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央文史馆
释义

机构简介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党和政府为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机构。它的宗旨是"敬老崇文"。馆长、副馆长、馆员由国务院总理聘任。受聘者都是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设立的。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石家庄对他的师长符定一先生说过,共产党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学者的生活应有一个安排, 要设一个机构。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同志致柳亚子先生信中又提到"文史机关事"已交周恩来总理办理,"便当询之"。嗣后,毛泽东、周恩来请符定一、柳亚子、章士钊诸位先生参加筹划事宜,并指定林伯渠、齐燕铭同志负责办理此事。 1951年7月29日,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郑重宣告"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符定一为第一任馆长,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为副馆长。1958年符定一馆长逝世后,由章士钊继任第二任馆长,又增聘各地名流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邢赞亭、谢无量、商衍鎏为副馆长。1974年杨东莼继任第三任馆长。1980年叶圣陶继任第四任馆长。1989年萧乾继任第五任馆长。1999年启功继任第六任馆长。副馆长一职,自1986年至今,先后由萧乾、吴空、启功、王楚光、袁行霈相继担任。现有馆员29人,平均年龄79.2岁。

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五十年来,先后聘任了馆长、副馆长20位,馆员237位。其中包括符定一、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邢赞亭、杨东莼、商衍鎏、齐白石、陈半丁、朱启钤、萧龙友、张伯驹、张恨水等文化界的耆年硕学之士,或是全国知名,或为一方之望。老先生们入馆后老有所养,喜见政治清明,焕发了生命的青春,他们或修史编志,或著书立说,或潜心书画,或诗词唱和,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馆员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为社会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文史研究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的出版全集,有的举办个展,有的专著问世,有的走上国际讲坛。比如,已故馆长章士钊的《章士钊全集》出版,我馆举办了首发式;萧乾馆长的《萧乾文集》出版,朱镕基总理亲自写信祝贺。近年来,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在两年内五次再版;朱家溍先生的《故宫退食录》深受文史界的喜爱;吴小如、袁行霈先生均在当代中国学者文库中立卷;孙天牧、秦岭云、卢光照、黄均、郁风、许麟庐、冯忠莲、杨萱庭、孙瑛、侯及名、刘继瑛等馆员,出版了画册或举办了个展。另外,程莘农等馆员也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顾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央文史研究馆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兴旺,中期的停顿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团结有"德、才、望"的文化名人;在编志、著书、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在开展统战联谊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馆长传略

袁行霈出身于传统的读书人家庭,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7年至1966年,袁行霈在北大讲授中国文学史,结合备课系统读书和撰写论文。同时,他跟随导师林庚先生一起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其间,他多次下乡、下厂、下煤矿劳动锻炼。文革中他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回北大后,参加了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工作。同时,他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等论文在1979年发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取得较好的效果。1979年晋升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4年成为特聘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1994年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982年至1983年,他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受到广泛称赞,东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在致北大的公函中说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并要求延长他的任期,他遵照北大的安排按时回国。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演讲。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被北京大学确认为资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与北京大学联聘)。

由于他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公众推选的十佳教师);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袁行霈主要的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此书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于1995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于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特等奖,2003年又获国家图书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此外还著有《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陶渊明集笺注》、《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等。有的著作被译成日文和韩文,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他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9年10月17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2006年1月1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馆长致辞

各位朋友:

我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衷心欢迎和感谢您进入这个网站,了解和关注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情况。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下,于1951年成立的,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其宗旨是敬老崇文。馆长和馆员都是由国务院总理聘任的。建馆以来,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延聘馆员240多人,现任馆员26人。其中有著名的文史领域的专家,也有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我是继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萧乾、启功等诸位前辈之后的第七任馆长。

1952年,政务院决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大区所在市设置文史研究馆,当年共设置了31个。2003年河北省也增设了文史研究馆。目前,全国各地方文史研究馆共32个,馆员将近2000人。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加强新时期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并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若干成绩。前面的路很长,恳切地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指教!

历任馆长

第一任馆长 符定一

符定一?

