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柏道远 |
释义 | 1967年10月生,湖南澧县人。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主持多个区调项目。对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和晚新生代隆升,湘东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洞庭盆地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化等进行过较深入研究,并就研究成果撰写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现供职于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江南(雪峰)造山带构造特征与演化,以及湘中南早中生代构造活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学习和工作经历1986年9月—1990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获学士学位 2002年9月—2005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获工程硕士学位 2007年9月—2010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7月—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原湖南地矿局区调所),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 2007年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主持项目1997.1—1999.12 1:5万托口幅、洪江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良好 2000.1—2002.12 1:25万新疆银石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优秀 2003.1—2005.12 1:25万湖南衡阳市幅、郴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分幅报告均为优秀 2006.1—2008.12 1:25万湖南常德市幅、岳阳市幅区域地质与环境调查,常德市幅报告优秀 2010.1—2012.12 1:25万湖南武冈市幅、永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中 2008.1—2010.12 慈利—隆回—天柱走廊大剖面油气地质调查,进行中 学术成果中昆仑银石山地区主要研究成果: (1)首次发现巴颜喀拉前陆盆地北缘褶皱倒向北侧昆仑造山带,据此提出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与昆仑地块碰撞的“双层汇聚”模式。 (2)以大量断裂、褶皱及走滑成因型湖泊研究为基础,确定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晚新生代区域构造体制总体为南北向挤压,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伸展拉张。 (3)新发现中新世火山岩属2个岩浆演化序列,其中粗面英安岩由先期深部岩浆岩经后期再次部分熔融所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青藏北部新生代深部岩浆作用过程应有比地表火山岩更宽的时、空尺度,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一定程度上与区域构造体制(挤压或拉张)的发展和迁移有关。 (4)在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高原隆升方面,新设计出合乎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地表高程存在强烈降升这一客观实际的“径迹年龄—海拔高程法”,以替代传统的“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并据此对高原隆升过程和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 (5)对青藏高原北缘的地貌组成及演化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于银石山地区划分出7类一级地貌类型,通过相关沉积物和火山岩测年,重塑了晚新生代以来地貌演化过程。 湘东南地区主要研究成果: (1)首次厘定出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等3个阶段花岗岩的具体时限,分别为233~210Ma、174~135Ma和130~85Ma,并分析提出其分别形成于同造山后碰撞构造环境、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陆内裂谷环境。 (2)以多种地质要素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厘定出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构造发展的完整框架,从早至晚分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前造山阶段Ⅰ、中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初陆内造山阶段Ⅱ、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后造山阶段Ⅲ、白垩纪板内裂谷阶段Ⅳ等4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 (3)发现构造体制差异是造成湘东南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远高于印支期花岗岩的关键原因:前者形成于区域后造山环境下的拉张构造体制中,断裂与裂隙系统高度开放,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运移、物质交换与矿质沉淀;而后者形成于区域后碰撞环境下弱挤压构造体制中,不发育开放的断裂与裂隙系统,难以成矿。 (4)提出了湘东南燕山早期钨锡多金属与铅锌多金属两类矿床组合形成的主要深层原因是岩石圈结构(厚度)差异的新认识。 (5)通过热年代学研究,重塑了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发展过程,并对印支运动造山、燕山期盆-山耦合等构造过程提供了制约。 (6)研究提出湘东南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而非前人所认为“薄皮式”滑脱产物。 (7)在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可能包含的地球化学信息,并充分考虑区域物源区特征和沉积盆地相对活动性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显示多种构造环境信息的湘东南南华系—奥陶系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主要研究成果: (1)分别对洞庭盆地澧县凹陷、临澧凹陷、安乡凹陷、赤山隆起、沅江凹陷(东部)、华容隆起等次级构造单元的第四纪构造活动、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等进行详细解剖,揭示出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横向差异。相关成果纠正了前人有关错误认识,如研究表明华容隆起第四纪期间总体表现为沉降而非前人所认为的抬升。 (2)对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盆地及周缘构造活动特征取得全新认识,并提出新的盆地动力机制模式。①第四纪早期(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洞庭盆地处于断陷阶段,区域构造活动的主要表现有:盆地及次级凹陷边界受NNE、NW、EW和SN向等4组正断裂控制;各次级凹陷强烈沉降并接受沉积,沉降中心位于凹陷内部或中央而远离边界断裂,断裂上盘局部可具明显沉降;随着盆地逐渐扩张,断陷活动向东、西边缘迁移;盆地断陷活动具幕式特征,总体可分为为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早—中期等3个裂陷幕;除盆地北面的华容隆起具构造沉降外,盆地周缘其它隆起及盆地内部的赤山隆起具有脉动式抬升。第四纪早期断陷活动与深部地幔上隆导致中地壳物质向周边侧向迁移有关。②第四纪晚期(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洞庭盆地处于坳陷阶段,构造活动表现主要有:中更新世晚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系中形成褶皱;晚更新世—全新世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并接受沉积,盆地周缘部分地区存在小幅度抬升。晚期坳陷活动与深部迁出物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 (3)在ESR和OSL测年基础上,通过汉寿县两护村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化学蚀变指数、微量元素含量和磁化率变化曲线等分别探讨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得出的结论认识基本一致,并与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 (4)通过对ZKC1孔特征重矿物来源和含量变化研究,揭示第四纪洞庭盆地存在幕式断陷活动,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末期和中更新世中-后期等3个时期强烈断陷沉降,相对湖平面上。 (5)首次提出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概念并对洞庭盆地及周边进行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地貌图的编制,不仅反映出地表地理环境暨地貌特征,同时提供了直观表达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区域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 (6)对曾被认为属冰川成因的津市黄牯山泥砾混杂堆积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其为泥石流产物,而不是冰川成因。 