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重庆兵工基地
释义

概述

抗日战争开始后,西南地区以外的兵工厂、兵器科研机构、兵工专门学术、为兵工生产钢材的工厂相继向四川、云南、贵州3省迁移,主要兵工单位集中在陪都重庆和重庆周围的县,构建起集兵器生产、科研、专业人才培养、原材料生产于一体的重庆兵工基地。这个基地生产的兵器,支撑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兵器生产的发展,催生了重庆这座工业城市。

基地的形成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许多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紧急筹备搬迁受到日军威胁地区的兵工厂。同时迁都重庆。当时政府的决策者对形势估计不足,企图将战场稳住在平原与山区接壤的“三阳”(河南洛阳、湖北襄阳、湖南衡阳)一线,决定将“三阳”以东的江苏、河南、山东3省和南京市的兵工单位迁到“三阳”以西的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省。1937年9至11月,进行了兵工单位第一次大迁徙。搬迁的单位13个。迁往陪都重庆和重庆周围的有金陵兵工厂、弹道研究所、百水桥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巩县兵工分厂、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后因气候潮湿不宜光学器材制造,再迁云南)等5个。

战局的发展,打乱了国民政府的应变计划。1937年11月,随着上海、太原等城市沦陷,日军向西北、华中、华南推进,迫使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原有的兵工厂和刚迁入的兵工厂向四川、广西、湖南西部、贵州、云南迁移。1938年1至12月,进行了兵工单位第二次大迁徙。搬迁的单位14个,其中第二次搬迁的6个。迁往陪都重庆周围的有广东第二兵工厂、兵工署第三工厂(原上海炼钢厂)、株洲兵工厂的制枪弹部分(后建制为兵工署 第二十五工厂)、炮兵技术研究处并株洲兵工厂的制炮弹部分(后建制为兵工署第十工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抗战胜利后改名兵工署第二十九工厂)、兵工学校、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原济南兵工厂,后改名兵工署第三十工厂)等8个。

1939年9、10月间,日军进犯湖南长沙;11月,日军从钦州湾登陆侵入广西;1940年1月,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三个大汉奸在青岛开会,筹组伪中央政府。抗日战争形势进一步恶化,迫使云、贵、川以外的兵工厂向云、贵、川迁移。1939年11月到1940年10月进行了兵工单位第三次大迁徙。搬迁的兵工厂6个,其中第二次搬迁的5个。迁往陪都重庆周围的有兵工署第一工厂(原汉阳兵工厂)、兵工署第二工厂(原汉阳火药厂)、兵工署第十一工厂(原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四十工厂(原广西兵工厂筹备处)等4个。

1940年10月,大迁徙结束。迁川单位和重庆原有的川康绥靖主任公署武器修理所、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子弹厂、为川康绥靖主任公署订制兵器的私营华兴机器厂、筹建中的重庆电力炼钢厂统一调整组合,建制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第二工厂、第十工厂、第二十工厂、第二十一工厂、第二十三工厂、第二十五工厂、第三十工厂、第四十工厂(1944年底改制为分厂)、第五十工厂等10个兵器生产厂,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1942年改制为第二十七工厂)、弹道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3个科研单位,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第二十四工厂等2个原材料生产厂,兵工专门学校1所。这些单位分布在陪都重庆及其周围的四川省江北县、巴县、綦江县、万县、泸县(除泸县外,其余县现属重庆直辖市),构成了集兵器生产、科研、专业人才培养、原材料生产于一体的重庆兵工基地。后又在这个基地内新建了兵器生产厂第二十六工厂、原材料生产厂第二十八工厂。国民政府主管兵器工业的机关军政部兵工署于1939年4月迁重庆,直接管理重庆兵工基地。

支撑抗日正面战场

重庆兵工基地集中了中国的主要兵工厂和主要钢铁厂、全部兵器科研机构和唯一的兵工专门学校,拥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掌握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制造技术,生产当时中国能生产的各种兵器。在重庆兵工基地之外,云南、贵州、湖南、新疆、甘肃、浙江、山西还有兵工厂(其中云南2个、贵州3个,其余省各1个),它们的兵器产量微不足道,而且大多不供应抗日正面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兵工署所属厂的兵器产量为,战车防御炮94门,迫击炮1.37万门,机关枪9.61万挺,步枪57.16万支,手枪0.35万支,掷弹筒4.09万个,后装炮炮弹160.87万发,迫击炮弹609万发,各种枪弹102733万发,掷榴弹、枪榴弹805.49万发,手榴弹2207.35万枚,甲雷79.93万枚,飞机炸弹520枚,黑色火药840吨,无烟火药42.1吨,炸药274.1吨,防毒面具50.9万副,滤毒罐5.12万个,以及信号枪、信号弹、炸药包等。这些兵器绝大多数是重庆兵工基地生产的。