(1879—1958)

符定一,字宇澄,号悔庵,湖南衡山人,1879年生。文字学家,毛泽东的老师。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

符定一幼读家塾,稍长入衡阳师范学堂,后入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奏奖举人,中书科中书。曾任资政院秘书、顺天高等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回湖南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岳麓书院院长、湖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创办省立一中,招收新生时,见毛泽东国文考试名列第一,疑其有伪,当面再试,果然妙笔惊人,文采斐然,即希望他一定入校。入校后又经常为他讲解古典文学作品,传授爱国主义思想,从此师生来往甚密,情谊弥笃。1913年被补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定居北京。1918年8月,任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1925年毛泽东回家养病,后经长沙去广州,不料遭到赵恒惕军警的追捕。此时符正好回湖南省亲,闻知此事,便凭借自己宿儒的身份和赵恒惕是小同乡的关系,从中疏通,为毛作保。几经周折,终于使毛脱离虎口,安抵广东。1926年6月,符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稽核总所总办。1927年3月辞职,专心著作《联绵字典》,1940年成书。?

1946年6月,符定一通过叶剑英与毛泽东主席取得联系,毛主席立即邀请他去延安共商大计。他到延安后,在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欢迎大会上,揭露蒋介石政府之腐败与反人民实质,分析其必然灭亡之趋势,要求共产党出义师,拯民于水火之中。从延安返回北平后,在叶剑英领导下,积极参加并扩大反蒋统一战线,向教育界文人学士和亲朋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优良作风。1947年初,国民党出动军警搜查他的住宅,逮捕了他。毛主席闻讯,即电请叶剑英组织营救。北平各大学著名教授八十余人向民国党提出抗议,报纸全文转载。他也不顾个人安危,据理驳斥反动当局逮捕他的荒谬托词。国民党无可奈何,只得派人送他回家。1948年8月,国民党在平津大批逮捕青年学生与社会贤达。经毛主席亲自安排,他于10月秘密进入解放区转西柏坡,受到周恩来副主席和毛主席的迎接,常同毛主席畅谈。?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巨大胜利,毛主席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符和先后到达解放区的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五十五人,在同月22日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坚决支持中共中央对时局声明中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1949年符到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那时社会上有一批文人耆宿生活无着,毛主席、周总理多次同符定一、柳亚子商谈筹建中央文史研究馆,以团结安置这些老人。符还受周总理委托,召集老人征求意见。1951年6月又致信毛主席,反映情况。主席立即在信上批示:“请齐燕铭同志办。生计太困难者,先行接济,不使捱饿。”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正式成立,聘任26位知名耆宿为第一批馆员,符定一为第一任馆长。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5月3日病逝,终年79岁。5月6日举行公祭,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送了花圈,悼词对他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周总理总结符的一生,认为有三大贡献:一是首先发现毛泽东同志为中国的有用人才;二是建党初期,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加反蒋斗争,对建设新中国有贡献。?

符定一著有《联绵字典》、《新学伪经考驳谊》、《说文本书证补》、《说文古籀本书证补》等。

第二任馆长 章士钊

章士钊?

(1881—1973)

