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南驿 |
释义 | 一、周南驿历史:驿,又称邮驿,其主要职能是传递军情、政令、信件,到后来发展为接送官员、转运物品。 《诗经》有“周南”,为国风之首篇。“周南驿”之名,初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南夷叛乱,司马迁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夷,与诸将一起平定西南夷的叛乱。回到长安后,听说汉武帝东巡,司马迁立即从长安出发,向武帝复命。在洛阳周南驿见到生命垂危的司马谈。司马谈见儿子来到,执其手哭泣道:“我们家族世为史官,你一定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事业。现在,适逢盛世,皇上欲举行封禅盛典,我无法观礼,即将辞世,命运使然,无法改变。我死后,你一定要做太史令,切记要完成我正在编写的史学著作。所谓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世也,以彰显父母之名,此之谓大孝。自孔子死后,四百余年,历史著述断绝。汉兴以来,江山一统,名君贤能辈出,我为太史,不能载之史著传于后世,甚感忧惧,你一定要记住我的遗言,莫辜负我的遗愿。”司马迁俯首流涕道:“儿子虽愚,不敢有负父命。”司马谈闻言,溘然长逝。后来,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名著——《史记》。 东汉时,周南驿即都亭驿,为全国中心馆驿,一直到北宋。唐代时,自长安至陕州共设有27个驿站。自陕州东南至洛阳的崤山南路共设置馆驿11个,而崤山北路所设馆驿仅3个,这三个驿亦非常设。两京驿路过潼关之后进入今河南省境,驿站的设置依次为:盘豆驿(今灵宝县旧阌乡西盘豆)、湖城驿(今灵宝县旧阌乡),湖城驿以东分南北两条驿路,北路仍沿黄河南岸行,依次为稠桑驿(今灵宝县北稠桑)、桃林驿(今灵宝县旧城),南路自湖城县向南,复沿华山山脉北麓东至虢州,馆驿依次为荆馆(今灵宝县旧阌乡南35里处)、柏仁驿(今灵宝县),从虢州东北行,沿鸿胪水(今灵宝县弘农涧) 亦至桃林县,与北驿路相合,复沿黄河南侧东行,馆驿为甘棠驿(今陕县旧城),路自陕州分南北二道,崤山北道沿谷水河谷东至洛阳,沿途所设馆驿有芳桂宫驿(今渑池县西五里黄花村)、渑池南馆(今渑池县)、新安驿(今新安县)至洛阳。崤山南道自陕州东南行所设馆驿依次为硖西驿(今陕县硖石镇)、鹿桥驿(今洛宁县北40里)、嘉祥驿(今宜阳县三乡西北)、三乡驿(今宜阳县西三乡)、福昌馆(今宜阳县西福昌村)、柳泉驿(今宜阳县西北柳泉)、甘棠馆(令宜阳县城内)、寿安山馆、三泉驿(今宜阳城东25里苗马村)、甘水驿(今洛阳市西南甘水入洛河之口)、临都驿(今洛阳城西五六里处)、都亭驿(洛阳城内)。唐代两京驿路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驿路,成为帝王和官商往来两京的重要通道。唐太宗、高宗以及武则天等往来两京均沿此驿路而行。 自洛阳向南至襄州的驿路是通往南方的重要驿路。襄州治襄阳县,北迩东西二京,南通荆南、岭表,是长安、洛阳和荆州江陵之间往来必经之地,为南北交通要冲。洛阳至襄州所经道路及沿途所设馆驿为:都亭驿,唐代洛阳都亭驿有二处,一在洛水之北清化坊,一在洛水之北景行坊,前临瀍水。自洛阳城南面中门定鼎门南出,经龙门伊阙之龙门驿(今洛阳市龙门镇),南行达彭婆馆(今伊川县东北彭婆)、白沙馆(今伊川县东南白沙)、临汝县石壕驿、广城驿(今汝州市西40里)、郁阳驿、汝州梁县驿、汝州驿(今汝州市)。