重庆兵工基地生产的兵器都是轻兵器,而且性能不高,杀伤力不大,成为抗日军队的“致命伤”。但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是全民战争、运动战争、持久战争,轻兵器是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武器。据兵工署外勤司1948年7月31日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列入统计范围的15类兵器中,迫击炮,重机枪,枪榴筒和掷榴筒,枪榴弹、掷榴弹和手榴弹4类自给有余,轻机枪、步枪、迫击炮弹、枪弹4类自给63-99%,其余7类是没有持续生产或没有生产。生产量不足或没有生产的兵器来自战前储备、抗战初期购买和封锁缝隙中运进。被日军严密封锁的“战争孤岛”中的中国兵器工业,经过全体员工的艰苦努力和大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所产兵器能够基本满足正面战场的需要。这些兵器几乎都是重庆兵工基地生产的,是重庆兵工基地支撑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轰炸摧毁不了抗敌意志

战争时期,军事工业是敌人打击的重点之一。近代以来、特别是有飞机以来的战争更是这样。日本蓄谋侵略中国,其间谍机关对中国军事工业的情况早就弄得一清二楚;战时军事工业的动态他们也一一掌握。那时中国的军事工业主要是兵器工业,因此日本侵略军将中国的兵工厂、兵器科研机构、兵工署主管的钢铁厂列为轰炸破坏的重点。卢沟桥事变后10天,日军飞机就开始轰炸广东第二兵工厂。接着对其他兵工厂和钢铁厂也进行轰炸。主要的兵工厂、钢铁厂先后被轰炸10多次。重庆兵工基地的单位在迁入基地前和迁入后被日机轰炸约计73次,炸死员工和家属191人,炸伤343人,炸毁、炸坏的厂房、机器设备、住房和其他设施无法计算。

那时中国的空军很弱,抗战开始后不久就被日军摧毁;防空火力也很弱,敌机肆虐如入无人之境。重庆兵工基地的工厂修建时都采取了防空措施:工厂建在靠山隐蔽的地方,厂房分散修建,尽可能建造地下厂房,开凿藏人的防空洞。比如,第五十工厂建在两山之间的山沟中,地上厂房隐蔽在树林里,地下厂房建在岩壁中。建有生产用防空洞6个,面积12700.82平方米,安装了所有的重要机器设备;掩蔽人员的防空洞14个,面积11363.72平方米,能容纳全体员工和家属。日军大批飞机两次猛烈轰炸这个厂,造成居住区不少房屋被毁和人员伤亡,但厂房和机器设备没有受到破坏,生产没有因此而停顿。其他各厂也有因地制宜的防空措施。“以柔克刚”成为应对轰炸的要策。

敌机的疯狂轰炸,动摇不了兵工员工的抗敌意志。他们掩埋好死者的尸体,修理好被炸坏的机器设备,继续夜以继日地努力生产,没有一个厂因被炸而停工一天。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坚持反侵略战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催生一座工业城市

前人从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多难兴邦”这句成语,重庆的发展验证了“多难兴邦”的哲理。日本侵略给重庆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抗日战争使重庆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重庆兵工基地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战前的重庆工业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由于日本侵略,重庆成了陪都,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堡垒。重庆兵工基地担负起支撑抗日正面战场的重任。兵器工业不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需要其他工业的配合和支持。制造枪炮,只有机器设备不行,还需要优质钢材和特种钢材;制造弹药,需要铜、铅等多种金属材料和多种化工原料。要让机器设备运转起来,需要电力、煤焦、油类。要把原料、材料送到生产场所,把制成的兵器送到前线,需要交通运输。员工的衣、食、住、行,需要轻纺工业产品。和平时期这些物资可以从国内或国外购置,“战争孤岛”中只能就地解决。这就要求在重庆兵工基地范围内新建或扩建钢铁工业、矿冶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轻纺工业、等等。重庆兵工基地各厂迁来时带来了大批机器设备,定居下来后又从多种渠道增添了大批机器设备。抗日战争结束时,兵器生产厂共有机器设备11991部,技职人员和工人39808人(另有护厂士兵和杂工3305人),构成了巨大的装备制造能力。要维持兵器工业的正常生产,配套的和相关的工业必须相应发展,重庆因而很快成长为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