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装骑兵 |
释义 | 重装骑兵被誉为移动的堡垒,骑兵全身都裹在厚厚的装甲之中,骑兵的坐骑也都身披重甲,只有马的小腿裸露在外,马眼外也都罩有防止弓箭设计的眼罩,装备一个重装骑兵的资金可以装备一小队的轻步兵。 简介重装骑兵的武器包括一支3米的骑枪,一把短剑和一面骑士盾。 攻击方式是冲击,骑兵手持骑枪平伸向前,借助坐骑的高速运动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损伤。在战场上,重装骑兵的冲击是以50人为一组的中队攻击为方式的。 除了长枪兵以外,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可以抵御重装骑兵部队的全速冲击。新月帝国的军神尤里安。杜贝尔曾经说过,对抗重装骑兵的最有效武器就是重装骑兵。 欧洲中世纪骑兵大家总还记得,古希腊重武装步兵曾恒赫一时.在欧洲的中世纪,出现了骑兵压倒步兵的形势,但步兵并不马上就让位给骑兵,这从整个中世纪中由步兵取胜的不少战例可以看出. 骑兵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骑兵刚出现时确曾威震四方,但随着古希腊方阵的出现就被降为次要的了.这是由于当时的马还没有马镫和马蹄铁,古希腊重武装步兵方阵成了骑兵不可逾越的盾矛之墙. 后来,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夕,斯基泰人发明了马鞍;公元四世纪时,日耳曼人在马鞍两边安上环状皮带来放脚;我国最迟至十六国时期(公元四世纪后期)就已经有马镫出现了。比如辽宁朝阳出土的北燕的铜皮铁马镫。到公元九世纪,才在马蹄底钉上铁掌.自从四世纪时出现了两边带有环带的马鞍后,骑兵的情况就完全变了,战斗中也不致摔下马来了.到马鞍,马镫,马蹄铁都完备时,骑兵就成为中世纪时驾驭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力量. 中世纪欧洲人用的马鞍,具有前桥和后桥,两边有环带.骑兵打仗时两腿直直地踩在环带上,就象站在那儿似的.据说,诺曼底公爵,绰号“征服者”的威廉,1083年在芒特城前,由于他骑的马踩上一块燃着的木炭而摔倒,马鞍坚硬的前桥将他的肚皮划破而致死. 到公元九世纪时,北欧海盗象旋风一样所向披靡,不断地劫掠北区和西欧海岸.海盗的威胁使唤整个在军事上出现了常备的机动部队,它由经过战争锻炼的骑士组成,能迅速迎击入侵之敌,这就是“职业化”军队的萌芽. 骑士的装甲那时骑士所穿的战服是齐膝紧身甲.它有袖,是用皮或厚布做成的,上面铆有鱼鳞一样的铁片,约15公斤重.从头部到肩,罩有一种形似风帽的有活动锁环的锁子甲,头上戴有护鼻的圆锥形铁头盔.可这时的马还没有任何的铁甲保护. 骑士的盔甲,不断地在演变.十二世纪时,袖口还有保护两手的连指手套;紧身甲外面再穿上一件上衣或麻布作战服,以防甲衣上的铁片被日 晒雨淋而生锈;衣服和盾都饰以醒目的标志,以便识别.到十二世纪末,头盔变成了圆柱形,把骑士整个头部都套进去,只有通风口和缝隙供呼吸和观看用.十三世纪末,齐膝紧身甲被 鳞片甲所取代,鳞片甲不仅造价便宜,并穿脱较方便,它是把小铁片铆在皮衣或布衣里层,所以从外面是看不见小铁片的.十四世纪,一种坚硬的钢甲---大白盔甲取代了鳞片甲,把骑士的躯干,四肢和主要关节通通盖住;头盔让位于带不活动脸甲的轻头盔;马也有了铁甲或钢甲的保护. 全副大白盔甲 约重40公斤,做工精致.用大白盔甲装备起来的骑士团,十五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全欧洲的唯一模式.不论在德国,意大利,还是在法国,西班牙,骑士 的装甲看不出任何区别,因为当时都是向同一制造作坊,特别是在米兰购买盔甲的. 重装骑兵的优缺点与东方人相比,欧洲人更注重武器、盔甲的改良与精造,一位身着精工打造的板甲的骑士,坐在马上简直可被认为是一座铁塔。这样的重装骑兵拥有极大的防御力与冲击力,在阵地作战中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由于钢制盔甲的重量问题,重装骑兵的速度与耐力受到很大的考验,即使是北欧良种马,拖着一名浑身重甲的骑兵的情况下,奔跑速度甚至及不上一匹健壮点的驴子,机动性差、可持续冲击时间短构成了重装骑兵的最大弱点。