?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20日生。高级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章士钊幼年在家读私塾。13岁时在长沙买到一部《柳宗元文集》,从此攻读柳文。16岁在亲戚家为童子师。1901年寄读于武昌两湖书院,在此结识黄兴。后执教于朱启钤家私塾。1902年入南京陆师学堂学军事。次年进上海爱国学社,5月任上海《苏报》主笔,由于该报连续登载章太炎等人的反清文章,7月被查封;8月他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又创办《国民日报》,建立大陆图书译印局。同年冬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2月,与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任副会长。因密谋起义被捕,后在蔡锷等人营救下保释。1905年入东京正则学校习英语。1908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学法律、政治,兼攻逻辑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返国,次年春抵南京,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报》主笔,兼江苏都督府顾问;9月又与王无生另创《独立周报》。1913年为二次革命草拟宣言书,7月由孙中山任命为讨袁军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1914年5月在东京与陈独秀等创办《甲寅》杂志,提倡共和,反对袁世凯;7月任欧事研究会书记。1916年5月肇庆军务院成立,任秘书长,并兼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赴北京与黎洽商善后。1917年11月,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并被选为国会众议员。1918年5月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次年在上海举行南北和平会议,当选南方代表。1921年春赴欧洲考察政治,翌年归国,任北京国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3年6月离京赴上海。10月曹锟贿选为总统,章时任上海《新闻报》主笔,撰文痛斥受贿议员。1924年11月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部总长。次年4月兼教育部总长;7月发行《甲寅》周刊,反对新文化运动。1927年李大钊蒙难时,章曾设法营救。1928年国民革命军光复北京后,因章系执政府之高级官员,曾被通缉,乃赴欧洲游历。1930年受张学良之聘回国,任沈阳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次年任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回沪执行律师业务。1934年任上海法学院院长。1937年4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居上海租界,不久前往香港,后赴重庆。从1938年6月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战后问题;“双十”协定签字后,毛因事滞留重庆,章乃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向毛进言。1946年回上海,续任律师;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4月,受李宗仁代总统委派与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竑、刘斐同来北平,与中国共产党举行和平谈判。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双方代表草拟的协定,乃留居北平。继而去香港;6月致函程潜,劝说程、陈(陈明仁)起义。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并被推选为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9年10月任馆长。晚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教研室讲授柳文。既而以其研究心得,集为《柳文指要》一书。1973年5月赴香港探亲,7月1日病逝香港,终年92岁。

章士钊著有《长沙章氏丛稿》、《中等国文典》、《为政尚异论》、《名家嵇古》、《甲寅杂志丛稿》、《逻辑指要》、《柳文指要》、《章孤桐先生南游吟草》等。译有《茀罗乙德叙传》、《情为语变之原论》。2000年2月,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章士钊全集》共10卷近500万字。?

章士钊之政论文章,秀健峻洁,风格特异,虽议论纵横,而条理井然。是继梁启超“新民体”后又一新制。其于书法,早年不甚擅长,晚年则甚精于行楷与隶书,气质内敛、雍容醇正,自是高手。又其晚年曾刻意为诗,居重庆时,一、二年间,曾作诗数千首,洵为文坛奇迹。

第三任馆长 杨东莼

杨东莼?

(1900—1979)?

杨东莼,名岂匏,又号人杞,在白区地下工作时曾用罗东莼等化名,湖南醴陵人,1900年3月8日生。教育家。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三任馆长,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

杨东莼父母早丧,幼时与胞弟杨人楩(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依干妈童氏生活。1914年毕业于醴陵朱子祠小学,1918年在长沙长郡中学毕业。1919年入北京大学文预科一年级读书,参加了“五四”运动,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追求革命真理。1920年,与邓中夏、罗章龙等人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其后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具体领导下,随邓中夏、罗章龙、吴汝明等深入长辛店铁路工人群众,举办劳动补习学校,广交工人朋友,宣传革命道理。1920年3月,与邓中夏、罗章龙等参加了由李大钊直接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该会19个发起人之一。1922年南归故里结婚,任醴陵西山县立渌江中学校长。李大钊曾经写信给他,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促其继续参加革命。1923年7月在长沙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何叔衡等经常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社会活动家之一。在长沙期间,他先后执教于长郡中学和协均中学,并领导协均中学文史科的全面教务。1925年春,湖南省总工会成立,应郭亮之邀,他担任湖南省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并兼《长沙工人日报》社长。通过郭亮的介绍,他被恢复了一度脱离了的党的组织关系。1927年夏初,许克祥反革命屠杀的端倪已见,杨东莼也大体获得了险恶的讯息,但他仍然镇定地编发最后一期报纸,随后乘间潜赴汉口,出席第四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任宣传处主任后被派往十五军任政治部秘书,因被告密,离开部队,又一次失掉组织关系。

?