获奖情况2003年 湖南地勘局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为1:25万银石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排名3; 2006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地质调查成果奖,获奖项目为1:25万郴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排名1; 2009年 湖南地勘局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为1:25万常德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排名1; 2010年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获奖成果为“湘东南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排名1。 2004年 湖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获奖论文《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排名1 2006年 湖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获奖论文《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的厘定》,排名1 2008年 湖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获奖论文《湘东南南华系—寒武系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的制约》,排名1 2004年 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5年 被评为湖南地勘局劳动模范; 2005年 荣获“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标兵”称号; 2006年 被评为湘潭市优秀共产党员; 代表论文柏道远,王先辉,李长安,等. 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演化特征[J]. 地质论评,2011,57(2): 261~276 柏道远,贾宝华,刘伟,等. 湖南城步火成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对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约束[J]. 地质学报,2010,84(12):1715~1726 柏道远,吴能杰,李长安,等. 华容隆起及周缘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演化[J]. 中国地质,2010,37(5):1243~1256 柏道远,李长安,张文卿,等.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孢粉组合及其气候与地层意义[J]. 地质科学,2010,45(4):1125~1138 柏道远,刘波,李长安,等. 第四纪洞庭盆地临澧凹陷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J]. 山地学报,2010,28(6):641~652 柏道远,李长安,周柯军,等.第四纪洞庭盆地赤山隆起与安乡凹陷升降运动的沉积记录.沉积学报,2010,28(4):645~658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等.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34(3):317~330 柏道远,李长安,马铁球,等.第四纪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西缘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2):120~129 柏道远,李建清,马铁球,等.第四纪江汉-洞庭盆地东部中段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特征.地理科学,2010,30(2):236~241 柏道远,李送文,周柯军,等.1:25万常德市幅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其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启示.中国地质,2010,37(2):280~297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等.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地质科学,2010,45(2):411~427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等第四纪洞庭盆地澧县凹陷构造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地球学报,2010,31(1):43~55 柏道远,李长安,陈渡平,等.洞庭盆地两护村孔重矿物特征及其对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变的响应.地质论评,2010,56(2):246~260 柏道远,倪艳军,周柯军,等.湖南津市黄牯山第四纪泥砾混杂堆积成因探讨.热带地理,2009,29(6):594~599. 柏道远,周柯军,马铁球,等.第四纪洞庭盆地沅江凹陷东缘鹿角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9,15(4):409~420. 柏道远,高峰,马铁球,等.洞庭盆地澧县凹陷第四纪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9(4):10~21. 柏道远,倪艳军,李送文,等.江南造山带北部早中生代岳阳-赤壁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研究.中国地质,2009,36(5):996~1009. 柏道远,邹宾微,赵龙辉,等.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中国地质,2009,36(1):53~64. 柏道远,马铁球,王先辉,等.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中国地质,2008,35(3):436~455 柏道远,李建清,周柯军,等.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32(3):265~275 柏道远,周亮,王先辉.湘东南南华系—寒武系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的制约.地质学报,2007,81(6):755~771 柏道远,贾宝华,马铁球,等.湘东南印支期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差异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关系探讨.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5):587~598 柏道远,贾宝华,马铁球,等.湘东南燕山早期钨锡与铅锌多金属矿床组合形成的构造-岩浆动力学机制.地质学报,2007,81(9):1238~1247 柏道远,贾宝华,李金冬,等.区域构造体制对湘东南印支期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矿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千里山岩体和王仙岭岩体为例.矿床地质,2007,26(5):487~500 柏道远,周亮,马铁球,等.湘东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3):197~212 柏道远,黄建中,李金冬,等.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多地质要素约束—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研究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31(1):1~13 贾宝华,柏道远,孟德保,等.藏北蚕眉山地区中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过程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25(4):261~272 柏道远,黄建中,孟德保,等.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研究.地球学报,2006,27(6):525~536 柏道远,陈建成,孟德保,等.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探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4):10~14 柏道远,陈必河,孟德保.中昆仑耸石山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作用与构造环境研究.中国地质,2006,33(6):1236~1245 柏道远,陈建成,马铁球,等.王仙岭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湘东南印支晚期构造环境的制约.地球化学,2006,35(2):113~125 柏道远,黄建中,王先辉,等.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左旋走滑暨水口山-香花岭南北向构造成因.中国地质,2006,33(1):56~63 柏道远,黄建中,马铁球,等.湘东南志留纪彭公庙花岗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现代地质,2006,20(1):130~140 柏道远,陈建超,马铁球,等.湘东南骑田岭岩体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24(4):255~272 柏道远,熊延望,王先辉,等.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断裂左旋走滑与安仁“y”字型构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29(4):435~442 柏道远,黄建中,刘耀荣,等.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地质构造发展框架的厘定.中国地质,2005,32(4):557~570 柏道远,熊延望,陈建超,等.青海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4):71~78 柏道远,贾宝华,彭和球,等.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差异隆升机制.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24(4):235~243 柏道远,孟德保,刘耀荣,等.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中国地质,2003,30(3):240~246 柏道远,孟德保,贾宝华,等.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地貌年代学初步研究.地质科技情报,2003,22(4):45~5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