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优752 |
释义 | 简述中优752是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中国水稻所优质不育系中9A与强恢复系752配组而成的。该组合株叶形态好,叶片前披后挺,剑叶长直,角度小,茎秆粗壮,基部2个节间短,前期清秀,后期转稿落色好,根系分布深广,耐肥抗倒。品质优,所有指标达国优2级、部优2级以上,为江西省第一个米质达国标的杂交稻。产量高,2002年在云南示范单产创江西省历史最高纪录,并为全国同期最高水平。抗性强,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制种产量高,成本低。该组合集优质、高产、多抗、高效于一身,较好地协调了优质与高产、高产与抗性、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三系杂交稻选育的一个新突破。 中优752于2002年10月和江西省种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2003年5月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公告号为CNA000671E。2004年3月1日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为CNA20020271.5。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审会审定,命名为“中优752(先农11号)”。同年3月11日通过江西省科技成果鉴定,成果水平达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专家意见)。 主要特征特性1、 主要农艺性状中优752株高116cm,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分蘖中等,茎秆粗壮,基部2个节间短,根系发达,耐肥抗倒,需肥量大,后期转稿落色佳,适应性好。穗 大粒多,穗长27—31cm,单株有效穗7—10根,每穗总粒数235.8粒,结实率87%,千粒重28g。 2、 生育期偏长中优752全生育期作一季稻145—150天,作二晚140天比汕优63长6—7天。在赣南、赣西地区可作一季稻、二晚栽种,赣北地区适宜作一季稻种植。 3、 米质优2001年据农业部稻米检验中心分析,糙米率82%,精米率75.6%,整精米率73.2%,粒长6.4mm,长宽比2.8,垩白粒率6%,垩白度0.4%,透明度1级,碱消值3.7级,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含量18.9%,蛋白质含量10.9%,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7项指标达部颁1级,粒长、长宽比、垩白粒 率、胶稠度四项指标达部颁2级。2003年江西省种子站一季稻区试品种统一在农业部稻米检验中心分析,中优752糙米率80.2%,整精米率64.2%,粒长6.8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17%,垩白度1.7%,胶稠度72mm,直链淀粉含量21.53%,理化分65分,达国优2级,部优2级,在所检测的12个品种中,中优752理化分、整精米率最高,垩白粒率、垩白度最低;中优752是江西省第一个达国标的杂交稻组合。 4、 抗性强2002年省区试抗性鉴定:苗瘟4级,叶瘟5级,穗颈瘟0级; 2003年省区试抗性鉴定,苗瘟0级,叶瘟3级,穗颈瘟0级;在生产上表现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区试表现 2002年参加江西省一季稻区试,平均亩产505.38公斤,比CK汕优63增产6.38%,第4位。其特点是分蘖中等,亩有效穗14.66万,每穗总粒数205.57粒,结实率77.71%,千粒重28.11g,全生育期136.75天,比汕优63长13天,对稻瘟病抗性好。 2003年区试续试,平均亩产499.31公斤,比汕优63减产2.90%,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9.31kg,比汕优63增产1.72%。该组合株型高大,生长整齐,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伏性好,生育期偏长,株高138.3cm,亩有效穗14.2万,每穗总粒数183.2粒,结实率71.8%,千粒重25.4g,全生育期141.8天,比汕优63长16.6天。对稻瘟病抗性:苗瘟0级,叶瘟3级,穗颈瘟0级。结论建议审定。 中优752试种,示范推广表现 2001年在本所一季稻示范,亩产达735.6kg,2002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示范,由江西省科技厅、农业厅邀请云南、湖南、福建的知名专家,通过严格测产中优752亩产达1081.8kg,单产不仅创江西省历史最高纪录,并为全国同期最高水平。