汝州以南分为二路,其一,由汝州南行至龙兴县馆,西南行至鲁山县,其南为三路,途经鲁阳关至清阳馆(今白河之阳),向南过方城县至南阳县驿(今南阳市);其二从汝州东南行,沿汝水北岸至郊城县神龟驿(今郏县)、长桥驿(今郏县东南长桥)、襄城县驿(今襄城县)、叶县驿(叶县之南旧县)。叶县尚有一条支路,西北经由龙兴驿,直通汝州。叶县西南行,经由今南阳盆地东北伏牛山隘道,即方城路,抵方城县驿,再西南行至南阳县驿,与南路合。复南行经邓州穰县驿,抵邓城县(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渡汉水至襄州襄阳县汉阴驿(今湖北襄樊市)。襄州有汉水航行之利,径达鄂州,有陆路南抵荆州江陵,经由长江,西通巴蜀,东下吴越,南经洞庭湖通往湘中、岭南,故这条驿路是唐代南北的重要交通线。 由洛阳向东至汴州的驿路是两京驿路的延伸,由东都都亭驿东行至积润驿(今洛阳市汉魏故城上东门外)、首阳驿(今偃师县首阳山一带)、曲河驿、洛口驿(今巩义洛口)、汜水驿(今荥阳市汜水乡原汜水县城)、索亭驿、广武驿、管城驿、圃田驿、大梁驿等10余个驿站。出洋州后再经陈留、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至宋州(今商丘市)可联系东方广大的地区。 唐代东都洛阳至太原的驿路是洛阳与北方草原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自东都经河阳浮桥到怀州(今河南沁阳),北行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又东北行至潞州(今山西长治),再北行至太原府,共置驿站10余所,为都亭驿、积润驿、上古驿(今河南孟津县上古村)、叩马驿(今孟津叩马村)、河阳驿(今孟县南)、怀覃驿(今沁阳县城),万善驿(今沁阳北)、洞过驿、龙泉驿、梁侯驿、太平驿(均在今山西境内)等。这条驿路自怀州东北行经卫州(今卫辉市)、澶州(今清丰西)可达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 元朝时,洛阳都亭驿改称周南驿,为大都(今北京)通往山西及襄汉的重要驿站。洛阳地区为河南府路,通过驿路与汴梁路(东)、怀庆路(北)、南阳府路(南)、奉无路(西)相连。元代急递铺与驿站并存,急递铺每10里、15里、25里设一铺,每铺配铺丁5~16人。驿站一般60里一驿。据《永乐大典》卷19422《站赤上》载,河南府所辖站11处,马361匹。本府站马69匹。元代河南府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所管辖,行省的治所在汴梁路(今开封市),故行省中的驿路皆以开封为中心,河南府路是汴梁通陕西行省的重要中转站,自汴梁西行,经杏花营(今开封市西20里)、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偃师、洛阳、新安、渑池、陕州、灵宝、阌乡,过潼关进入陕西行省,过华阴、华州至长安。 明代河南府(治洛阳)隶河南布政使司(治所开封),故开封通过洛阳的驿道仍是联系陕西布政使司的重要驿路。仅在今河南省境内的驿站有:大梁驿、圃田驿、管城驿、索亭驿、洛口驿、首阳驿、周南驿、函关驿、义昌驿、蠡城驿、甘棠驿、桃林驿、鼎湖驿、潼关驿等至长安等地。另外自河南府周南驿北行渡过黄河至河阳驿、万善驿、覃怀驿、宁郭驿、武安驿、崇宁驿、新中驿、卫源马驿,(即卫辉府)。这一时期驿站间距一般60~70里,另外还有30里、40里、50里不等。明代所创立的递运所,负责运送军需物资及贡物,它是根据需要陆续建立起来的,设置与分布并不普遍和均衡,开始设立时就不健全,至隆庆、万历年间又大批裁并而逐步衰落。自明至清豫西地区所设递运所有:洛阳递运所、磁涧递运所、新安递运所、渑池递运所、义昌递运所、横渠递运所、七里递运所、硖西递运所、张茅递运所、灵宝递运所、阌乡递运所等。 