1927年12月,他东渡日本,即潜心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翻译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书。1930年冬回上海,依旧从事编译工作。1932年应周谷城邀请,到广州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教唯物论课程。同年秋,应刘斐、李任仁之邀,任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他从上海聘请十馀位进步学者和文化人到校任教,把师专办成广西的“红色摇篮”,培养出一批进步青年,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了革命骨干。因有人以他包庇共产党为由向李宗仁告密,于是辞职。

1934年春,他到上海从事著作,与田汉、陶行知、钱俊瑞、薛暮桥等进步人士过从甚密,并参加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生活教育社。1935年再次恢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关系,不久与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发起组织救国会。曾受桂系当局邀请和救国会委派,赴广西南宁向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介绍救国会的主张。“西安事变”后,又到桂林向李宗仁、白崇禧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从上海到长沙,被聘任为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他积极为长沙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出谋划策,使其取得完全公开合法的地位。他多次请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为抗敌后援会作报告。1938年11月,武汉、长沙相继失守,他撤至桂林,遵照周恩来的意见,留在当地做争取桂系首脑的工作。他应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的邀请,担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长(校长由黄旭初兼任),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员聘请均由杨东莼负责。该校的宗旨是培养县以下乡镇一级的基层干部,使之分担抗日救国、建设广西的任务。课程有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抗战形势、广西建设等。他亲自讲授三民主义。教师有张志让、张铁生、姜君辰、千家驹等,并邀请范长江、夏衍、田汉、胡愈之、万仲文等来校作报告。叶剑英曾前去作《抗战新形势和如何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讲演,受到师生的欢迎。干部学校设有中共地下党支部,由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领导。杨东莼重视学员的社会实践,安排他们参加桂林市的义卖献金运动,组织歌咏团在桂林市演出《黄河大合唱》。日寇进犯桂南时,又派出二百多名男女学员开赴前线,宣传抗日,动员民众。这所学校遂被誉为“南方的抗大”。“皖南事变”后,他被迫离开广西到香港,从事统战工作。不久去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第三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2年冬到四川任内迁的武汉大学教授。1945年,他赴成都任四川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外交史。当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迫害参加民主运动的学生时,曾出面与王抗争,使被捕学生获释。1948年春,转任厦门大学教授。年底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指示,赴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先后代理政治系主任、院长,并开展民主活动与统战工作。1949年初香港政府下令取缔达德学院后,任《大公报》顾问,在新闻界继续推行党的统战政策。

?

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约他谈话,为他安排工作。1950年1月任广西大学校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春调任武汉华中师范学院院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秘书长、副主席。1957年5月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1961年9月1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79年9月25日逝世,享年79岁。按其生前遗嘱,未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骨灰亦没有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

杨东莼一生为教育事业和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并以他卓越的学识和才智,以他追求进步和真理的崇高风范,在党内外深孚众望。他的著作有《中国学术史讲话》、《本国文化史大纲》、《高中本国史》等。译本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新唯物论的认识论》等。

第四任馆长 叶圣陶

叶圣陶?

(1894—1988)?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秉臣,笔名叶陶、叶陶、允倩、叶允倩、王钧、谌陶、圣陶、圣陶、郢、郢生、秉丞、华秉丞、秉、丙秉、孟言、斯提、桂山、翰先、朱逊、大容、谷神、微庵、微翁、楷林、颖生等。江苏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第四任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6岁起入私塾读书。1906年进苏州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翌年进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任年级小报主编。与同学顾颉刚等人组织诗社,取名“放社”——系受白居易诗《放言》的启发,意在放言高歌,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政治见解。1909年与王伯祥等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学艺日刊》。1911年创办小报《工馀丽泽》。冬,中学毕业,因家境清贫,无力升学,先后在言子庙初等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当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9年3月由在北京大学念书的顾颉刚介绍,加入新潮社。鲁迅说过,新潮社这群作家中,“叶绍钧却有更大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投身新文化的激流,创办了《直声》文艺周刊。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

