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苍柏 |
释义 | 周苍柏周苍柏,1888年生,湖北武汉人。 1917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重庆华中化工厂、汉中制革厂董事长。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署长。19491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轻工业部副部长、湖北省第1-3届政协副主席、湖北省工商联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政协第2届委员,第3、4届常委。1970年逝世。 东湖之父周苍柏被称为“东湖之父”。 东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当年的海光农圃东临东湖,西至老东湖路,南近双湖桥,北至海洋公园游泳场,包括现今听涛景区、东湖宾馆,占地约两千多亩,至今仍是东湖风景最美的区域。 为了纪念“东湖之父”,苍柏园已经在听涛景区建成开放。当年周苍柏先生亲手栽下的7棵近90树龄的桂花已是华盖如云。一旁,按老照片修建的周苍柏先生携儿女春游东湖的铜像栩栩如生。穿过曲径廊桥,水榭亭台边,周苍柏纪念馆掩映在一片浓阴花丛中,馆内放置着当年周苍柏为周小燕姐弟学习音乐而购置的钢琴,似乎还余音袅袅。 入园处的“海光农圃”牌坊是新修的。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周苍柏先生开始兴建海光农圃时,曾请父亲周韵宣书写“海光农圃”四个大字,立于东湖边的牌坊上。上世纪50年代,牌坊被拆了。在后来的多方寻访中,人们发现“海光农圃”牌坊的位置在听涛景区南端寓言园“叶公好龙”雕塑正南方约15米处。此后又经过考证,其发现,东湖另一块比较神秘的“疑海听涛”牌坊与“海光农圃”牌坊,是同一个牌坊的正反两面。 当时去海光农圃须从武汉大学杨家湾湖边(今武汉大学凌波门一带),乘船过渡到听涛景区的老鼠尾景区,巧妙地解决了交通问题。“海光农圃”牌坊所在的位置,是当年进出海光农圃的唯一通道。 周苍柏与东湖一九三O年,担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行长的民族资本家周苍柏,见当时武汉市民们多沉溺于鸦片和赌博之中,十分焦虑。为使市民们强身健体,他投入自己的绝大部分收入,专门用于兴建东湖西岸的“海光农圃”。“海光农圃”开发建设了一个苗圃、一片桃林、一个动物园、一个专门观鱼的天鹅池以及一间米坊和一间香坊,其主要功能是为武汉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市民们可以在“海光农圃”锻炼身体、嬉戏游乐,同时还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以及花木果树的栽培。海光农圃在当时成为极受群众喜爱的“城市公园”。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被日军侵占,周苍柏被迫迁往重庆,海光农圃委托他人管理。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强行霸占海光农圃,毁坏了一些娱乐设施、果园和房屋建筑。抗战胜利后,周苍柏回到武汉,尽力恢复海光农圃,由于国家在动乱时期以及他本人经济局限,所以海光农圃的规模总不及当年。一九四九年,周苍柏(当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后任工业部副部长)主动将海光农圃献给了国家,海光农圃随即更名为东湖公园,并成立东湖建设委员会,周苍柏任副主任委员,当时的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陶铸任主任委员。一九五二年,东湖风景区建设全面展开。 历史上的东湖风景区宋代吏部尚书袁说友毕生最爱西湖,所吟诗作里多有赞美词句,难得他有一年游览到了我们这个野性十足的东湖,写下一首《游武昌东湖》:“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瞧瞧,他也是以西湖开头,说到他眼里心里的东湖,忍不住拿去与西湖比较。其中描述东湖的大和野,倒是十分贴切,迄今没有另外的诗歌像他这般准确生动。 近代辛亥革命后,前清庚子任桐,因曾宦游湖北山水,对武昌沙湖(现在的东湖)尤为钟情,后来索性寄居于此,自称“沙湖居士”。任桐是对武昌群湖进行全面总结和提炼的第一人,所著《沙湖志》堪称现在东湖各个景区名称由来的源头。有趣的是,他也曾写过这样的话:“东湖景物之美,不减西湖,而天然韵致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以美色喻之:“山水秀丽,迥无伦比,绝未粉饰,一任天然,殆始村姑之乱发粗服,别饶风致也。”1923年任桐在《琴园叙》里说:“自其(沙湖)湖山风景纵不能尽如西湖,然安知不可作未来之西湖观。”也是句句不离西湖二字(有关任桐所谓大沙湖概念及其文化景观构成,我将另文详述),实在令人不解! 还有一个与任桐私交颇好的辛亥首义功臣名叫杨铎也就是杨闻泉的,一次与任桐同游现在的东湖,被东湖美景深深陶醉,立即著述《沙湖三唱》。其中游记一唱,喻东湖为闺秀,喻西湖为妓女,说“西湖负郭而居有如风尘美人,故亲之者较易,而享名也独早。”东湖却是“以港深藏而不露,不啻大家闺秀之不轻示人以色相也者。”这样的比喻,与历代文人墨客争先恐后渴求名垂千古、酷爱酒色自然的习性绝对相符。确实,西湖因太多文人骚客的赋诗与名妓风流的红颜相得益彰而声噪天下,东湖则因为大、野、无人附庸风雅,“养在深闺无人识”,因而至今也并无多少人真正识得。如此一比,应该是东湖的幸,而非不幸。 有必要还举一个特例: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东湖。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生前除了中南海,居住时间最长、接待外宾最多的地方,就是武汉东湖宾馆,现在的东湖梅岭南山。1956年5月,毛泽东第一次畅游长江,居住东湖客舍甲所,此后每年都要来东湖两次,短则十天半月,长则半年之久。1960年后住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成为他在汉主持中央会议、处理国事、接见外国元首和友人的办公之地。众所周知,毛泽东的诗词是极具盛名的,但他对东湖不仅无一句诗词,而且几乎未着一字,这就很奇怪了。不过,伟人毛泽东在与人说话时,赞叹过东湖的美,是肺腑之言,可见他一生每年必住东湖真实的心境写照。2002年,曾任前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秘书的李必达,在其《李必达书法艺术集》里,收录了毛泽东和曾思玉的一段谈话。毛泽东说:“东湖比西湖好,这里有长江,夏天还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尽管为何毛泽东不曾有诗词赞美东湖,流芳千古,但从他的言谈举止尤其每年必住东湖我们可以分析,他是热爱东湖的风景的,尤其东湖的树和水。伟人的言谈中有以下警示:东湖风景要与长江联系起来,与历史联系起来,与人文联系起来,尤其与自然特性联系起来。我觉得,东湖风景区的全面建设,必须再三斟酌毛泽东的这个谈话,毕竟这是一代伟人之所以喜爱东湖并且直接说出“东湖比西湖好”的根源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都有与东湖的故事,这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颇有深意的一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