发现和评价塔里木油气田及柴窝堡含油气构造做出了贡献。编写生产科研报告和设计38份、学术论文45篇,其中有14篇参加国内不同专业学术会议,有34篇在中外文刊物上发表。参加编写专著《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地质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中国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主要论著有《从沙参2井高产油气看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前景》、《论塔里木盆地北部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塔里木北部非地震综合物化探成果与勘探靶区预测》等。科研报告获地矿部一等奖1份,二等奖1份、三等奖4份,找矿生产和重大发现项目集体获地矿部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多口油气井获发现奖,有3篇论文获省部级二等奖和优秀奖,有1简讯散文集入选《中国教育大精典》,获国家级优秀论文著作证书。1987年被评为新疆优秀专业工作者。

高级农艺师

周永昌 1928年10月生,安徽滁州人。笔名周奇。1949年12月毕业于南京金大农学院农业专科。曾任泰安市农技站长农广校长,高级农艺师。现已离休。“六五”计划期间完成五项改革成果。论“两坚”、“四双”是解决小麦的根本问题。冬小麦高产单株栽培管理的新理论新成果。论小麦高产“因”和“染”的关系。论棉花高产栽培的新理论新成果。研讨棉花新品种的成果。农业科技栽培工作报告。创新棉花的《加温种籽发芽器》,在《农业科技通讯》1952年第三期发表;《研究防五小麦倒伏的新措施》在《创造与发明》第1984期发表;《农技推广工作的体会》在《农业技术》发表,1964年第6期。1958年曾编写《怎样种好旱稻》和《棉花栽培新技术》。1987年曾撰写《农业科研成果》编著。1956年调我到省农业厅农干校编写农技教材。1966年在山东泰安培育高蛋白精质小麦新品种“山公红1号”。其特点是:高产精质。早熟抗病。单产400-500Kg,蛋白质含量16%。出精粉率85%,千粒重50g以上,也称“金重”小麦。此品种售价比普通小麦高出1.5个百分点。因此售价高,粮局、粮库、加工户及顾客青睐,群众非常喜欢引种。饮食业特喜要。在70年初,与山东农业大学(原山东农学院)教授(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同志)。为撰写小麦高产论著,给院士提供实验资料和数据。因其是省市实验基点规范点,看后研究磋商,认识一致。思想统一。数据可靠,为山东小麦栽培及全国小麦高产创出一条改革商产途径。为全国人民作出很大贡献。同时也给全民造就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财富。精质小麦是“粮中主,是无价宝”。另外与山东农大园艺系教授蒋先明老师合作指导下,在试验推广应用“九二0”(赤霉素),打破马铃薯薯种休眠期,变一季为两季,受到广大农民和菜农的青睐,保证良种不退化。在70年代初(20世纪)推广白头翁新品种。增产20%以上。因质好味佳,打入国际市场(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五年共售出马铃薯白头翁3000余公斤,创外汇1200万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