为人生”的文学观。7月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11月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1922年1月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诗歌刊物《诗》。2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1923年春去商务印书馆当国文编辑。3月,郑振铎组织朴社,叶圣陶为发起人之一,与郑振铎、王伯祥、俞平伯、顾颉刚等十人,每人每月出十元钱,集资出版图书。到复旦大学、神州女校兼课,为《文学旬刊》十二个编辑之一。秋,赴福州协和大学讲授新文学。年底回上海,仍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负责处理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主编《文学周报》,并到上海大学任教。1924年7月迁居香山路仁余里28号,此后该处成了左派的联络点。这一时期,先后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他立即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一文,控诉帝国主义者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并与郑振铎、胡愈之等一起,对当时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大残杀案,竟不肯说一句应说的话”,表示极大的愤慨,倡议出版《公理日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又创办了《苏州评论报》。1926年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委托,创办和主编中国济难会机关刊物《光明》半月刊。9月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上海分校任教。1927年2月,他和郑振铎、胡愈之等筹建的“上海著作人公会”正式成立。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他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主编《小说月报》,从此有不少新秀得到该刊的扶掖提拔。他还以《小说月报》为阵地,援助过许多革命作家。他提倡“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并率先推出谴责反革命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1928年,他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发展过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十年,是他创作大丰收的十年,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诗歌、评论。小说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此外,他还写了剧本,做过古籍和外国文学的整理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冯雪峰事前劝告他不要加入,认为这样作对工作更为有利。夏天,他主编《妇女》杂志。年底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2月起主编《中学生》杂志。12月19日,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在沪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后,和鲁迅、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3年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月曾参与营救丁玲的工作,7月担任《申报月刊》、《文学》的编委。次年夏与陈望道等倡导大众语运动。9月,《太白》半月刊面世,他任编委。1936年任《新少年》编辑。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7年1月,综合性刊物《月报》创刊,他编文艺栏。8月,日寇炮轰上海,《中学生》、《新少年》和《月报》停刊。30年代,他先后出版过《童话集》、《散文小说合集》、《圣陶短篇小说集》、《小说童话合集》、《评论集》、《儿童歌剧》、《开明国语课本》等,还与夏丏尊等人合著、合编过《读书故事》、《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开明文学辞典》、《开明国文讲义》、《初中国文教本》等。?

1938年1月,叶圣陶举家内迁四川,应邀到重庆巴蜀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和复旦大学任教,担任《抗战文艺》和《国讯》旬刊编委,以及中苏文化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一度去乐山武汉大学授课。193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5月任《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社长兼主编。1940年6月《国文月刊》创刊,任主编。又应四川教育厅邀请,任教学科学馆专门委员,从事教学的计划和研究工作。1941年4月《文史教学》杂志创刊,任编委。次年先后主编成都、桂林两地的《国文杂志》。同年,开明书店在成都设编译所办事处,他辞去教学科学馆职,主持开明办事处。1943年任文协(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1945年到齐鲁大学讲学,7月《开明少年》创刊,任主编。10月16日应周恩来邀请,赴曾家岩中共办事处参加晚宴,第一次见到周。1946年初率家抵沪。3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部长,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8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把他列入黑名单,中国共产党组织及时通知他暂避。12月19日,中共中央派人转告叶圣陶,请他前往解放区参加新政协。1949年1月他秘密离沪,绕道香港进入山东解放区。3月抵北平,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文代会筹备委员会常委和《进步青年》杂志主编之一。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和作协委员。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四十年代,他前后出版过《散文集》、《叶圣陶文集》等;与朱自清、郭绍虞等合著、合编过《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1980年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是全国人大第一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副主席。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德高望重,深受民进全体会员的尊敬和爱戴。他以耄耋之年,仍然勤奋地写作,发表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新一代、描写祖国新面貌的优秀作品,对教育、文化和出版工作也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刊行的重要著作有:《叶圣陶选集》、《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叶圣陶童话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小记十篇》、《未厌居习作》、《〈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序跋集》等。江苏教育出版社刊行的《叶圣陶集》多达25卷。?

叶圣陶从教七十多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写了大量的有关专著和书简。他屡次指出:“我们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本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小学。”他重视教育改革,对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具有独到的见解。?

叶圣陶从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他所编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说明他处处为读者、为学生着想,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态度至为诚挚认真。他在三四十年代主编的《中学生》,是当时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刊物,产生了极广泛深远的影响。

?

叶圣陶还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他向往光明,坚持真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他就是党的亲密朋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品中充满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

叶圣陶为人平易谦和,诚朴敦厚,表里一致,一丝不苟。他从来不说、不写一句违心的话,总勉励大家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他的品德、文章、事业、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读者、教师、学生、编辑和出版工作者。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师表。?