江西日报和江西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2002年参加江西省滨湖农科所一季稻优比试验,亩产653.6kg,比65002增产3.7%,为23个参试组合中的首位;参加奉新一季稻新品种优比试验亩产637.3kg,比65002增产1.2%;在江西省吉安市农科所超级稻优比试验中,是唯一一个比65002增产的超级稻组合。 2003年春在海南参加全国杂交稻优比试验,亩产622.5kg,比汕优63增产2.05%。2003年在珠港、上高两个点百亩示范片实际亩产632kg;在丰城市小塘镇周坊村周建兵家种植185亩,平均亩产690公斤,高产田达780公斤/亩。由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安排在景德镇优比试验,中优752亩产675公斤,比65002增产12.5%。 2003年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对中优752进行了不同密度处理试验,以规格5×10寸2产量最高,亩产639 .15公斤 2003年中优752参加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平均亩产565.08公斤,是13个参试组合中平均产量最高,比汕优63增产14.61%,在进贤点亩产625kg,为13个参试组合中在各个展示点中单产最高。 栽培技术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中优752具有弱感光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稻栽培宜在5月中旬播种;稀播匀播,每亩秧田播7.5—10.0kg种子,用烯效唑浸种或在一叶一心期每亩喷施16—20mg/kg的多效唑液50kg。 2、 合理密植。6月中旬移栽,移栽密度为16.5cm×25cm,每穴插1~2粒谷苗,确保5叶期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4~5万,6叶期移栽插足基本苗5.5~6.0万,7叶期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7~8万。 3、 合理施肥。 合理翻耕,移栽前10~15天每亩施腐熟猪、牛栏粪1000kg或枯饼150kg作基肥;整地时每亩施8kg尿素、50kg钙镁磷肥做面肥;移栽后5~7天结合耘禾每亩施尿素7.5kg、氯化钾7.5kg作分蘖肥,促早发;进入幼穗分化1期时,施尿素、氯化钾各3kg或复合肥(N:P:K=15:15:15)13.5kg作促花肥;幼穗分化4期时施尿素、氯化钾各6kg作保花肥,促大穗形成;始穗期每亩施尿素、氯化钾各3kg作粒肥,抽穗后再酌情追肥,养根保叶促壮籽。 4、 科学灌溉。水浆管理上应推行薄露灌溉技术,突出薄灌勤露,以达到改善水稻生态环境,促进早分蘖,快分蘖和防病抗倒的目的。灌浆成熟期要防止断水过早,以提高结实率。 5、 病虫害防治。在山区栽培做好常规防治同时,要重点防治穗颈瘟、螟虫和稻飞虱。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做到以防为主。 制种技术1、准确安排播期和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中优752在江西秋制时,错期一般为32~35天,叶差8.5~9.0叶,在海南制种时错期32天,叶差8.5叶,以叶差为准,I期父本和II期父本播种期相差6天。 2、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 秧田要求平整,施足基肥,秧龄一般不超过20天。 3、合理安排行比 父母本行比以2:14~2:16为宜。父本株距15cm,行距30cm;父本与母本行距15cm,母本栽插规格13.3cm×10.0cm,保证母本2.8~3.0万穴/亩,每穴7~9个有效穗。父本0.4~0.5万穴/亩,并使父、母本颖花保持在1:3。 4、加强水肥管理,确保制种高产。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搭配磷肥、氮肥、钾肥,培育健壮的高产苗架。一般要施用农家肥500~1000kg/亩,尿素25kg/亩,磷肥50kg/亩,氯化钾20kg/亩。以农家肥、磷肥和70%的尿素作基肥,30%的尿素和氯化钾作追肥。栽后5~7天,父本偏施一次追肥,母本一次性施足追肥,后期看苗、看苗补田或偏施,促进禾苗早生快发,栽后15天达到够苗时晒田,以确保制种获得高产。 5、搞好花期预测,及时调节花期。移栽后定点跟踪调节田间父本、母本幼穗发育进程,对预测抽穗不同步的田块,及时进行花期调整,调整措施应在幼穗分化中期前进行,施用尿素和喷施多效唑的调节效果较好,中9A对“920”敏感,在花期相遇的情况下,喷施8~10g/亩“920”即可。 6、严格除杂,确保种子纯度。在喷施“920”前一天和喷施后一天,要分别进行除杂,在收割要进行第3次除杂,确保种子纯度。 7、 加强病虫害防治。不育系中9A对稻瘟病的抗性差,要特别注意对稻瘟病进行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