河南府境内的驿站共十处:即周南驿、首阳驿、洛口驿、函关驿、蠡城驿、义昌驿、甘棠驿、硖石驿、桃林驿、鼎湖驿。 周南驿是河南府中心驿站,即汉唐的都亭驿,在洛阳城东南隅。首阳驿在偃师县东南偃师镇,洪武三年(1370年置)。洛口驿在巩县东南城关镇。函关驿,又名函城驿,在新安县城。蠡城驿,在渑池县城内。义昌驿,在渑池县东,即今义马市;甘棠驿,在河南府陕州,即今三门峡市。硖石驿,在河南府陕州西硖石。桃林驿,在灵宝县虢略镇,一说在县东北枣灵镇。鼎湖驿,在阌乡县城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修的,记载明初从南京到各省和重要城市的驿路里程,其中记载南京到河南府,其路有二:一路水马驿三十八驿,计三千二百八十五里。 水驿:龙江至开封府大梁驿,三十一驿二千八百四十五里;马驿:大梁驿至本府周南驿,七驿四百四十里。 大梁驿,七十里至圃田驿,七十里至管城驿,七十里至索亭驿,四十里至成皋驿,六十里至洛口驿,六十里至首阳驿,七十里至本府周南驿。 一路马驿二十九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 会同馆至开封府大梁驿,二十二驿一千一百七十里。大梁驿至本府周南驿,七驿七百四十里。 明代商书则是记载全国商路路线及里程,其中详细记载了经过洛阳的几条商路,甚至包括一些洛阳古迹。 其中,卷一之四,记“北京至陕西、四川路”,由顺天府(北京)至孟县,三十里至孟津县,六十里至河南府(洛阳)周南驿,由此东百四十里至登封县治,东八里至中岳,嵩山庙在华盖峰下。由河南府(洛阳)周南驿西七十里至新安县,五十里至义昌驿,四十里至渑池县,七十里至硖石,六十里至陕州,六十里至灵宝,五十里至阌乡,六十里陕西、河南交界之潼关,再西行入陕西,至西安府,南行至成都府。 卷五之四,记“淮安由北河至陕西潼关水陆路”,先由徐州之汴城(开封),走北河,即黄河,“走塞不定”,今至陆家楼起车,四百里至河南府周南驿。又二百六十里至三门、集津,又五十里至陕州。小船止于集津。三门在集津之西,神门、鬼门、人门,以缓急而名也。”“车至陕州,或换小船,一百七十里至于潼关。” 卷六之一,记“北京至陕西宁夏镇路”,由孟县十里至紫金山。二十里渡黄河至孟津县,河宽二里。三十里至邙山,东汉诸帝名臣葬此。二十里下山脚,十五里廛桥,五里河南府周南驿。南一百六十里嵩县伏牛山。西四五里旧洛阳城。二十里孝水,王祥剖冰处。十五里磁涧。二十五里甘罗墓。三里钧台。渡涧水,经旧函谷关至新安县。二十里王乔洞,洞上二木,化成石身木枝。八里青龙山。二十里义昌驿,四十里渑池县。由渑池往西,经陕州、阌乡,进入陕西境。 明代商书所记商路比更为详细,它不仅记路线里程,而且记特产和交税处。该书卷二之九五记“北京由河南府至陕西陆路”,“洛阳县周南驿二十里至谷水,出手巾。”新安县“十里过涧水,至噘山铺,出绵带。”“潼关,客货纳过税,北渡黄河,六十里至浦州。” 从以上看,洛阳在东西南北商路交汇线上。河南府之洛阳、偃师、孟津、巩县、渑池、新安、孟津、陕州、灵宝、阌乡十个州县都在全国主要商路上。登封、嵩县两县在商路支线上。宜阳、永宁、卢氏不在裔路线上,但是,它们在两京古道上,故河南府之内外商路是非常通畅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十九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次日,列炮攻城。二十一日,天尚未明,在隆隆炮声中,慈禧挟光绪皇帝出逃。侍从的王公大臣有载漪、溥暹、奕劻、善耆和李莲英等,途经山西,于九月初四抵西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便于八月二十四日起驾回北京。 