叶圣陶逝世于1988年2月16日,终年94岁。他的骨灰于同年12月8日安葬在江苏省吴县的水乡古镇甪直。墓前有以“未厌”命名的纪念亭,左边为新建的叶圣陶纪念馆。

第五任馆长 萧乾

萧 乾?

(1910—1999)?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五任馆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

萧乾自幼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在北新书局学徒时,开始接触文艺。1926年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的c·y(共青团)组织而被捕,不久由学校保释。后化名萧若萍到广东汕头,在角石中学任国文教员。1933年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46至1948年,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1948至1949年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中共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的编译工作。

?

新中国成立后,萧乾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1956年下半年至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1961年6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80年起任该社顾问。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错打成右派,下放唐山柏各庄农场监督劳动,被剥夺写作权利达23年之久。1964年,文化部党组宣布为他“摘帽”。十年浩劫中,又被揪斗、抄家、扫地出门,并株连家人,蒙受残酷迫害。1969年9月,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彻底平反,确认“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恢复名誉。1986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

1999年2月11日逝世,终年89岁。?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从1939年起,他旅英7年。其间,1944至1945年,在西欧战场任随军记者,为《大公报》写报道。他冒着战火硝烟,随英军几渡英吉利海峡,随美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作为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他深入到希特勒的元首府,亲眼看见了第三帝国的崩溃。战后,他曾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场面。他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

了《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等大量战地报道,愤怒地控诉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给了当时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以很大的鼓舞。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老作家纪念牌”。

?

萧乾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1949年,萧乾在香港,站在人生之旅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大抉择: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当时,母校英国剑桥大学要成立中文系,系主任何伦教授亲自到香港邀请他去讲授现代中国文学课,允诺负担他全家去英国的路费,答应给他终身职位。几位朋友也力劝他留在香港工作。萧乾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回国。8月,毅然携家人登上“华安轮”,随中共地下党的同志离港北上,于开国大典前夕到达北平,当即参加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的筹备工作。这位“未带地图的旅人”之所以不曾迷路,是因为他在人生的旅途上带了另一种地图:民族的意识与情感。

?

新中国成立后,萧乾用他手中的笔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向国内外读者介绍这一片新气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报道。1951年初,萧乾赴湖南岳阳参加土改及新闻采访。他遍访了山乡村寨,生平第一次走到农民中间,看到翻身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以后的欢乐和自豪,他感到从来未有过的喜悦,写下了许多描述土改过程的通讯、特写。1951年3月1日,他的长篇通讯《在土地改革中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读后非常推重,当即写信给胡乔木,郑重推荐此文,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他在土改中所写的系列文章,于同年合辑为大型报告文学集《土地回老家》。此书连载于英、俄文版的《人民中国》,后陆续被译成日、法、德、波、印尼、缅甸等十一种文字出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巨变。他拍摄的土改中农民烧毁地契的照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蒙族作家,萧乾于1956年访问了内蒙古,他看到自己祖先栖居过的草原建起了新兴的城市,本族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兴奋万分,便写出了《草原即景》、《万里赶羊》、《时代正在草原上飞跃》等脍炙人口的特写文章,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万里赶羊》一篇最为动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纷纷投书《人民日报》,畅谈他们阅读后所受到的教育。

?

萧乾是一位成绩卓著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早在30年代,他就协助老师斯诺编译过《活的中国》,把真正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介绍到国外。1939至1946年旅英期间,他曾出版《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1948年他在香港秘密参与的英文版《中国文摘》,也是个对外宣传的刊物。新中国诞生初期,他编辑《人民中国》,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的巨变。到了50年代中期,曾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捷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国)、《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粉碎“四人帮”后,又译有《培尔·金特》(挪威)、《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等。由于他出色的翻译及为介绍挪威文化所作的努力,获挪威王国政府勋章,他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他还与张梦麟等合译了《屠场》(美国),与李从弼合译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英国),参加了《战争风云》、《拿破仑论》等书的翻译工作。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应南京译林出版社之约,着手翻译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经过四年多的艰辛耕耘,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才将这部世界巨著联袂翻译出来,献给中国的广大读者。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授予的“彩虹翻译奖”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

