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正桥
释义

洛阳中正桥

洛阳中正桥位于伊河龙门段。到了枯水期,从焦柳线伊河大桥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中正桥的残迹。

洛阳中正桥的修建,与1932年国民政府迁洛有关。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突然进攻上海,企图进逼南京,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发生了。事变发生当夜,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迁都洛阳,定洛阳为战时行都,以与日军“周旋”。1月30日,南京政府一干官员浩浩荡荡赶赴洛阳。但此时,千年帝都洛阳已经破败不堪:这里不仅没有足够的办公场所,连居住的地方都难找。更让国民党要员无法忍受的是:洛阳交通不便,要去关林、龙门石窟这些名胜古迹参观,只能通过洛河上简易的便桥——这哪里像一个都城啊!

在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提议下,洛阳成立“行都建设委员会”,打算修建跨洛河和伊河的大桥。

1932年年底,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洛阳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了,跨河大桥的建设也不例外。

1936年6月,跨伊河大桥开始修建。

跨伊河大桥一共17孔,跨径为15.2米。桥全长258.4米,桥面净宽6米,双车道,下部为双柱式钢筋混凝土基础。

跨伊河大桥由豫西桥梁工程处督修,由上海私营合兴成建筑公司承建。当时,附近的洛河之上有了一座简易木桥,是1935年3月建成的,运输新桥的建材都要从这座桥上通过。

1937年跨伊河大桥在这一年通车,命名为“中正桥”。

台湾中正桥

中正桥,旧名川端桥,因日治时期与台北市川端町(今水源快速道路附近)连接而得名,战后改名中正桥。此桥跨越新店溪,连接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三段和台北县永和市永和路二段的桥梁,县道111号路段之一。始建于1937年(民国26年、日本昭和12年)2月,于1972年(民国61年)7月改建完成。为联络永和地区与台北市之间的重要联络通道。

主桥长400米,宽24米,高11.8米,设有4线快车道、2线慢车道与2线人行道。往台北市方向过河面后,慢车道与人行道将回到地面重庆南路三段,唯4线快车道继续经高架桥直达和平西路一段路口。永和市侧有一牌坊,为收费站旧址(民国63年开始收费),后因收费员贪污案爆发而停止收费。

历史

·建桥由来,相传为杨仲佐(台湾画家杨三郎之父)善种菊,1923年(民国12年、大正12年)裕仁皇太子(即后来昭和天皇)因喜爱菊花而至永和赏菊,然当时台北到永和仅能靠渡船往来,杨仲佐便借机说服太子建桥,太子有感于渡船之不便与危险,下令日本政府日后兴建川端桥。另一说为溪州(永和旧称)耆老杨啸霞所倡议兴建。原桥为木造桥,遇新店溪涨潮易冲毁,冲毁的木材连带影响下游昭和吊桥(今光复桥)与台北桥(台北大桥),由中和庄助役游火金提议改建水泥桥。木造桥说有待文献考据。

·1935年(民国24年、昭和10年)6月兴工。

·1937年(民国26年、昭和12年)2月川端桥竣工,耗资35万2千余日圆,全桥长304米,宽5.2米,设2线车道。3月25日,举办竣工式。

·1945年(民国34年)11月,中和乡长萧昌铜更名为“中正桥”。

·1954年(民国43年),因应交通量大增与防空疏散需求,加宽桥面7米作人行道使用。

·1962年(民国51年)5月25日,第二次拓宽、整修桥面竣工。

·1963年(民国52年)5月31日,政府修建永和堤防,为符合河宽之规定,桥长向南延伸100米竣工。

·1968年(民国57年)5月5日,钢梁工程完工。

·1971年(民国60年)10月修建完成通车,前副总统严家淦为新桥落款。

川端桥和萤桥

部分书籍称‘川端桥因夜间川端町附近常见萤火虫出没,而有“萤桥”别称’,实为以讹传讹。根据《台北市土木要览》之记载,川端桥是钢筋混拟土桥,位在川端町溪洲间,长300.36米;而赏萤火虫的萤桥则是木桥,位在川端町13番地(厦门街与和平西路口),仅长19.4米,两者位置、长度等均不同,故川端桥并非萤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