其次由于盔甲的设计缺陷,一名身着重甲的骑士所能完成的动作是相当有限的,很难想象以为背着数百斤金属的人类还能奔跑、跳跃,而稍微体弱点的骑兵如果落在地上,估计也是爬不起来的,因此,重装骑兵的阵形突击不能形成的话,他们将毫无杀伤力。 虽然刚制光华的板甲可能抵去大部分短弓轻弩的袭击,也几乎不怕剑和枪的戳砍,但极大杀伤力的长弓放出的重箭可能射穿重骑兵的铠甲,但更为恐怖的是,实战中敌人首先攻击的,绝不是骑兵盔甲重重的身体,而是他们身下防守较薄的马匹。这一点是致命的,失去马匹的重骑兵根本造不成任何杀伤力,负重不堪的他们甚至连奔跑一百米都感到困难。 在一些战例中,长弓,实现了对重骑兵突击的有效杀伤,而长枪方阵,也是阵地战中有效遏制重骑突击的重要方略。 长枪方阵都是抵御重装骑兵的有利武器,不过,相比于正面对的阵地对撼,袭击敌人马匹。蒙古人似乎找到了对付重骑兵更有效的办法。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在"文明人"眼中,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文化与任何信仰可言,可正是这样一个民族,彻底宣告了西欧中世纪经典战策的末日。 有些人认为,对比于欧洲马,蒙古马虽然矮小瘦弱,却长于耐力,个人认为这个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对比两种马的耐性,很难说出谁优谁劣,难道将蒙马和欧马各拉个几匹跑出几天几夜,然后分出高下?相信不会有人作过这样的实验的。 然而蒙古西征的实战结果,欧洲的重骑兵为何会输得一败涂地呢。者其中存在三个原因。 第一,还是"耐力"问题。读者可能奇怪,刚刚笔者讲到否认欧洲马与蒙古马存在较大的耐力差异,那此刻为何又将"耐力"提出来呢?其实,在战斗中,蒙古人胡服轻骑,本身给马匹造成的负担就降到了最低,按蒙古人的战术,讲求的是速度,拼的是机动性,这一点,那些护身重装铠甲的骑士们,明显是远远不及,与蒙古人的杂种乱马相比,虽然他们胯下的是优种良驹,可是巨大的负重将他们速度的优势变为彻底的弱势,跑一百米他们也许只拉下20米,可是跑两百米就他们能拉下50米,如果跑几千米以上的话,他们就不得不停下来,让自己的马匹休息… 第二,是部队编制问题。经历了在东亚与金、夏、宋王朝等的接连战事。虽然仍处于氏族奴隶阶段的蒙古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的兵制,士官的任命赏罚与战功直接相关,等级制度鲜明,兵权集中、军纪严明,不仅士兵的士气高涨,更重要的是部队的出击调动简洁迅速,与之相对,西欧诸国中军队大多掌握在各领主手中,领主领主之间各自为政,很容易形成困守孤城的局面。其时蒙古人每次西征军力并不甚多,而攻陷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孤城却已足够。由于重装骑兵造价奇高(从骏马、到骑士、到盔甲、到武器),一般的领主几乎不能形成几千的重骑部队,而与之相对蒙古人成千上万的轻骑兵经常以多打少,无往而不利。 第三,是战术问题。与只习惯于阵地猛攻的欧洲人相比,蒙古人更善于发挥轻骑快马的优势,他们迂回扰动牵引敌人,然后采用迅猛凌厉的突袭。可以这么认为,蒙古人不作避开重装骑兵的锋芒,更不会与蠢到与他们正面对撼,而是采取牵引扰动的战术,消耗重装骑兵的脚力,然后将他们逐步分割,最后消灭。按重骑兵的速度,跟本追不上轻身奔跑的蒙古骑兵,而等他们追行疲累需要驻马休息时候,狡猾的蒙古人又杀回来了,于是蒙古人不断的来回骚扰,重装骑兵的体能很快被彻底耗尽,直到这时,才是蒙古人出击时机,这时疲累头顶的重骑马匹更本奔跑不起来,那些苦不堪言的重骑兵们此时甚至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于是蒙古人将那重装骑士一个个拽下马来,剥下他们的盔甲卖钱,割断他们的头颅回去领赏。昔日驰骋沙场的重骑兵落到如此下场,实在是非常可悲… 综上所述,重骑兵存在着不可弥补的缺陷,然而这个兵种的失败,更重要是来自于战术与军队编制的应用上。但即便如此,毫无疑问,在阵地作战中重装骑兵是绝对锋利的武器,奔跑达到一定速度的重骑兵带有极大的动量,而他们身上的重甲几乎能抵御大部分的轻型武器(铁锤、铁钻除外),他们犹如移动的堡垒、无坚不摧,确可被认为是中世纪陆战部队之王。但是所有这些,当他们遇上全部由轻骑组成、毫无阵形可言的蒙古部队时,都发生了改变,优势转化成劣势、胜利转化成失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