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胜林 |
释义 | 周胜林(1937~) 江苏溧阳人。196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副主任,注重新闻理论、业务和中外名记者的研究,还担任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师。著有《高级新闻写作》、《新闻通讯写作述略》;两人合著有《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当代新闻写作》等;担任主编的集体著作有《通讯选评》等多本。1993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简介基本信息周胜林 男,1937年出生,江苏溧阳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至今。1985年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贡献曾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通讯写作》、《名记者与作品研究》、《高级新闻写作》、《新闻业务专题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新闻通讯写作述略》、《高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当代新闻写作》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校高评委员,市新闻中级职称评委,市好新闻评委会副主任等。先后担任十余家新闻单位的顾问、特约研究员、特约记者、兼职教授。 教学研究“人生在世勿当匆匆过客,总要给社会留一点什么,总要给后人踏上征途指点一二。”周胜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原新闻系的副主任,他是国内高校中颇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之一。 1937的盛夏,周胜林出生在江苏水乡溧阳市马垫乡中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步入复旦大学的校门起,他除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外,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图书馆和练笔上,为校报写了不少散文、通讯、评论等。其中,撰写的新闻通讯、散文还在复旦大学学生征文活动中获奖。大学五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校报上表发了大量文章。1960年5月,周胜林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因学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他开始了艰难而着迷的新闻教学和研究工作。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周胜林在教学和研究这一学科时,十分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讲解“新闻采访”这一章节时,他提出了“隐蔽采访”、“易地采访”、“涉外采访”、“新闻采访工作路线新解”等一系列的新课题,并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带领学生到全国闻名的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上海机床厂、上钢五厂、大中华橡胶厂等大企业体验上海产业工人生活;到农村支援“三秋”、“三夏”,体验农民生活;到全国、上海市劳模、先进人员的单位、家庭中一起工作、生活。通过各种采访,撰写了多篇人物通讯,掀起学劳模的热潮。回忆起这段经历,周胜林还感慨不已,他说:“那一时期对锤炼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大有裨益,是很难得的社会实践。”然而,周胜林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深知必须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更多地在学术上钻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此,他一直坚持在复旦大学新闻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直到退休前还担任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大学》杂志编委、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以及复旦大学高级职称评委。 学术贡献“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当时中国高校、新闻单位普遍缺乏新闻学书籍,周胜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主持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成为“文革”之后中国第一本新闻学教材,发行20余万册,获出版社领发的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奖。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并结合对新闻理论业务和中外名记者的研究,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解《新闻采访》、《通讯写作》、《名记者与作品研究》、《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调查》等课。1985年,周胜林的专著《新闻通讯写作述略》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一书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以及后来的《当代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国三十多所高校定为新闻专业教材,并一直沿用。1996年,他与另一博士合编的《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他个人专著《高级新闻写作》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胜林是一位深知科学道路艰难、但在科学道路上有更高追求的学者。他大量的创新研究为我国新闻学术研究发展作出了贡献。1997年出版专著《高级新闻写作》(第二版)是他的代表作,该书以较高的起点,广阔的视野,阐述了面向新世纪的新闻采访的特点和规律,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及中外名记者采写经验技巧等。如《提倡短新闻,再攻短新闻》、《以散文笔法写新闻》、《提高正面报道的宣传艺术》等章节论述,都提出了许多很宝贵的见解。周胜林从事新闻学学术研究的同时,更致力于当代名家新闻作品的研究。《毛泽东新闻的“美”》、《邓拓的言论写作经验》、《范长江西北通讯写作技巧》、《从穆青的新闻作品看记者成才之道》等研究论文引起了中国新闻界和教育界的关注。他与中国新闻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先后担任十几家新闻单位的顾问、高级顾问、特约研究员、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兼职教授。并多次担任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和上海市好新闻评选的评委。 虽然新闻教学、社会活动十分频繁,但不管多忙,他每天笔耕不辍。周胜林常对他的学生、好友和亲戚们说:“没有文章就没有我!”他家中藏书万册,已出版专著15本,在中国各地业务和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250篇,共200余万字。其中,关于媒体竞争与发展趋势的论文,关于市场经济与新闻采访的系列论文和关于邓拓、范长江、穆青的研究论文在中国新闻界、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跨入21世纪,周胜林主编的一套“教你当记者”丛书又于2001年春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包括《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技巧》、《新闻评论写作》和《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鉴于他的贡献,周胜林入选《中国新闻年鉴》、《上海新闻志》、《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中华名人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等大型工具书。