慈禧一行于九月初五入河南省境。时任河南知府的文悌,系满洲正黄旗人,因反对戊戌变法,曾被光绪皇帝革职。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立即授其河南知府。为迎接慈禧,文悌下令扩建周南驿,作为行宫。 九月十六日午时,慈禧一行到洛阳,文悌在周南驿举行迎驾大典。十八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千佛庵观看隋唐石刻;十九日拜祭了关林,并赐其匾联,发帑银千两,令整修关林。慈禧亲书“气壮嵩高”、光绪亲书“光照日月”二匾额,今分别悬于关林大殿、二殿正门上方。当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又游览了龙门涌珠泉、宾阳洞等;午膳后过伊水浮桥,赏伊阙美景,游香山寺,登白居易“九老诗社”故地;二十一日之后,又至夹马营故地拜宋太祖庙。在洛期间,还曾派人到嵩县两程祠致祭,赐予“伊洛渊源”匾额。两宫回銮,共在周南驿八日。河南知府文悌迎驾有功,升为贵西道台。 民国初年,周南驿被毁。(另说,清末有了电报局,周南驿站关闭。民国初年,一部政府用,一部卖给百姓建民居。抗日期间,政府用的部分被日军飞机炸为废墟。) 二、周南驿近况2009年4月,世界邮展在中国·洛阳举办。邮展举办期间有文化界知名人士提出在洛南新区重建周南驿。 2010年4月,在洛阳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周南驿复原工程”顺利竣工。 2010年4月12日,在洛阳市新区的政和路与金城寨街口的周南驿文化酒店,举行了“周南驿复原工程暨周南驿文化酒店开业典礼”。从此来洛阳的游客多了一个感受古代驿站文化气息和品尝清代官府菜的好去处。 林则徐与周南驿林则徐一生中曾三次下榻洛阳周南驿。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林则曾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仅在任一个月,他在往返途中都曾下榻周南驿一日,由于时间短促,未留下诗文。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十九日,林则徐就任河南布政使,到开封赴任。七月初八日,根据江督陶澍的建议林则徐调任江宁布政使。十五日,卸豫藩任启程。目前,还未发现林则徐在这半年中是否来过洛阳的资料。 林则徐最后一次下榻周南驿是道光二十二年(1942年)二月底至四月初,他在周南驿住了约40天,留下了下量文献。这是他西戍伊梨途中路过洛阳,是在河南知府叶小庚的挽留下,作短暂的休假。 谈到林则徐西戍伊梨,还要从鸦片说起。晚清,英人倾销销片于中国,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林则徐虎门焚烟,大壮国威,大震民心。因清廷屈洋媚外、奸臣诽谤,林则徐被贬往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一年(1941年)五月二十一日,林则徐受谴戌旨令,次日即离开镇海军营,北上新疆。 六月十六日河南祥符黄河上汛三十一堡(今开封张家弯附近)滩水漫过堤顶,洪水溢决。到二十二日冲决口门有八十丈宽,黄河十分之七的水由口门冲出。决堤的洪水迅速围困了开封城,又东南而去淹及河南、安徽两省五府二十三州县,灾情十分严重。道光皇帝令 “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八月,林则徐接到旨令,立即赶赴祥符,到堵口工程第一线督导。历时八个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十四日工程合龙。