萧乾作为一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人,复出于文坛后,与外界的接触频繁,曾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1979年8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邀请,赴美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并被邀请到美国耶鲁、哈佛、康乃尔、威斯康星等大学作巡回讲学。12月25日离美抵港,在香港大学作公开讲演,讲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1980年1月初在中文大学讲演《美国观感》,并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谈。1983年8月30日至10月17日再度应邀去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任客座教授,后赴北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戈里涅尔学院、克奥学院等作公开讲演。1984年8月4日至10月1日,应邀赴西德、挪威和英国。在挪威奥斯陆受国王奥拉夫五世接见,在奥斯陆大学和易卡生的故乡希思作公开讲演《易卜生在中国》。在英国参加中国文学家年会,做了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演讲。1983年1月应邀赴新加坡,参加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1985年1月参加第二届文艺营活动,并担任第二届金狮奖评委(报导文学部分)。1986年8月赴伦敦,参加中英合拍电视片《萧乾重访英伦》。9月应邀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12月下旬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为1986—1987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1987年1月下旬赴香港大学讲学。1988年赴汉城参加国际笔会第五十二次代表大会。1990年被聘为美国诺伊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年度评委。同年3月31日,加拿大驻华使馆举行招待会祝贺萧乾所译《里柯克幽默小品选》出版。

?

在新的历史时期,萧乾用一种拼搏的姿态夺回被耽误的时间,在经过长期沉默而又重握笔杆的作家中,他的确是很勤勉的一位,创作成果之丰硕,令人吃惊。先后出版了《红毛长谈》、《负笈剑桥》、《北京城杂忆》、《搬家史》、《未带地图的旅人》、《这十年》、《一本褪色的相册》、《西欧战场特写选》、《八十自省》等十几部新书,几乎年年都有新作问世。他的不少著作,被译成英、法、日文向国外发行。四川人民出版社将他过去所写的小说、散文、特写和文论编成四卷《萧乾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又于1992年刊行了6卷《萧乾选集》。1988年,他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散文荣誉奖”。1990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2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台湾)等七单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了萧乾文学生涯60年展览。萧乾自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以来,对馆务工作,认真筹划,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经常参加馆里的重要活动,还多次出席全国和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研讨会以及馆员书画作品展览活动,并多次发表讲话,为团结老年知识分子、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祖国文化遗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倡导并担任主编的大型《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全套共50册,约600万字,已于1994年底全部出版,港台版也已面世,算得上是各文史馆的一大盛事。这套丛书汇集了全国二千多位文史馆馆员以及馆外一些耆宿名流亲闻、亲见、亲历的轶事掌故、琐闻杂记,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出版后,爱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荣获1993年度中国图书奖。去世前几年,萧乾虽在病榻上,但仍笔耕不止。1999年底《萧乾文集》(10卷)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27日,朱鎔基总理为祝贺萧乾90寿辰(虚岁)和《萧乾文集》出版,在百忙中,亲自致信萧乾,信中说:“感谢您赠我全套《萧乾文集》。先生毕生勤奋,耕耘文坛,著作等身,为中国之文学、新闻、编译事业作出宝贵贡献。我在中学时期,先生就是我的文学启蒙人之一,受益匪浅。深望保重身体,永葆艺术青春,共同进入二十一世纪。”

?

萧乾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的心始终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作为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第六任馆长 启功

启 功?

(1912—2005)?

启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1912年7月26日生。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现任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启功1岁丧父。祖父毓隆,翰林出身,为典礼院学士,曾任学政、主考。由于家学的影响,启功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9岁时,祖父去世。全家因偿还债务,陷于破产,启功中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16岁时,经一位世交介绍,随戴绥之学习经史辞章,广泛涉猎,在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打下坚实基础。1933年,由傅增湘荐举给陈垣教授,陈垣将他安排到辅仁大学附中当国文教员。这是他执教的开始。1935年,又在陈垣推荐下,入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不久被解聘。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期间,他以教家馆、卖画维持一家生活。1938年,陈垣校长再次安排他到辅仁大学一年级任教。在长期的受教中,深蒙亲切关怀,启功说他们间“师生之谊有逾父子”。?