自1993年起,作为有杰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周胜林1995年应邀赴新加坡讲学,为新加坡华文报集团的青年记者和编辑开设了《现代新闻写作》和《高级新闻写作》两门课,并为资深记者作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的演讲报告。1998年,应邀赴台湾参加“两岸媒体迎接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台湾的大学里作了《媒体竞争和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周胜林多次出国讲学,既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又不断虚心向外国学习。1998年,周胜林从复旦大学退休。随后他在复旦附近的民办大学东方文化学院创办了上海第一个民办大学的新闻传播系,任系主任、教授。已招收三届学生达200人。与此同时,他又投入了都市报和晚报的研究工作,同中国几十位总编辑和资深记者合作,编纂中国第一本《中国晚报学》。 个人专著个人专著有《高级新闻写作》(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新闻通讯写作述略》(新华出版社 1985年)。合著有《当代新闻写作》、《当代办报策略与新闻采写艺术》(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多本。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1986年任中央电大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主讲教师,主编教材《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年)、《新闻采访写作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年)、《中国新闻通讯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年)。? 自述生平小时侯作为一个新闻教育者和研究者,我可以说是“学新闻名家”的老积极分子,因为我不但一贯积极,而且属“牛”,刚过了七十虚岁,应当是老之已至了。 记得在高中毕业之际,由于语文老师的钟爱,建议报考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我觉得一天到晚蹲在图书馆没劲,不想报考。老师说:你不懂,这是好地方,李大钊。毛泽东都是从那里出来的。但这仍未打动我。后来我听到有人说:“一匹马,一支笔,跑遍大西北,写出的文章轰动全国。”我想这正合我心意呀!后来查到上海复旦大学有一个新闻专业,于是我毅然报了个第一志愿。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一匹马,一支笔”讲的是谁,只知道这种生活和事业是我向往的,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轰动一时的名记者范长江。 1955年1955年9月,17周岁的农村孩子如愿进入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首届五年制。大学五年级时,我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当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范长江恰巧有事到上海,上海分社立即邀长江到分社与大家见了一面。我有幸一睹名家风采,只见他脸孔白白胖胖,讲话笑声朗朗。可惜他讲的内容已记不起来了。从此我更加努力学新闻采写,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消息。通讯。 大学毕业时,我刚入党,和许多同学都积极报名到边疆工作,想实现当一个名记者的愿望。但恰恰把我留在了母校新闻系任教。没教几年就是“四清”运动,搞了两年,“文化大革命”又是十年,青春年华将尽。粉碎“四人帮”后,我开始猛攻专业业务。当时我教写作,同系教师陆云帆教采访,我们二人被系里派去北京访问了一个月左右,住在新华总社。我们访问了新华社穆青。李普。李峰。阎吾,人民日报安岗。田流以及写《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的黄钢等一大批名记者,受益匪浅。访问所得,写成许多随感式文章,当时还未恢复正式出版的专业期刊,就在《解放军报通讯》内部刊物上以《学步漫记》的栏名连载了好久。 这之后不久,郑州大学新闻系彭正普也到北京,访问了一大批名记者,后来出了一本蛮不错的著作《当代名记者》(1988年11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听说还开了名记者研究的课程。 我没有名记者研究专著,但一直从事名记者研究,在各地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过长江夫人沈谱。邓拓夫人丁一岚的帮助审阅和指点。鼓励。后来这些论文收入我的代表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该书十余年中出了3个版本,至今仍被用作大学教材。 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多年“名记者与作品研究”课,讲授内容还包括外国名记者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法拉奇等。 可以说全国新闻界“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新闻名家”的鼓吹者。实践者和急先锋,就是正普、云帆和我这复旦新闻系三学友。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我还与当代名记者陆诒建立了友谊。著名作家夏衍曾称抗日战争时期三大名记者是: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我多次到陆诒家中向他请教,也请他到复旦来讲课。我在担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主讲教师时,还请陆诒讲了一课《新闻采访》,面向全国介绍他的采访经验。我晋升副教授。教授的校外推荐人,都是陆诒。他每当出书,都亲笔签名盖章请我“指正”,使我这个后辈感到不好意思。 1989年春,我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出席了江泽民(时任上海市长)主持的《“三S”和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国际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斯诺“西行漫记”的思想和艺术》的学术报告,提供的论文约13000字。会上,见到了著名的记者爱泼斯坦等,还见到了当年和斯诺一起进入“红区”的马海德医生。 1996年1996年,我为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提供了论文《时代的号手人民的知音——从穆青新闻作品看记者成才之道》,后被收编入《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005年2005年7月,我出席了“埃德加·斯诺诞生100周年纪念会”,会上作了《斯诺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报告,此论文后来发表于《新闻传播》杂志2005年第9期。后又收编入《上海鲁迅研究》2005年秋季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上。 2005年10月,我出席了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举办的《全国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勿忘人民——穆青新闻思想的灵魂》的报告。此论文后发表于《新闻传播》杂志2006年1月号。会上被聘为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华网为此于10月29日发了消息:《复旦大学教授周胜林被聘为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并配发了四张照片。这消息和图片又迅即被著名的Google网等媒体转载。 2006年2006年春,作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内容之一,我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了《学习穆青,做人民记者》的报告。讲课图片在新闻学院陈列展览。 自我总结我一辈子以中外名记者为偶像,并且奔走呼号,教育。启迪年轻一代学习名记者,争做有益于祖国。人民和人类的名记者。我的学生中,确实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我的学生评论说,这与其说是对老师当初名记者梦的补偿,倒不如说是老师人生事业的一种超越。我对此言击节赞赏。几十年来我历尽艰辛,无怨无悔,并以此为快乐和骄傲。这也算是一种“孺子牛”精神吧。且凑成一诗曰: 老牛七十奋耕耘, 桃李遍布耀眼明。 心血华章千百篇, 薪尽火传乐晚晴。 2006年国庆前夕于上海新福康里 ——周胜林 《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