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忠信花灯
释义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6镇(即忠信镇周边5镇)传统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忠信民间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忠信花灯有十多种:分别是缭丝灯、宫廷灯、参灯、磨灯、紫灯、龙凤灯、宝莲灯、百公灯、廓灯、五福灯等。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是花灯的产地之一,而“吊灯”、“赏灯” 更是忠信镇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1730年(清雍正八年)连平周志第二卷风俗篇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上元”即是“元宵节”,也有说法称忠信花灯始于17世纪的明末清初。每年正月,粤北九连山重镇——连平县忠信镇人潮如海,彩灯争艳,蔚为壮观。忠信花灯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民间绘画、剪纸、书法、对联等方面的综合。从20世纪初开始,“忠信花灯节”以“文化搭桥、经贸唱戏”的形式,展示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和客家民俗风情,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城乡贸易,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忠信乃至连平县的经贸发展,忠信镇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

造型特点

忠信花灯造型独特,其结构从上到下分为灯盖、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有2至4层,规格大的直径有12米,小的也有40厘米。与其他地方花灯的小巧玲珑不同的是,忠信花灯大而精致,多呈柱形,花灯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整个灯饰五颜六色,同时集绘画、工艺、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花灯大多用竹编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与其他地方的花灯相比,忠信花灯的灯裙是最特别的,灯裙由各种各样的花案彩色灯带组成,灯内装置各种形象画片旋转流动,堪称民间工艺奇葩。

艺术特色

忠信花灯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

相关风俗

忠信花灯秉承了中原艺术之精华,历代艺人的实践创作使忠信花灯具有独特的风格。明末清初,忠信地区相继流行的“吊灯”、“赏灯”习俗,最初的起源叫“点灯”。“点灯”谐音“添丁”,因此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购买或定做花灯。在除夕祭祖前,灯主便要在祠堂的梁上放灯绳,绳的一端用红纸写上新丁的姓名。到正月十三上灯之日的早晨,灯主先将灯带贴在花灯灯盖的每个角上。

灯带将对联、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融为一体,其内容根据个人喜好选用,大致是添丁发财、吉祥如意及祝福之类的。其次要在花灯里面系上百眼芋头、大葱、大蒜等,寄寓自己的儿子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再次灯主点燃花灯,期望燃灯兴旺;然后将花灯升起,以示“添丁”,同时宴请亲朋好友在祠堂饮灯酒,庆祝一番。在花灯结束时,当地人还举行一种“暖灯”仪式。也就是在花灯上挂满鞭炮,然后点燃鞭炮和花灯一起燃烧。之后在祠堂祭祖和大宴宾客,以表示“去旧迎新”。

传承价值

忠信花灯以独特的造型,别致的装饰和丰富的色彩,集诗书画于一体,是忠信花灯综合艺术完美结合的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忠信花灯中流光溢彩的走马灯,层层掩映、卷舒有致的纹样和浓缩古楼结构的风格,美轮美奂,极具观赏性。在忠信花灯的纹样里,记寓着民间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赏灯风俗里蕴藏着人类繁衍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忠信花灯的人文价值。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的装扮,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已在民众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