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钟治德 |
释义 | 钟治德,男,汉族,1964年生于重庆江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 文风古貌苍苍,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记》、《重修石门大佛碑记》、《杨宏勋先生墓志铭》等为代表,该类作品,构思独到,文笔精美,少有能及,因此赢得“巴渝怪才”赞誉。当过教师,做过记者。现为地方史志专职编研,史志专著有《陈独秀在江津》(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江津地方历史》(1—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江津区卷》(重庆出版社)等20余部,计约六百余万字。近年受聘为团中央中青在线旅游文化专栏作家。 长于杂文随笔,作品见于《杂文报》、《杂文选刊》等报刊和100多种选本,其中如《戏说家长会》、《糊涂掌声》、《谁来骑驴》、《天下不幸人材幸》为当代杂文随笔名篇。杂文随笔选集《寂寞文章》。其中代表作有《赤壁均衡》、《和谐遗迹》、《广陵散绝》等,文风刚正,文笔辛辣,见微知著,以古讽今是其杂文随笔特色。 散文以文化大散文著称,选集有《山有岚兮》、《神州走笔》、《文化碎影》。 《山有岚兮》收录106篇散文,其中的名篇如《巨柯之下的岁月》、《香烟营造的意境》、《人生寂寂一首歌》、《乡村学究》、《让生命化着那朵莲花》、《饮茶杂记》、《云亦可藏》、《重庆十八怪》、《沈从文的不老凤凰》、《谢冰心的秋水襟怀》、《苏曼舒的旷世情缘》等。 《神州走笔》由100篇旅游文化随笔构成,其创作精神是“用脚行走江湖,用心叩问人文,沧海桑田的变迁,一道印痕接着一道印痕,仿佛一抹平沙,无边伸展到岁月深处。在朦朦胧胧的追问中,还原成苍苍凉凉的真实,无论欣赏或者叹惋,陶铸寂寞文章。”该书以专栏形式由中青在线旅游文化周刊推出,被评论为“篇篇精品,为当代少见的旅游文化散文。” 《文化碎影》收录的是4部文化大散文,计20.6万字。第一部《中国寡妇咏叹录》,第二部《中国男人咏叹录》,第三部《中国裸体艺术咏叹录》,第四部《中国生命咏叹录》。从中国社会最吸引眼球的四大方面探讨了沉重或舒缓的历史和现实。是中国第一部文化大散文,也是一部文化秘史。文化在不停地变化演进中,独特的笔调为之俯仰,给人濡化,也就是“人”化,以“文”化人,为人性,为人道,为人伦,为人格。在舒卷自如中得其灵性,瞩目那些具有精神高度和文化特质的典型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事典和文典,即美人、美事、美诗、美文。 在通俗文艺方面,贡献了《市井人物》,刻画了120多位生活在巴渝背景上的底层百姓,该书名即《重庆晚报》专栏,其作品曾为该报副刊品牌。《摩托老唐》、《豆花老罗》、《怪人老杜》、《剃头老敖》、《伞匠老黄》、《走水老金》、《扁挂老黑》、《茶圣老代》、《抠门老桂》、《猴子老王》、《铁匠老李》、《鞋匠老谭》、《哑巴老金》、《树王老段》、《剃头老董》、《兽医老袁》等,是其中名篇。 2011年8月,完成新作《白云深处》,全书52篇,是中国第一部以大娄山为背景的历史文化美文。本书以苍凉的笔调,首次全面揭示了娄山的古老风情,诠释了娄山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源头,从历史出发,一直透视当代文化,具有历史揭秘性,充分显示了作者作为历史研究者的深厚功力。本书首发于团中央中青在线旅游文化周刊。其中名篇有《娄山祖树》、《白云山与骆来山》、《夜郎溪上的楠板船》、《遥远的打油声》、《方言土语的根须》等。 2012年3月完成《白云深处》姊妹篇《笋溪沧浪》,全书由58篇散文构成,十六余万字,系统透视了夜郎文化与巴蜀文化接壤地带的文化流转与民情风俗,为地域文化以散文形式探源的成功之作,其中名篇有《笋溪的清明节》、《供奉蛇仙的老人》、《笋溪旧时的青楼》、《红橘如火》、《笋溪起航的大桅船》等。 钟治德另有《杂语如丝》、《驴溪沧浪》、《寻常巷陌》、《红尘有悟》、《喧嚣都市》等散文随笔文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