正在堵口庆功之时,忽传谕旨到,“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当消息传出后,“百姓闻之,皆扼腕叹息,多有泣下者。”(《汴梁水灾纪略》)。 二月十六日,林则徐西行,二十二七日至偃师首阳驿,次日至洛阳周南驿,河南知府叶申芗、洛阳县令马恕率洛阳士绅相迎,聚宴于周南驿的怡园。 叶申芗,字小庚,是林则徐的同乡,晚清著名词人。马恕,山西介休人,金石学家,洛阳存古阁(在千祥庵)的创办人。二人对林公非常敬佩,同林公一起畅游洛阳山水。他们邀游了龙门香山寺。林则徐撰《同游龙门香山寺记》,文中借景抒情。他虽以“止足之念”遣怀,故示坦荡,但仍不忘国事,希望“瀛壖荡平,寰宇清晏”,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文中写道: “仆虽不敢远希古贤(按:此指白居易以七十万缗修香山寺以终老一事),而止足之念久已积诸怀抱。顾时事之艰,运数之奇,有不独关乎一身休咎者。今虽万里西行,而南望侧身,叹喟欲绝,尚敢希林泉之娱哉! 虽然,数与时相需,亦因时而转。即此征途中得与佳山水遇,或亦数不终奇,时不终艰,如东坡所云人厄非天穷者耶?旦夕间,瀛壖荡平,寰宇清晏,使仆东还有期,犹将随诸君子踵兹胜游,即以遂吾终焉之志,未尝不可以斯言为息壤也。”(《云左山房文钞》卷一) 林则徐在洛阳写答叶小庚诗数首,即《西行过洛,叶小庚招入衙斋并赠两诗次韵奉答》、《小庚邀集千祥庵叠僚字韵奉谢》和《连日对饮怡园读天籁轩词复次身字韵》等。诗中对叶颇加推重,并感谢叶的招待,其第一首即表述了在河工上的成绩和希望听到战事胜利消息的心情。诗中写道: “连圻曾愧领班僚, 讵有涓埃答九霄。 谪宦敢辞投雪窖, 捷书犹冀靖天骄。 他年马角谁能料, 前度鸡竿已暂邀。 犹喜宣房差不负, 汴城昏垫幸全消。” (《云左山房诗钞》卷六) 东大寺方仗香海上人到周南驿拜访林公,应其所请,为之书联,联文是“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此联原件藏洛阳博物馆,照片见《书法》1979年第六期。该刊并有陈廉贞、曾意丹所撰《林则徐和邓廷桢的字》一文介绍此联。 林则徐在周南驿写《复苏廷玉(鳌石)》的信,信中揭露了河工拖延的弊端所在,并告之自己已奉命就戍说: “中州河事,旧腊本可合龙,所以迟回反复者,只由于在工文武,心力难齐,譬如外科之治疡疽,未必肯令一药而愈。迨局势屡变,几成大险之症,而向之明知易愈而不愿其遽愈者,至此亦坐视而莫知所措,言之可为寒心。幸而天悯民穷,不使久为鱼鳖。此次之得以堵合,大抵神力为之耳。弟朝夕在工,不过追随星使,朝夕驻灞而已,曷尝有所建白。而苛刻催促之名,已纷然传播,谅阁下也自有所闻。今事竣仍作倚戈之待却是心安理得。昨奉文后,即由工次成行。” 同时,他在信中还针对苏鳌石的重船轻炮主张,提出船炮并重以加强海防、建设水军的计划,并且深深系念政局的变化。信中说: “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岸上军尽可十撤其九。以视此时之枝枝节节,防不胜防,远省征兵徒累无益者,其所得失固已较然。即军储亦彼费而此省。果有大船百只,中小船半之,大小炮千位,水军五千,舵工水手一千,南北洋无不可以径驶者。逆夷以舟为巢穴,有大帮水军,追逐于巨浸之中,彼敢舍舟而扰陆路,占据城垣,吾不信也。……南风盛发时,津沽不知何似?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偶,念此可三太息耳!”(《林则徐书简》增订本,页一八五) 四月初,林则徐离开周南驿,西行伊梨,从此再未来过洛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