严酷的现实使启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学生,要想立足于高等学府,并做出一些成绩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奋,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各方面的认可。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在学术上务实、求真的习惯,几十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从教大学国文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辅仁大学的讲台上,显露了他的才华,先后教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散文选等课程。由于他学识渊博,讲究教法,深入浅出,无论教什么课,都能胜任,颇受学生欢迎,他也由助教晋升为讲师、副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启功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以后又以少数民族代表身份,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未能幸免。他没有气馁。不能上讲台,他就利用劳动的馀暇,潜心学术研究,读书,写文章。继之又探索诗、词、典、骈文、散文等各类文体的声调,特别是律调的法则,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撰写了《诗文声律论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是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发奋读书、写作。粉碎“四人帮”后,启功重新登上讲台,晋升为教授,虽已年逾花甲,体弱多病,仍以顽强的精神,和青年教师一起争分夺秒,为恢复教学秩序而无私奉献。他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但教本科生,带研究生,还主动要求在夜大兼课,桃李满天下。在政协会议上,他多次为发展业馀教育提出积极建议。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1988年,他决定向本校捐赠书画110件,义卖后用作励耘书屋主人陈垣的奖学助学基金。他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万元稿费,作为装裱字画、准备展览之用。在香港知名人士荣智健、李嘉诚支持下,1990年12月,他在香港举行了“启功书画义展”,筹得基金170馀万元,加上平时积累的稿费,共2000多万元人民币,用每年所得利息奖励优秀师生。199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颁发了首批奖金。启功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年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9年10月任馆长。

?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他对古代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早在40年代,就发表过有关的专文,曾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经他过目的古代艺术精品,数以千计。由于他对历代作品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目光。1983年,他成为国家文物管理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成员之一。

?

启功的书法能取得卓著的成就,是与他奋发图强的性格分不开的。他20岁时,一位长辈命他画一幅画,并说要裱装后挂起来,他当然感到十分光荣。但那位长辈又对他说,你画完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笔。对启功来说,这是一次“沉重的刺激”,从此他自下决心,发奋练字,刻苦钻研几十年,终成大家。启功认为,“学写字首先要敢于不受自古以来各流派清规戒律的束缚。比方说,笔只能怎么拿,腕只能怎么用,这是很害人的。”其次是“向古人学习也不一定死学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时学祖父和上辈成亲王的,后来又学过赵孟頫、董其昌、米芾,再后学二王、颜真卿、欧阳询及唐人写经。十年动乱期间习柳公权。这样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正是由于这样,启功的书法才达到既有深厚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书法界评论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馀味。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启功对书法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他著的《论书绝句》,以诗的形式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书法实践。陆续出版了《古代字体论稿》、《书法概论》、《启功书法选》、《启功书法作品选》、《启功草书千字文》、《启功书画留影集》、《启功论书札记》、《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启功三帖集》等。?

启功自幼喜爱绘画,曾拜贾羲民为师学画,后又从吴镜汀学画。他常随老前辈到故宫观摩古字画,受到不少启迪和教诲。他擅长画山水、竹石等,只是后来忙于教育工作,日不暇给,只得忍痛罢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对外交流,他还是挤出时间,无偿替学校、国家教委和统战部门作了不少条幅,赠给国际友人。他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多次为赈灾捐款,无偿为一些单位和个人题签、写字。?

启功又是诗人。他除了在古典文学教学过程中讲授诗文外,并著有《诗文声律论稿》,解释“秦书八体”,著有《古代字体论稿》,又有《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启功赘语》。诗词创作方面有《启功韵语》、《启功絮语》等印行问世。他还注释了程乙本《红楼梦》,参与校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启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多次到日本、新加坡、香港讲学、访问,举办书画展。1995年4月10日至22日,启功副馆长随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问日本和韩国。1999年12月,应邀赴美国参加“中国古书画艺术研讨会”,并宣读学术论文。启功以自己的才能、品德和贡献,赢得了社会各方的普遍尊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40:54